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75年了,我们终于看到您真实的模样了……”
复原画面中,时年26岁的烈士王友德身着1949年时的米黄色公安制服,举手庄严敬礼,露出自信又阳光的微笑。
此前,他曾是上海公安博物馆英烈墙上唯一一位没有肖像的烈士。
数字技术复原王友德烈士肖像
王友德出生于山东曲阜一个贫农家庭。解放时期,25岁的王友德毅然决然报名参军,后于1949年5月随军南下,参与接管国民党上海市警察局徐家汇分局,被安排至塘子泾派出所(现徐家汇派出所)工作。
上海解放初期,盗匪活动猖獗,地痞流氓横行。深夜巡逻视野有限,加之辖区内人员混杂、地形复杂,又没有路灯照明,王友德和同事徐国祥也格外警惕。巡逻经过村子第一弄时,黑暗中有两名男子迎面而来。徐国祥举起手电筒照射,发现两人形迹可疑,就喝令其止步并上前查问住址,对方应答如流。为了验明其真假,王友德和徐国祥提出随两人前去家中查询。不料行至半路,其中一人突然乘机奔逃,徐国祥拔枪紧追,却听到背后一声枪响。王友德倒卧在血泊中,头部中弹,鲜血直流。
接徐国祥报告后,分局长许孔珊立即率领刑警队三十余人驱车赶往现场,一边追捕凶犯,一边将王友德送往医院急救。然而,由于其伤势过重,终于次日凌晨5点牺牲。
枪杀王友德的凶犯徐世万于当年被捕并依法执行枪决。虽然罪犯认罪伏法,英雄却也只余英魂一缕。
由于生前没有任何影像留存于世,王友德的事迹在《上海公安英烈》的册子里只能以寥寥数语的文字予以概述,没有任何照片配图。
原上海公安博物馆英烈墙(王友德烈士肖像现已更新)
2023年,徐汇公安分局着手筹建警史馆。筹建组成员下定决心,一定要尽全力将这位上海解放后分局牺牲的唯一烈士的个人事迹补充完整,更要穷极一切可能找到其生前影像并以最佳方式陈展。
“华东警官学校”成为筹建组的查寻起点,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创立的第一所警察学校(现为山东警察学院)。1949年4月,学校800名师生南下,接管了上海、福建等地国民党警察局,王友德就是其中的一员。
经过锲而不舍的线索追寻,王友德的生平逐渐清晰,华东警官学校的登记表中甚至还留存着他“能吃苦”“太老实”的性格特点记录。可遗憾的是,即便是遍访了曲阜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烈士陵园、烈士原户籍地派出所及烈士家属,筹建组成员们依旧没能找到王友德生前的肖像。
返沪后,作为警史馆筹备组成员之一的退休老民警王国元始终无法释怀:“如果一直找不到,警史馆开馆之日,王友德烈士事迹展陈板上的肖像照片就会是空白,那将是多大的缺憾啊!”一筹莫展之际,王国元灵光乍现:既然没有原始照片,那能不能请画家画一张出来呢?
经多方打听,筹建组联系到了画家周贝贝。他曾为端木宏峪、肖玉泉等数位公安英烈设计过纪念碑、纪念像,经验丰富、广受好评。了解到王友德烈士的生平和牺牲经过后,周贝贝深受感动,虽然参考资料太少、创作难度极大,他仍表示愿尽全力一试。然而,唯一可以作为参考的只有一张王友德女儿的照片。
王友德入伍后与家人聚少离多,牺牲时大女儿王秀梅仅有4岁、小女儿王秀春才年满1岁。75年光阴已逝,女儿们对父亲的样貌早就记忆模糊。筹建组仅有的线索,来源于在山东走访时,烈士的家属曾提到:“从小到大,别人都说大女儿王秀梅和她父亲长得比较像。”
画家周贝贝根据烈士大女儿特征创作打磨王友德烈士肖像
仅有一张烈士女儿的照片作为参照,这让周贝贝在动笔前就花了不少时间。仔细观察烈士女儿的面部轮廓和骨骼特征,反复琢磨其作为军人、警察的凛然英勇神态,还要找到照片和绘画质感之间的平衡点……厘清思路后,他才终于开始了创作。从起笔勾勒到落笔定稿,周贝贝用了整整两周的时间终于完成了这幅烈士肖像画,填补了英雄75年的形象空白。
“说实话,我们对父亲的模样几乎没有印象了。家里也没有他的照片。这么多年来,只能通过母亲和其他长辈的讲述,怀着对父亲的思念想象他的音容笑貌。”二女儿王秀春如今已经七十多岁了,听说上海公安想要复原父亲的肖像,一家人激动不已。2024年9月30日,徐汇公安分局警史馆正式开馆,分局专程邀请了王友德的家属到场观礼。当父亲的肖像出现在眼前,女儿潸然泪下:“爸爸,75年了,我们终于看到您真实的模样了,我们真的好想你啊!”
徐汇公安分局复原的王友德烈士肖像
肖像栩栩如生,英勇事迹详尽,英雄的故事终于不再只是一个名字和寥寥几笔的简短介绍,而是可观可感、令人动容。英烈的画像不仅让亲人和战友的思念有了寄托的影像,也让继承英烈遗志、赓续红色血脉的后辈更感榜样的力量。
今年清明节前夕,徐汇公安分局牵头运用最新数字技术,复原了王友德身着当年制服敬礼的动态影像视频,并围绕其复原过程完成了“口述历史”《王友德烈士肖像复原记》的专题纪录片拍摄。
这是一场跨越76年时空的还原与重逢,烈士虽埋骨山东,忠魂却近在眼前。英雄已逝,英魂长存。王友德等公安英烈的光辉事迹犹如信仰之光,引领公安干警追光而行,以奋进作为最好的告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