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建设既要抓末端、治已病,更要抓前端、治未病。近年来,内蒙古法院主动将多元解纷工作融入党委领导下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深化“北疆枫桥”品牌建设,创新诉调对接机制、搭建多元解纷平台,切实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
创新机制释放解纷活力
“家中添置大件本是喜事,没想到却添了一肚子气。”前不久,刘某等50余名购车消费者带着购车合同等证据材料来到了呼和浩特市回民区人民法院。
原来,呼和浩特市某汽车销售公司推出了旧车置换享受补贴活动,大量消费者参与并签订了购车合同。然而,等待了几个月后,消费者并未如合同约定顺利拿到补贴。几经询问,4S店方给的答复从“再等几天”变为了“公司经营困难,我们会登记备案处理”。无奈之下,刘某等人来到了回民区法院。
考虑到已陆续收到50余起该系列案的诉讼材料,且涉案金额累计已达60多万元,为妥善解决这一系列案件,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营造良好市场环境,回民区法院充分借助“代表委员+法院”民商事纠纷多元化解机制,邀请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到场监督并参与案件调解。经过多方努力,最终确定了赔偿协议。根据协议内容,被告方需在规定时限内完成既定赔偿,以弥补消费者所遭受的损失。至此,这50余起纠纷得到妥善解决。
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与矛盾纠纷化解,这样的场景在内蒙古法院屡见不鲜。自2023年起,内蒙古高院相继与自治区政协联合出台相关工作制度,共同召开推动“政协+法院”民商事纠纷多元化解机制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建设对口协商会议,联合发布调研转化成果,在强化制度保障的同时推动解纷机制专业化发展;配合自治区人大印发《开展人大代表参与诉前调解工作方案》,人大代表参与诉前调解工作从6个试点向全区全面铺开,推进工作实质化运行。
截至2024年底,全区法院共建成150个人大代表调解室、150个政协委员调解室,聘请1800名人大代表和1750名政协委员为特邀调解员。仅去年一年,全区法院借助“代表委员+法院”民商事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成功调解案件2.2万件。
“民主+法治”的叠加效能正在不断释放着新的活力。
为充分发挥首席法律咨询专家“智囊团”“思想库”“人才库”的作用,内蒙古高院与内蒙古法学会进行深度协作,创新“首席法律咨询专家+法院”多元化解机制,在全区设立120个首席法律咨询专家站点,现已有753名法律专家入驻站点,针对金融、劳动争议、物业纠纷等民生领域“疑难杂症”开展“坐堂会诊”。
前段时间,乌海市海勃湾区人民法院借助“首席法律咨询专家+法院”机制,成功化解了一件交通损害赔偿纠纷。
2023年5月的一天,顾某驾驶电动自行车过交叉路口时,与郝某驾驶的电动车发生碰撞,造成郝某受伤、车辆受损的交通事故。经交通事故责任认定,顾某负本次事故全部责任。郝某受伤后住院治疗多日,发生医疗费、交通费等多项费用,因顾某一直不予赔偿损失,郝某无奈诉至海勃湾区法院,同时申请了诉前鉴定。
海勃湾区法院在对案件甄别后,认为该案事实基本清楚,虽然双方对赔偿金额争议较大,但仍具备在诉前鉴定阶段实现实质性化解的条件,为此法院邀请擅长处理此类纠纷的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参与到调解工作中来。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就交通事故赔偿标准对当事人进行法律释明,并初步帮助当事人计算了合理赔偿数额,适时提出调解方案。经过调解,被告顾某同意赔偿原告郝某医疗费、住院护理费等共计28000元,并签订调解协议当日即时清结,案件圆满解决。
“我们通过整合法律专家资源与司法力量,构建起覆盖全区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网络,以实践创新为全区社会治理工作注入新动能。内蒙古高院立案庭相关负责人介绍,“2024年,全区法院‘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工作站’诉前调解纠纷8096件,化解信访事项327个,获评2024年度全区改革优秀案例。”
凝聚合力赋能社会治理
化解纠纷需要多方共同努力。
最高人民法院持续推动“总对总”多元解纷机制建设,壮大多元解纷力量。各家单位群策群力,为各类纠纷“会诊开方”,努力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
就在前不久的知识产权宣传周期间,通辽市中级人民法院就充分发挥知识产权“总对总”诉调对接工作机制作用,与通辽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合力,依托“知识产权和合共治工作站”,成功调解一起侵害电力高新科技企业商标专用权的商标侵权纠纷案件。
该起商标侵权纠纷起因于被告某继公司未经商标权利人原告某继集团公司的许可,在其企业名称中使用“某继”字号引发的纠纷。收到立案材料后,主审法官考虑到此类案件认定事实复杂、侵权赔偿标准模糊等特点,经双方当事人同意,向“知识产权和合共治工作站”委托调解。工作站接收后指派通辽市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的调解员开展调解工作。
调解员凭借商标方面的专业知识及多年的调解工作经验,通过细心分析案情、耐心引导双方高效化解矛盾纠纷,经反复磋商后,双方当事人最终就企业名称变更、商标侵权赔偿数额达成了一致调解协议。
“能这样解决真好!省时、省钱、关键是还省事儿!”签订调解协议后,双方当事人不约而同向调解员竖起了大拇指。
只有不断壮大调解队伍、扩大联动覆盖面、持续提升调解质效、切实增强实质解纷水平,老百姓的获得感才会更强。
为了更好发挥“总对总”机制程序简便、节约成本、减少对抗等优势,内蒙古法院不断扩大多元解纷朋友圈,与内蒙古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总工会、人社厅、工商联、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内蒙古监管局、中国人民银行内蒙古自治区分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内蒙古监管局、侨联、知识产权局、住建厅、退役军人事务厅等11家行业主管部门建立了在线诉调对接机制,不断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更好维护社会稳定和群众合法权益。
内蒙古地域辽阔,人口分散,服务半径大、治理战线长。全区法院积极融入基层社会治理,329个人民法庭扎根基层,充分发挥“枫桥式人民法庭”示范作用,共设立1163个法官工作站(室)、422个巡回审判点、936个流动诉讼服务点组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解纷网。
地处赤峰市的翁牛特旗人民法院乌丹人民法庭,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秉持“和合共融”的工作理念,打造优质高效“服务型”法庭家事品牌,前来法庭的当事人深有感触地说到,“这个法庭不一样,有家的感觉”。
前段时间,一对年轻男女走进乌丹法庭,异口同声地说道,“法官,我们要结婚!”
这句“开场白”出现在法庭显得十分“与众不同”。
原来,小李和小秦即将步入婚姻殿堂,而小秦母亲在结婚前夕要求提高彩礼,小李家无力负担,于是来向法庭求助。乌丹法庭法官联合村委会调解员以下乡走访的名义来到小秦家,从唠家常开始,聊起了儿女婚姻,讲两位年轻人情投意合,讲孩子幸福才是父母最大心愿,讲高价彩礼让劳燕分飞的案例,讲婚姻自由的法律要义。
“法官,谢谢你们给我讲这么多。我明白了!两个孩子的幸福是最重要的!”最终,小秦母亲深有感触地握住了法官的手,表示不再执意多要彩礼,两位有情人终成眷属。
这是处在化解矛盾纠纷、服务人民群众的第一线的人民法庭积极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以柔性的调解方式化解矛盾纠纷的创新做法。
从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右旗人民法院宝格德乌拉人民法庭,锡林郭勒盟锡林浩特市白音锡勒人民法庭,再到包头市土默特右旗美岱召人民法庭,一个个独具特色的经验做法入选一批批新时代人民法庭建设典型案例,这是内蒙古法院做深做实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生动实践。
从单纯关注“案子结没结”转向更加重视“问题解没解”,从依法裁判解“法结”,到释法说理解“心结”。
包头法院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做实指导调解法定职能,打造“包融共治”多元解纷品牌,“有事先协商、凡事先讲法”逐渐成为辖区群众解决矛盾的常态,法治参与社会治理的合力越来越强;
通辽法院在社会矛盾纠纷化解过程中,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造“和合无讼”的通辽模式,积极倡导以和为贵、和美与共、和合共赢等价值理念,力争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诉前;
鄂尔多斯法院聚焦前端治“未病”、中端治“微病”、末端治“已病”,打造“三端五防线”的鄂尔多斯模式,引导矛盾纠纷向诉外有效分流、在诉内高效化解,实现矛盾纠纷梯次过滤、多元共治、全域管理。
将定分落到实处,把止争做深、做实、做到人民心坎里,全区各地结合自身实际,打造出独具特色的解纷品牌,在丰富“北疆枫桥”品牌内涵的同时,促推矛盾纠纷预防化解能力不断提升,让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北疆大地真正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