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客户端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

|
法治如何捍卫公序良俗?这个重要文件给了答案
时间:2021-06-17 08:23来源:新华社责任编辑:陈家乐

最近,法治领域出台了一个与你我密切相关的重要文件,就是“八五”普法规划。

说到“五年规划”,你可能更熟悉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其实,法治领域也有自己的“五年规划”。自1986年以来,我国已连续实施完成了七个五年普法规划。可以说,持续30多年的全民普法工作,在提升全社会法治观念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奠定了社会基础。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普法工作的意义自然格外不同。此次“八五”普法规划的一大亮点,是提出了一个主要目标——到2025年,公民法治素养和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显著提升

“八五”普法规划明确,实施公民法治素养提升行动,分步骤、有重点地持续推进,不断提升全体公民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推进全民守法。要完善激励制约机制,形成好人好报、德者有得的正向效应,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风尚

在当前这个时期,为什么要特别强调提升公民法治素养?“八五”普法规划给了答案:“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进入新发展阶段,迫切要求进一步提升公民法治素养,推动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一个社会的法治信仰是否牢靠,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的公平正义息息相关。但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以“潜规则”“厚黑学”为代表的庸俗功利主义,以“解构”历史、“恶搞”英雄为代表的历史虚无主义等不正之风,不仅扰乱了社会秩序,更破坏了人们的法治获得感。

应该看到,近年来,政法机关在引领价值观、传递正能量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比如,对依法准确适用正当防卫制度做出系统规定,不让英雄“流血又流泪”;重拳整治“碰瓷”“医闹”等群众反映强烈的社会问题,矫正“谁闹谁有理”的错误观念;严惩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英雄烈士名誉等行为,让社会更加风清气正。

这一系列“组合拳”释放出一个鲜明的信号:法治,本就该是捍卫公序良俗的武器,它鼓舞守法者、惩处违法者、温暖受害者,守望人间正义

值得注意的是,“提升公民法治素养”不只是一个倡导,“八五”普法规划还提出了多方面措施予以保障。

比如,建立健全对守法行为的正向激励和对违法行为的惩戒制度,把公民法治素养与诚信建设相衔接,健全信用奖惩和信用修复机制。实行公民终身法治教育制度,把法治教育纳入干部教育体系、国民教育体系、社会教育体系

公民法治素养的提升,不仅需要公民自身提高法治意识,更需要管理部门率先垂范、依法办事。

对此,“八五”普法规划明确,要坚持全民普法与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一体推进,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普法融入法治实践、融入基层治理、融入日常生活,融入全面依法治国全过程。要通过严格执法、公正司法,让人民群众感受到正义可期待、权利有保障、义务须履行,引导全社会树立权利与义务、个人自由与社会责任相统一的观念,纠正法不责众、滥用权利、讲“蛮”不讲法、遇事找关系等思想和行为

“在14亿多人口的大国持续开展全民普法,把法律交给人民,这是人类法治史上的一大创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体现,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宣部、司法部有关负责人在解读“八五”普法规划时这样说。

的确,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根本目的是依法保障人民权益。与之相对应,只有全体公民发自内心的信仰,才能让法律条文从纸面上“活”起来、让公平正义更加可知可感,进而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全民普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让我们携手努力,为实现“八五”普法规划的美好图景,一起点亮法治之光。

相关报道
分享到:

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主办

Copyright 2015 www.chinapeace.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 14028866 号-1 中国长安网 © 2017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