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客户端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

|
庭审总数超32万次,看北京法院如何在“线上云端”守护正义
时间:2022-01-13 22:19来源:京法网事 微信公众号责任编辑:邓亮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挺身而出战疫情的北京云法庭转眼已经上线近两年了,新奇感虽已渐渐退去,但为民服务仍未止步。今年以来,北京法院北京云法庭线上庭审数同比再创新高,截至11月底庭审总数已超32万次,占北京法院庭审总量的五分之三,在线庭审数和在线庭审率均为全国第一。2021政法智能化案例评比中北京云法庭获评智慧法院创新案例。

万水千山不在难远程庭审新方案

作为北京法院线上庭审系统,北京云法庭可支撑诉前调解、诉中调解、庭前谈话、串案合并审理、远程调查、正式庭审等诉讼环节在线进行,随时随地为诉讼群众、律师、法官搭建“云端”法庭。

其具备多平台互联、多方视频开庭、智能庭审管理三大功能,区块链、云存储、人脸识别、语音识别、电子签名、数据互通六项核心技术,可支持800场庭审同步进行,4000人同时在线开庭。

世间也有双全法云端忠孝得两全

“原告,你能否听得清楚,视频是否看得清楚?”

“法官好,可以听清,可以看清,一切都正常!”

“好,现在开庭!”

2021年1月4日,在北京市顺义区某医院病房里北京市顺义区法院法官冯晨晨正在进行一场特殊的庭审。

就在元旦前一天,冯晨晨的母亲突然身体抱恙住进了医院,孝顺的冯晨晨寸步不离在病房陪护。随着元旦假期即将结束,冯晨晨渐渐焦虑起来。原来除了母亲的病情,冯晨晨还放心不下自己的案件当事人。

受疫情影响,按照医院的要求,未经医院同意,陪护人员不得擅自离开住院病区。若冯晨晨此时选择离开,则不能再次申请返程陪护。这一规定,阻碍了原计划4日上午开庭审理的一起案件。这个案件比较特殊,属于发回重审案件,案情本身并不复杂,但对程序要求较高,案件当事人对庭审结果充满了极高的期待。一边是急需陪护的病重母亲,一边是等待公正的案件当事人,冯晨晨心里左右为难。

在陪护母亲的闲暇时间里,冯晨晨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积极地与审判团队成员联系,充分商讨在医院线上开庭的可能性与具体操作方案。

线上庭审手续、笔记本电脑、法袍法槌、卷宗材料、庭审程序、争议焦点……团队成员齐心协力、献言献策,快速拟订方案,并报经院领导同意后,开始了这场线上庭审。

在病房里,冯晨晨是一位陪护女儿,她的身后是还未来得及整理的病床。在电脑镜头里,原、被告看到的冯晨晨则是一名法官,身披法袍,面戴口罩,端坐于严肃的法庭之上,有条不紊地主持着庭审秩序。

在持续一个半小时的线上庭审后,庭审顺利结束,在电脑屏幕中原、被告双方露出满意的笑容,纷纷向法官表示诚挚谢意。

来来往往的医护人员也惊讶于这场别样的庭审,“原来这个女儿不仅是孝顺的‘护工’,还是一位人民好法官!”

作为女儿,默默陪伴是给予病重母亲最大的精神力量;作为法官,恪尽职守、为民司法是践行对人民的庄严承诺。借助线上庭审,冯晨晨做到了不负人民不负亲。

运筹于帷幄之中开庭于万里之外

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奥运村法庭付瑞洁法官审理了一起涉外离婚案件,创新性地利用北京云法庭辅助进行境外一方亲子关系鉴定,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案件审理中,双方均同意离婚,但对于原告与孩子是否具有亲子关系却争执不下。若依常规案件审理方式,原告应回国参与鉴定,否则案件将陷入僵局。付瑞洁法官适时转变思路,全程依托“云法庭”,组织原、被告本人和双方律师,以境外一方线上、境内各方到庭的方式,对鉴定方式、程序进行充分沟通,确认了最终的鉴定方案,3个月内完成跨境亲子鉴定全过程,这让审理了诸多涉外案件的法官们都赞叹不已。

付瑞洁法官认为,以往涉外案件当事人相隔万里,存在送达耗时长、程序烦琐、当事人出庭难、诉讼成本高等问题,尤其是疫情期间,跨国参与诉讼更是困难重重。而通过电子送达、云端开庭等科技手段可大幅节约当事人诉讼成本并缩短案件审理周期,化挑战为机遇,让公平、正义加速实现。

无独有偶,民一庭胡东方法官也是通过北京云法庭审理了一起申请宣告无民事行为能力的案件。十几天后,远在加拿大的当事人便到了电子版判决书。当事人激动地说:“线上送达和线上开庭真的是太方便了。真没想到足不出户、相隔千里就能在‘云端’把一直藏在心里的大事给解决了。”

云庭应用日争新司法温情暖人心

“王大爷,今天天气怎么样?能跟我描述一下吗?”

“王大爷,10减3等于几?”

……

这并不是闲聊天,而是北京市海淀区法院(以下简称海淀法院)组织的一场“云法庭”线上司法鉴定。

王大爷今年已经80多岁了,由于年纪较大生活无法自理,需要家人进行照顾。虽然几个子女之间对老人的抚养问题已经达成一致,但为了今后能够更好地处理老人的事务,需要对老人有无民事行为能力进行鉴定。于是,王大爷的儿子王先生来到法院立案申请启动行为能力司法鉴定。但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很多鉴定机构无法正常开展工作。

海淀法院诉讼服务中心刘超负责这起案件的鉴定组织工作。他知道,民事行为能力鉴定拖不得,尤其是对于像王大爷这种高龄老人,只有尽快完成行为能力鉴定,王大爷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才能有更好保障。

当看到海淀法院已经全面开启“云法庭”办案时,刘超决定尝试“云”鉴定,以方便王大爷及鉴定机构正常参与鉴定活动。在征得双方同意的情况下,刘超又通过耐心讲解,多次电话指导王大爷家属及鉴定人下载、使用北京云法庭客户端,保证鉴定工作能正常进行。

在刘超的组织下,北京安定医院精神疾病司法鉴定科以及王大爷分别通过北京云法庭参与,法医通过视频向王大爷询问了多个专业问题,通过王大爷的回答能反映出其精神状态,从而判断其是否具备民事行为能力。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详细询问,“云”鉴定顺利完成,鉴定人表示线上鉴定过程足以支持鉴定意见出具。

“没想到在疫情期间,鉴定案件还能在网上开展,真是大大方便了我们当事人,感谢海淀法院!”鉴定结束后,王先生这样说道。

80岁高龄的毛女士,在2016年的一场车祸中股骨颈、足第5跖骨基底部等多处骨折。这场车祸使年迈体弱的她陷入生活不能自理的境地,肇事者龚某名下也无可供执行的财产,将其纳入失信被执行人、限制高消费名单的惩戒无法缓解毛女士的燃眉之急,交通事故的后续治疗给他们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毛女士向海淀法院申请了国家司法救助,救助款到账后却因为毛女士出行不便无法到场领取。海淀法院王志勇法官知道这个钱不能拖,他决定利用北京云法庭,安排了一次线上司法救助。在视频中,他为毛女士宣读了发放国家司法救助金8万元的决定,并为她办理司法救助手续。

除了“云鉴定”“云救助”,法官们还将北京云法庭应用于探视、评估、司法确认、调解、案款发还等其他诉讼环节中,如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在离婚案件中,依托北京云法庭让相隔千里的父子隔空探视。北京市朝阳区法院用北京云法庭,组织当事人、鉴定公司以全流程在线方式完成了房屋评估工作,创新了房产在线评估的新方式。北京市丰台区法院将北京云法庭应用于司法确认程序,让年近九旬老人免去了奔波之苦。

公平在线上守护正义在云端加速

因服务人群广、发挥作用大、社会影响力大,北京云法庭被人民网、《光明日报》、央视《朝闻天下》、《北京日报》等多家媒体报道。

北京云法庭不仅满足了诉讼群众、律师在线诉讼需求,也推动了北京法院在线诉讼模式朝着常态化和规范化目标迈进。今年以来,线下庭审渠道已全面恢复,但“云庭审”模式仍热度不减,2021年1月至11月,北京云法庭开庭次数达32.46万次,同比增长14.41%,占北京法院庭审总量(53.43万次)的60.75%,占北京法院庭审总量的五分之三,涉及案件37.64万件,服务诉讼群众92万人次,在线庭审次数和占比再次位居全国第一。

在互联网时代,“低成本”“高效率”“零距离”是人民群众对司法工作的新需求,也是人民法院努力前进的新方向,面对新需求、新方向,北京法院一直在前进。

相关报道
分享到:

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主办

Copyright 2015 www.chinapeace.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 14028866 号-1 中国长安网 © 2017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