移动客户端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

|
【月度“平安之星”】赵红波:“一纸裁判是关系每一位当事人命运的大事!”他总能让当事人心服口服
时间:2021-05-10 15:03来源:清远市委政法委责任编辑:尹广乐

图片

赵红波,男,汉族,1981年4月出生,河南济源人,中共党员。2004年8月参加工作进入英德市人民法院,历任书记员、助理审判员、研究室副主任,2016年4月任英德市人民法院九龙人民法庭庭长,一级法官。

2020年10月份以来,赵红波同志连续加班,因法庭标准化建设,按规定不能在单位住宿,他每天来回奔波一百多公里。10月15日,他7点40分赶到英德法院本部准备案件材料,9点到达九龙人民法庭作开庭准备,9点30分开庭到13点,午饭后,与另一名法官进行业务交流,15点至17点10分,先后到黄花镇新民村、黄花街、城下村等地方送达,并到九龙当地一涉诉旅游公司做调解工作,17:45分在一小吃店就餐后驾车返回院本部加班,直到20时,在其他同事的劝说下才回家休息,不幸于10月16日凌晨在家中去世。英德市委组织部认定赵红波同志为因公牺牲。

赵红波同志参加法院工作16年以来,始终以坚定的政治信念、赤诚的公仆情怀、强烈的奉献意识、高尚的道德情操,扎根基层,忘我工作。

赵红波同志在平凡的岗位上坚守初心使命,用点滴小事彰显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忠诚和担当,用短暂青春谱写了一首忠于党和人民、忠于司法事业的时代赞歌,用生命奉献去追求“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目标要求。

信念坚定,把对党的忠诚融入血脉

赵红波同志成长在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感受着国家和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对党始终怀着感恩之心,以坚定的理想信念,把一名法官的忠诚融进血脉。他在入党志愿书中写到,“中国共产党无愧是伟大的、光荣的、正确的党,由此就更加坚定了我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信念。”

许多人都有疑问,“作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科班生,综合能力又强,在我们英德属于优秀人才,和他相当的人,很多都考走了,为什么他却留了下来?”原因就在他写的入党志愿书里,“我入党不是为了名利地位,而是为了在党组织的培养下进步更快。”

他经常对身边年轻的同志任成超等人讲,“你们要心怀感恩,懂得知足,相比以前,现在已经很幸福了。”“会越来越好”,勉励他们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实践。

2004年,赵红波同志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毕业后,原来报考的是清远市中级人民法院,当接到调剂去英德法院工作的征求意见电话时,他二话不说就答应了。

2009年他在望埠人民法庭工作正干得得心应手、而且当时的法庭案件量相对少、工作不太忙的时候,领导征求意见让他去研究室工作,那时研究室工作可说是事多人忙,而且不属于法院的“中心工作”,很多年轻人都不愿意去,但他只说了一句话,“服从组织安排”。

2016年,当法院领导感到九龙人民法庭的案件量逐年增加,案由复杂,需要找一个能力强、素质好、年轻且能独挡一面的法官去当庭长,在征求他的意见时,他仍然是一句话,“服从组织安排”。

当时,他的女儿才两岁多,且因先天性心脏病动过手术,护理起来比较费心,母亲已经过世,父亲留在老家照顾九十多岁的奶奶,家庭情况困难。而且当时从市区驱车前往九龙人民法庭需要一个半小时。

当有同事对别人往机关调而他却往远离县城70多公里的法庭走,提出疑问时,对此,他只是笑了一笑算是作了回答。

正如他说的那样:“作为一名党员,党的需要,我就应该工作在那里!作为一个学习法律的人,我希望自己在审判一线工作。至于我的家庭、我的妻子,她刚开始可能有些不适应,我节省点,请个阿姨帮她分担,她能够理解。”

无论是在机关还是到人民法庭,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入党时“在实际工作中勇挑重担,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承诺。特别是在九龙人民法庭的一千多个日日夜夜里,他不仅仅是人民法庭庭长,也是人民法庭唯一的法官,还是所在支部的组织委员,白天开庭、中午顶烈日下乡送裁判文书、晚上风雨无阻上门做调解、节假日摆摊搞普法、深夜挑灯写裁判文书,不仅自己先学理论,还研究安排支部党日活动和“三会一课”。

2020年春节,初三一早,他就要赶去上班,家人很不理解:“好多亲戚还没走呢,能不能晚一点去。”他说:“我是名党员,疫情防控,我更应该带头。”

在去世前一周的周日,他自学理论并做支部党建档案工作忙到凌晨一点。在他的心得中写着这样一句话,“我将一如既往,始终铭记忠诚是政法干警的政治本色。”

图片

扎根基层,把人民群众放在最高位置

作为一名“乡土法官”,赵洪波一身尘土、一脚泥,一身雨水、半身汗,把司法为民的宗旨和情怀,化为了田间地头的脚印,邻里间的和睦,乡村的和谐,百姓的安宁。

在他心中,群众是第一位的。当赵红波同志毕业只身来到望埠人民法庭工作时,条件艰苦倒没觉得怎样,但语言不通这个拦路虎,却成为了与群众沟通交流的最大障碍。

他下定决心学“土话”,利用工作之余主动跟当地保安林叔学讲方言,经常利用调解到当地村民家中唠家常,熟悉掌握当地客家风俗习惯。仅仅过了半年,身边的同事不经意间发现那个开庭需要翻译的大学生已经能说一口流利地道的广东话、客家话,他与群众的感情贴得更近,为民服务更顺畅。

周一到周四,他都吃住在法庭,他掌握住乡村群众平时劳作或外出打工,只有中午和晚上才在家的特点规律,放弃中午、晚上休息时间,到百姓中送达或普法宣传。

他写裁判文书要反复修改琢磨,法官助理任成超不理解,他说,裁判文书不仅要说清法律依据,还要语言直白,让乡镇的群众看得明白、能够理解。

在他心中,只要能方便群众,自己麻烦点都不是事。群众有需要,扛上法徽、带着卷宗、东奔西跑“巡回审判”,成了他到九龙人民法庭工作后的一个常态。他的书记员黄珊珊说:“赵庭长常讲,要给予当事人多一些关怀,只要他们需要,我们都应该‘上门’去解决问题。”

在审理一起民间借贷纠纷案件中,得知被告廖某中风患病,行动不便,遂向原告做工作,最终将案件调解地点定在了廖某家中,经过他的用心调解,双方终于达成一致意见。

事后,廖某托人送来了锦旗。对于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赡养纠纷案件,为照顾老人家,他也会主动到村委开庭办案,达到以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的良好效果。

去村委旁听过案件的黄花镇司法所张桂丽主任说:“这样的方式很新颖,我从来不知道会有法官主动把法庭现场搬到村委,赵庭长真的很为老百姓着想。”

“一纸裁判是关系每一位当事人命运的大事!”,赵红波是这样写在个人心得里的,也是他对责任的理解。很多民间借贷纠纷的涉案标的就几千块钱,往往缺乏证据,按照举证原则可以很容易就结案。但是他为了让当事人心服口服,总是走村串巷找当事人和亲属了解情况,借助当地村委进行调解,提升当事人对法律的信服度。

金鸡村委书记陈水观说:“赵庭长不仅专业知识强,而且非常用心,不是简单的‘官了民不了’。”在2018年的一宗土地纠纷案件中,村民起诉镇政府推掉其种植的砂糖橘,要求补偿,为了厘清案件事实,赵红波同志到现场勘查5次,开庭3次。

有人不解地问他为什么迟迟不肯下判决,他回答道:“这个案件按照法律规定判并不难,但是如果处理不妥当,损害了涉案当事人的利益,或者影响了当地的新农村建设工作,到头来,受损失的都是老百姓,群众利益无小事。”

图片

九龙人民法庭除去办理本辖区的案件,还要分担浛洸人民法庭分流过来的案件,加起来一共覆盖7个乡镇,地域面积1600多平方公里,送达成为一个很艰难的任务。

赵红波同志经常充当司机角色,带着书记员去各个乡镇送达。在去世的前一天下午,他带着书记员到黄花镇农村送达法律文书,其中有一件是兄弟法院委托送达的,结果按他们的地址却找不到当事人,一般情况下,法律文书可以退回兄弟法院,但他积极找村委了解,找村民走访询问,多花了一个多小时才了解到当事人信息。

在另一次送达中,负责送达的法官助理陈朝会和书记员黄珊珊回来反映没有找到当事人,在村委开了证明回来,准备转公告送达,赵红波同志在得知其并未去村里仔细查找之后,又亲自去进行送达。

陈朝会不解地问:“赵庭长,你是不是不相信我们哦?”

赵红波回答他:“不是不相信你们,我们做事情不能过于机械,人家说没有就没有,我们要自己去实地走访确认,不能嫌麻烦。”在送达过程中,赵红波同志很注意细节,有些案件,明知通过原告带路,送达工作会简单很多,但是为了防止被告误会、激化矛盾,他会拒绝走捷径。

法官助理陈朝会半开玩笑地评价他说:“赵红波这个同志没有其他缺点,唯一的缺点就是为了工作,什么都不顾。”

大家都说他简单

赵洪波的同事都说他“简单”,生活永远简朴。刚毕业到法庭工作没有床,自己去二手市场买床板搭床,冬天天冷,不肯买新衣服,老同事蓝伟明看不过去,塞给他两件旧毛衣,他就这样将就着熬过了冬天。他结了婚,当上了研究室副主任、人民法庭庭长,工资涨了、生活条件改善了,但俭朴的生活方式没有变。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颁布后,他第一时间就自掏腰包为全庭人员人手购书一册。

群众说他“简单”,时刻保持清廉。作为一名“乡土法官”每次到乡村开庭、送达,到饭点时总有村委干部让大家一起吃饭,他总是委婉谢绝,不管村委怎么挽留,他都不肯去吃饭。因为他不想将工作与生活“掺和”在一起。

岳父岳母说他“简单”,“不懂人情世故”。岳父协助妻子舅舅做生意,他早早就让他们公司请律师,不给他们当“法律顾问”、提法律意见。

妻子说他“简单”,只有法庭和家庭“两点一线”。他心中永远充满亲情家庭,不管多忙,他尽量每年都抽空回去看看自己的老父亲;他和母亲生日同月,自从母亲去世之后,从来不过生日,但一定会发文悼念母亲,寄托他对母亲的思念,年年如此。

他在学习心得中这样写到:作为一名政法干警,我们自身更应该做到廉洁奉公,要“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不管八小时以内,还是八小时之外,我们都必须强化廉政意识与反腐观念,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自觉抵御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做好本职工作。直到他去世,他都是这样做的。

相关报道
分享到:

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主办

Copyright 2015 www.chinapeace.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 14028866 号-1 中国长安网 © 2017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