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客户端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

|
审理时间缩短29天,一站式解纷的“北京模式”凭啥这么快?
时间:2021-03-04 21:29来源:京法网事 微信公众号责任编辑:陈家乐

2020年1月13日,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召开北京法院“多元调解+速裁”工作新闻发布会,并发布了十大典型案例。北京高院立案庭庭长杨艳表示,2020年北京法院着力推动“多元调解+速裁”工作制度化、定型化,巩固深化民商事、知产案件在诉讼前端快调速审、后端精审细判的前后端审判格局,破解案多人少矛盾,促进审判质效提升,为人民群众提供便捷高效、低成本多途径的纠纷解决渠道。

“原本就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才进站调解的,要是不成,估计还得走劳动仲裁和诉讼程序。但是,真没想到当场就能拿到具有强制执行力的生效法律文书,真是太感谢了!”员工邓某在与公司的欠薪纠纷调解结束后说道。

邓某的案例只是近年来北京法院开展“多元调解+速裁”工作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北京法院不断加强各类矛盾纠纷的多元化解工作,已连续四年开展“多元调解+速裁”机制工作。每年评选出的多元调解“十大案例”,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形成了北京法院一个独有的品牌。

2020年,北京全市17家基层法院运用“多元调解+速裁”机制共结案32万余件,用两成的民事员额法官化解了近7成的民事纠纷。前端速裁案件平均审理天数为49天,比后端平均审理时间缩短29天。

笔者从发布会上了解到,“多元调解+速裁”在推动案件繁简分流、促进纠纷源头治理的作用进一步显现,2020年全市法院民事案件收案487791件,同比下降137968件,降幅达22%。

端口前移就地解纷

“公司经营近期确实遇到了困难,如果不是成功调解,公司可能还会面临上失信黑名单以及经历漫长的应诉过程,企业多半就垮了,感谢调解员和法官的辛苦努力!”某公司法定代表人陈某在解决了与多名员工的欠薪纠纷后说道。

近年来,随着法院收案数的不断增长,传统办案模式下的人案矛盾逐渐显现,法院所受理案件不论繁简全部进入诉讼程序。这一方面增大了法官办案压力,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当事人的诉讼成本。因此“多元调解+速裁”机制在老百姓的多元司法需求下应运而生。

“构建多元化的纠纷解决途径,免得所有纠纷全部通过法院裁判解决,是解决当前人民法院人案矛盾突出问题的必由之路。”中国政法大学谭秋桂教授表示。

2020年,北京市全面铺开并深化落实多元调解工作,通过诉调对接机制连线人民调解、行业调解、行政机关、律师等各方调解力量,构建多方联动的“一站式”矛盾多元化解机制。

“多元调解+速裁”如何具体运作?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法院立案庭负责人韩毅兵介绍说,该院受理的案件要过“三道关”——导诉台、立案窗口、程序分流组,经过三层筛选,较为复杂、专业的案件进入审判庭,适合调解的案件进入诉前调解委员会和行业调解中心,需要司法确认或速裁程序的则由诉调对接组介入完成司法程序。

“将矛盾端口前移,让矛盾就地化解,对当事人来说,省钱、省力、省时间;对法院来说,诉前化解大量矛盾也能减少法院办案压力。”韩毅兵说道。2019年底,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与北京市司法局共同印发《关于深化“诉调对接”机制,推进诉源治理工作的意见》,在“人民调解进立案庭”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各区法院及派出法庭与本区乡镇(街道)人民调解组织的诉调对接机制建设。目前,已在全市选取57个基础条件较好的乡镇(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作为首批试点,开展为期一年的试点工作,探索将更多的矛盾纠纷在基层就地化解。

“多元联动”解纷合力

“2020年全市法院通过多元调解成功案件量达到了87941件,大量矛盾纠纷通过调解方式得到妥善解决。”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立案庭法官曹玉乾向笔者介绍。

北京法院2020年调解工作的成果主要得益于北京法院从满足人民群众的多元司法需求出发,整合社会力量,完善诉讼与人民调解、行政调解、行业调解等非诉讼调解相衔接的纠纷解决体系,提高诉调对接成效,为群众提供多途径、多方式、高效率、低成本的一站式纠纷解决渠道,最大限度地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诉前、解决在基层。

据介绍,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与北京银保监局签署《关于推进金融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建设的意见》,与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北京银保监局共同签署合作备忘录,进一步健全完善金融纠纷诉调对接机制,提升对银行、保险领域消费者的权益保护和救济能力。

北京市大兴区人民法院诉调对接中心

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法院多元解纷诉调对接中心分流台

北京法院将北京多元调解促进会的137家会员单位吸纳为法院调解组织,将495名常驻法院的特邀调解员直接编入速裁审判团队,与347名速裁法官、法官助理及书记员共同组建“1+N”调裁审判团队。

常驻法院特邀调解员在法官指导下,不仅能帮助当事人归纳法律争议焦点,快速化解家事、物业等百姓生活中常见的纠纷,而且还更多地运用“情、理、法”相融合的方式,修复当事人的情感关系,创新工作方式和思维,让调解更有“温度”和“力度”。

在多元调解工作中,北京法院还注重发挥北京地区行业调解组织发达的优势。曹玉乾告诉笔者:“本次发布的十大典型案例中,有五个案例是法院通过诉调对接机制将案件委派或委托给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化解了涉金融、保险、知识产权等领域的矛盾纠纷。”

据了解,北京市在金融案件多元解纷一体化平台引入金融监管部门主管的北京市金融消费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北京秉正银行业消费者权益保护促进中心、北京保险行业协会3家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及15家北京多元调解发展促进会内的律师调解组织,为纠纷提供专业化调解服务。

“云平台”信息一体化

近日,正居家隔离的北京市顺义区人民法院法官焦广涛在家中通过“云法庭”审理了一起民事纠纷。在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时期,应需而生的“云法庭”系统令北京法院真正做到了办理案件“不打烊”。

经过一年时间的运行,北京法院“云法庭”累计开庭30万次,日均开庭次数高达1200次,已服务百万人次,使用数量和频率位居全国法院系统首位,成为公平正义当之无愧的云端践行者。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云法庭”推动着北京法院庭审模式正在向更高效、更便捷的方向变革。

2020年2月,随着“云法庭”上线,北京法院在全国率先开启了三级法院统一互联网庭审模式。经过8次调试升级,如今该系统可以满足800个“云庭审”同时进行。北京法院运用“云法庭”的庭审次数也呈几何式增长,使用数量和频率牢牢位居全国法院系统首位。

据了解,北京法院注重信息化平台的应用,将工作制度融入系统操作,实现从网上立案、繁简分流、多元调解、诉调对接全流程线上流转、线上管理。

通过北京法院电子诉讼平台,当事人足不出户即可提交电子证据材料。诉服大厅设立自助服务区,自助风险评估终端可以辅助来访群众辨别诉讼风险、预估审判结果;在文书自助生成终端输入纠纷基本信息后,可自动生成起诉状,支持打印或者扫码带走。

北京法院全面打通网上立案渠道,通过移动微法院、北京法院电子诉讼平台上传电子诉讼材料后,立案庭会有专人在3个工作日内审核完毕。之后,原告便会收到提示短信,再次登录平台可查看立案审核结果和审核人联系方式。

关注“北京法院诉讼服务”微信公众号,个人信息3分钟认证完成后,可在线接收电子送达材料,既省去等待邮寄的时间,文书下载后又可永久留存。事实清楚、争议有限、标的额不大的案件将转入诉前调解系统——分调裁一体化平台,法院委托或委派的人民调解员将进行时间机动、方式灵活的诉前调解。

调解成功的可在线申请司法确认,调解不成的将转入审判程序,可使用“云法庭”进行在线审理。

北京法院分调裁一体化平台、北京移动微法院、北京“云法庭”等信息化平台和系统的建设使用,贯通了立案、调解、司法确认、速裁、速执等实质解纷程序。依托智慧法院建设成果通过升级站位、转变视角,运用信息技术和智能平台,实现诉讼流程各节点、全范围机制衔接,减轻群众诉累,提升审判质效,确保司法服务“不打烊”,多元解纷“不掉线”,维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取得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司法确认巩固调解结果

2020年3月,消费者王先生因一份消费合同向北京市房山区市场监督管理局进行投诉,经调解后双方初步达成设计公司退还消费者5000元设计费用的调解意见。

但是,双方在如何履行方面产生矛盾,互不信任。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消费者与经营者达成了行政调解协议,如果事后经营者不主动履行调解协议,消费者也无法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纠纷的处理往往又回到“起点”。

为了促成该起消费纠纷得到圆满解决,房山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与北京市房山区人民法院联系,将当事人双方达成的调解协议进行了司法确认,赋予调解协议强制执行力,解决了当事人双方互不信任的问题。

这就是成功运用“一站式”司法确认机制完成调解的典型案例。该机制是房山区人民法院与房山区司法局、房山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共同创制,由法官全程业务指导机制、行政调解程序与司法确认程序无缝对接机制和当事人“一站式”办理便捷通道机制构成,有助于进一步优化司法确认程序,方便当事人办理司法确认。

“通过开展消费领域纠纷调解协议‘一站式’司法确认工作,使当事人在市场监管部门就能同时完成行政调解协议的达成、在线参与法院司法确认程序,赋予调解协议以强制执行力,促进了双方当事人积极地参与到行政调解中,保障了行政机关顺利开展行政调解工作,推动了矛盾纠纷的及时化解,产生了良好的实际效果。”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宋朝武说道。

房山市消费领域纠纷调解协议“一站式”司法确认机制是北京市司法确认服务的一个缩影。据了解,2020年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制定优化司法确认程序等配套文件,将“多元调解+速裁”工作与民事诉讼程序繁简分流改革试点工作相结合。2020年,全市中、基层法院申请司法确认案件13868件,同比增加4663件。其中,裁定确认调解协议有效案件13524件,司法确认率97.5%。

类案集中专业解纷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民事纠纷越来越多地呈现行业性特征。这类纠纷的有效化解,不仅需要对纠纷事实有全面、充分的把握,而且需要对相关行业的背景、结构、惯例等有准确的认识。”清华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陈杭平表示。重点领域推进批量案件诉前调解一直是北京法院多元解纷工作的重点。北京针对批量案件较多的重点领域,探索试点经验,发挥行政监管、行专调解、司法保障集约化优势,实现纠纷尽早化解。

2019年10月,王女士因出现连续逾期还款且超过3期,银行在催收未果后,拟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王女士一次性偿还剩余贷款及利息、罚息、复息。同期,该银行共有213件纠纷与前述情况相似。

近年来,北京地区涉金融类纠纷案件多发,其中大量案件为具有批量化、同质化、小额化特征的金融借款、信用卡等普惠金融类案件。最高人民法院立案庭副庭长杨立初评价道:“此类纠纷标的额小,主体分散,数量庞大,如果全部通过诉讼方式解决,不仅解纷成本较高、审结周期较长,而且加剧了人民法院人少案多的矛盾。”

为加强金融纠纷源头治理,北京法院上线运行“金融案件多元解纷一体化平台”,推动金融纠纷的快速化解。针对金融机构催收后,欠款人仍不履约、即将成诉的批量信用卡及金融借款合同纠纷案件,人民法院充分发挥金融监管部门、调解组织的工作合力,批量纠纷批量调解,有序推进逐层化解,既解决了银行追回欠款的需求,又降低了欠款人的还款压力,实现了诉源治理的良好效果。

平台自2020年8月上线试运行至2020年底,金融机构已存证5000余笔,通过智能催告等工作,210余件纠纷的违约人主动履行;14家金融机构通过平台申请多元调解金融纠纷9500余件,现已调解成功2500余件,速裁审结610余件。目前,6家试点法院使用平台的平均审理时长为29天。

“知识产权领域的批量案件具有数量庞大、类型单一的特点,按照以往工作模式很难在短期内有效解决。”北京互联网法院立案庭庭长赵长新说。作为集中审理全市涉网著作权纠纷案件的法院,北京互联网法院成立两年来共受理著作权案件5万余件,占总收案数的77%。

北京互联网法院与首都版权协会联合发布“e版权”诉非“云联”机制。这是全国首个行政与司法部门协作构建的诉讼与非诉调解线上线下衔接联动工作机制。据统计,“e版权”诉非“云联”机制建立以来,已成功化解纠纷2800余件,调解成功率93%。

“‘e版权’诉非‘云联’机制实现调解平台的‘云对接’、非诉调解的‘云指导’,促进‘云化解’,调解成功后可由法院优先进行在线司法确认,满足当事人只需提交一次材料即可实现多种解纷方式的需求。”赵长新说,北京互联网法院将以此为依托,建立非诉讼调解自动履行正向激励机制,让纠纷真正化解于诉前。

想民所想解民所难

某高档小区13名业主因认为小区物业存在绿化率不达标、公共建筑年久失修、地下车库渗水、道路排水故障、设施维修不力等问题,拒绝交纳2019年度物业费,故物业公司将13名业主诉至法院,请求判令各业主交纳物业费并支付违约金。

近年来,业主与物业公司之间的纠纷增多。物业纠纷如果通过诉讼解决,一般模式就是依据物业公司提供物业服务是否达标,来确定是否判决业主全额或以一定比例交纳物业费。纠纷看似解决了,但物业公司与业主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

因此,本案中的人民调解员转变工作思路,以“促整改”代替“重惩罚”,引导物业公司改进物业服务质量,通过“风险评估、现场勘验、建议整改、调撤优先、定期回访”五步工作法,形成以物业纠纷“信用机制”为特色的高效解纷模式。通过“五步工作法”,13名业主对物业公司的整改态度和保持状况表示满意,经人民调解员调解后积极主动交纳了物业费,物业公司撤回了对13名业主的起诉,纠纷得到圆满解决。

北京法院创新物业公司“信用评价机制”,通过“五步工作法”,在不断规范物业管理制度,保障物业类案件当事人合法权益的同时,推动诉源治理纵深发展,促进和谐社区建设。

“本案化解矛盾工作有新思路,纠纷的症结抓得准,当事人的想法摸得透,纠纷解决的效果好。”北京大学法学院院长潘剑锋表示,本案的做法在同类物业纠纷案件的处理上具有良好的示范效应。

2013年至2019年,某国有企业因股份制改造后拒绝向离退休人员发放企业补贴和福利待遇而引起数百名离退休人员的不满。截至2020年,涉该企业离退休人员案件数量已经达到了308件。

在本案处理过程中,法院坚持问题导向、侧重预防、多方联动,最大限度帮助当事人便捷地化解矛盾。联络涉案企业反复沟通、析理、释法,积极联络300余名劳动者,排查、摸底过往诉讼信息,吃透案情,了解纠纷性质、起因和经过,同涉案企业进行对接,耐心细致地对双方当事人开展调解工作,实现诉调对接无缝衔接,并提供全方位一站式诉讼服务,减少了当事人诉累。在降低疫情防控风险的同时,实现了劳动争议的及时解决。多年纠纷在不到一个月时间内就全部完成了“诉前调解+司法确认”工作。涉案当事人纷纷为法院点赞。

“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发展,矛盾与纠纷不断增多,已经成为国家和社会治理的重大考验。矛盾与纠纷是堵不住的,只有在‘疏’字上做文章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中国政法大学教授谭秋桂表示,“调解特别契合‘以和为贵’的国民特性,便利、高效且能实现案结事了。重视调解在多元解纷机制中的地位,充分发挥其应有功能,是推进一站式多元解纷机制,全面提升人民法院解决纠纷和服务群众的能力与水平的重要内容。”

“下一步,北京法院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创新发展‘枫桥经验’,坚持最高标准、最严要求、最好效果,为人民群众提供多种解纷渠道,进一步降低解纷成本,切实提升新时代人民法院化解矛盾纠纷和服务人民群众的能力水平,让正义提速,为百姓解忧。”曹玉乾表示。

(文章来源于中国审判 ,作者李瑞)

相关报道
分享到:

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主办

Copyright 2015 www.chinapeace.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 14028866 号-1 中国长安网 © 2017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