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3年以来,江苏省镇江女子监狱紧紧围绕高质量建设“新时代全国一流的现代监狱”目标,积极践行改造宗旨,充分发挥监区主阵地作用,针对女性罪犯的改造特征和矫正需求,打造“和润”特色品牌,丰富内容、创新形式、拓展载体。找准因人施教切入点,以思想政治教育、认罪悔罪教育、亲情帮教、监区文化熏陶等为抓手,多措并举促进罪犯校正新生航向、踏实改造,取得了较好成效。
向阳而生叩响封闭许久的“心门”
“现在,我们可以用匿名形式将困扰自己许久的情绪问题写在纸上,无论是人际关系紧张,交友困难,还是情绪起伏较大,都可以写下来,我们将一一进行模拟演练……”
十监区“小晗心理工作室”负责民警周晗正在开展情绪障碍主题团辅,她观察到,平时沉默寡言的黎某将手中的纸条写得满满当当,放进了“情绪急救箱”中。
情景演练过后,黎晓抹着眼泪找到了周晗,终于表达了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周警官,我也知道我脾气急躁,总是和别人起争执,但我也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通过“对症下药”,黎晓的情绪得到了有效缓解,并尝试主动调适自我情绪,主动发掘他人身上的闪光点,相互促进,踏实走好改造之路。
周晗表示:“这次活动的主要是针对女性罪犯心理特点,通过模拟情绪障碍行为引导出日常交际的危害,排摸情绪障碍人群的心理特征,帮助罪犯了解自身情绪问题背后的心理原因,主动适应情绪变化积极调试自我并拓展了解决情绪问题的方法,旨在营造和谐的改造氛围,维护监内安全稳定。”
开展团体心理健康教育
“女性罪犯情感敏感,容易产生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监狱下发了《罪犯团体心理辅导手册》,细化监区的心理辅导工作全流程。同时监狱建设“一监区一心理咨询师”平台,搭建罪犯心理健康教育支持网络。纠正罪犯错误的认知、扭曲的情感需要更耐心、更科学的心理辅导,这样的平台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十监区教导员王梦表示。
“今年以来,我们与南京审计大学协作,组织15名民警接受校方专业培训,聘请22名教授、老师担任监区心理咨询师,双方定期开展活动,将民警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培训纳入高校专业培训体系。”教育矫治支队支队长王跃说:“与省法院、省妇联协作,开设心理咨询信箱,有针对性组织团体辅导和个体心理疏导,及时疏导化解心理问题。同时,不断强化已有‘海星’工作室品牌,结合新平台打造‘监区-科室-监狱’三级工作机制,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化运行。持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组织‘不负春光从心出发’、‘了解抑郁对抗抑郁’等心理团辅活动和普适性心理健康教育。举办民警讲评教育评比2期,矫治个案交流4期,心理健康专题培训6期,促进提升民警心理危机干预水平。”
联合外部师资力量开展心理辅导
据悉,镇江女子监狱将持续深化对外协作机制,重点在精准结对帮扶、民警业务技能培训、个体与团体心理辅导、思想政治宣讲和理论研究等方面聚工作合力,打造教育改造拳头力量,共同促进教育改造质量提升,服务社会综合治理。
向美向善记录酸甜苦辣的“心路”
“本周我最大的收获是通过了两门自学考试课程,最想解决的问题是改正自己懒惰、侥幸的心理状态,达到自己阶段性的改造目标。我想对警官说:‘感谢您一直以来的教育和鼓励,这才让我没有放弃自己,我一定会好好努力’……”
“天气冷了,不知道妈妈的身体怎么样了,她的关节一向不好,如果不是只记得一念之差将手伸向了不该是自己的钱财,也许此时我正在和父母一起构想新年的计划,我真的好后悔做那些事……”
“本周能够遵规守纪,上一次分管警官给我的改造批注是:‘想要’和‘得到’之间还有最重要的一环,那就是‘做到’。这句话我想了很久,发觉很多时候我都没有做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而是‘宽以待己,严于律人’,我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下来将会好好改正!”
打开四监区罪犯这一本本《改造周记》,字里行间都是对当下的感悟,对新生的期待,晕开墨迹的泪渍更无声表露了她们的悔恨之心。
罪犯撰写改造周记
四监区民警武子渲表示:“感情,对女性罪犯来说尤为重要,修补家庭裂痕,修复亲子关系,协助家庭解困……她们大多数的改造波动都来自情感困扰,提早发现,及早解决这些问题,会对女犯的改造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四监区监区长梁勤表示:“我们是《罪犯教育改造周记》矫治项目的试点单位,该项目集成教育改造、监管安全,狱内侦查、生产劳动等工作需求,利用图、表、文字形式,将罪犯心理动态、改造表现、思想波动、当前诉求,以及民警指导等要素全部纳入其中,通过建立民警批阅制度,营造‘育人导师氛围’,着力夯实分管民警与罪犯直接、及时、有效的沟通渠道,强化‘点对点’针对性教育,提升改造工作质效,促进罪犯归正向好。”
“该项目是为了进一步加强‘三问三书三观’教育,深化个别教育攻坚,切实提高民警个别教育效果,促进罪犯教育改造质量提升。根据所监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工作部署,经前期调查研究、座谈交流,近日教育矫治支队在所监范围内,逐步应用推广《罪犯教育改造周记》矫治项目,试点应用取得初步经验后,再针对性优化完善,计划于2024年在所监全面推广,并纳入该年度教育改造重点工作任务清单。”教育矫治支队副支队长王俊补充道。
对罪犯进行个别谈话
且思且行,感悟刻骨难忘的“心得”
“我也曾是父母眼中的‘乖乖女’,亲朋好友口中‘别人家’的孩子,但却因为一念之差,放纵人生,成为了一名罪犯。在扼腕叹息的同时,我也在每个深夜不停地质问自己:事到如今,我该去往何方?”
“重获新生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每当我克服一个困难,新的挑战又会出现,每当我情绪低落,或者改造不顺利的时候,我就会拿出母亲三年多来从不间断的信件,一遍遍温读,告诉自己,我可以,我能行……”
“我的文化程度可能不是很高,一直以来我都觉得我是最倒霉、最辛苦的那个人。但是通过一次次监区的活动,一堂堂教育课,我开始思考我究竟能为我的家人带来什么,我能够创造什么价值。当我开始站在别人的角度上看待问题的时候,我才发现我才是最对不起家人的……”
为进一步深化认罪悔罪教育,发挥阅读疗法在矫正罪犯不良认知和行为方面的作用,不断拓展“和润”教改品牌内涵,镇江女子监狱组织改造表现积极的罪犯参加“大墙里的人生思考题”座谈会,让每一名罪犯畅谈改造的心得,感悟家人的关心关爱,体会警官的期望和希冀。
“这是日常改造之外的‘提升题’,我们不仅要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引导罪犯发自内心地明白‘为什么要改造’‘改造成为怎么样的人’等问题,不断激发她们的改造信心,励所有女性罪犯要一直与善良、温柔、贤惠和慈爱为伍,用真诚悔过的心、脚踏实地的行和未来可期的信,书写属于自己也属于家人和警官所希望的人生答卷。”八监区民警李沐阳这样说,李沐阳同时也是“和润讲师团”的一员,打造这一系列活动的,正是镇江女子监狱精心组建的民警讲师团。
开展大课教育讲评
据教育矫治支队民警陈小杭介绍,镇江女子监狱围绕“改造人”需求,以建设育人导师团队为契机,进一步完善暨南讲师团、教转攻坚团、心理咨询团、风险评估团、教育新媒体团、社会综治团等“7个专业团队”建设,重点加强“教育矫治六类资源库”建设。主要包括:教育师资库、教育精品课程库、教育活动资料库、教育改造成果库、教育改造案例库、社会志愿资源库。同时,镇江女子监狱还通过积极开展教育改造案例库的总结交流,探索个别教育规律、方法和技术,对个别教育工作经验进行归纳总结推广,切实体现案例的针对性、过程的曲折性、方法的指导性、转化的实践性。
开展教育改造案例库总结交流
近年来,镇江女子监狱针对女性罪犯心理的特殊性、复杂性,营造浓厚的文化教育氛围,倡导尚学、尚善、尚美。
“紧扣新形势下教育改造工作的难点,结合女性罪犯的身心特点和改造需求,深入调研、集体会诊,不断寻找适配性强、改造效果好、带动作用大的改造方法,努力探索建立高质效、可复制、易推广的教育矫治模式,从‘解剖’一个问题到‘解决’一类问题,把一线‘金点子’转化为解决问题的‘金钥匙’。在这方面,我们一直在努力,我们一定能够做得更好。”教育矫治支队副支队长石敏说。
诗教润人点亮指引前行的“心灯”
“我感到了痛深及肺腑
我充满了愧无地自容
我无限的悔心房枯萎
每一次教育每一回关怀每一丝温暖
这是希望的灯……”
这是镇江女子监狱“诵读经典畅想未来”音诗画比赛现场,十一监区罪犯结合自身改造经历在民警的指导下,创作表演的组诗《灯》,表达了奔向美好明天、开创人生梦想的真挚渴望。
十一监区警队长郑秀娟介绍说:“《灯》的创作分为三个层次,‘母爱之灯’讲述了女性罪犯对亲情的渴望,‘自新之灯’表达了她们认罪悔罪的决心,‘英雄之灯’展现了她们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中的学习成效,热爱祖国,遵守法律,明确改造方向,告别旧我,心怀未来,走好改造之路。”
“加油!加油!”一阵阵加油声在比赛现场响起,罪犯在相互鼓励和团结奋进中增强了改造自信,在自我成长和共同进步中增添了改造动力。
开展“诵读经典畅想未来”音诗画比赛
“我是十二监区的罪犯,这次拿到第一名真的非常高兴,诗朗诵的题目是《我们》,就讲述了我们这些罪犯不同的年华、黑白交错的人生轨迹的真实故事,也表达了我们幡然醒悟、痛改前非的决心和信心。”十二监区罪犯楚某某倾诉着自己的满腔喜悦和改造决心。
据悉,近年来,镇江女子监狱积极打造“和润”特色品牌,不断探索教育改造罪犯的科学方法,将“教育一名罪犯、挽救一个家庭、安宁一片社区”的教育感化挽救工作理念融入到教育改造各方面,不断丰富手段和方式,针对女性罪犯改造需求,切实发挥以文育人功效,从犯罪动因、改造表现等靶点问题全新认知,实现改造需求精准供给,促进改造工作从“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从“千人一面”向“千人千面”的差别化改造转变。持续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推进女性价值观教育规划,构筑符合女性罪犯的教育改造体系。紧盯服刑改造全周期和关键要素,将服刑适应、家庭指导、人际关系等纳入教学目标,用好10项教育清单,设立“忏悔日”,强化认罪悔罪,深化学习反思。
利用亲情开放日开设监区课堂
通过加强“监舍-监区-监狱”三级文化宣传阵地和融媒体教育网、“心苗”艺术中心、“暨南”电视台、“心声”广播站、导航报、《江南岸》期刊、公共文化墙七大平台建设,深挖民警专业专长,探索构建“监狱集中教育+监区特色讲堂”教学体系,通过线上视频讲座和线下课堂教学相结合,常态化制度化推进罪犯思想政治教育,以更加灵活、更贴实际的教育改造方式,促进罪犯主动学习、自我矫正,不断强化罪犯“五树立”“五认同”。
“心声”广播站制作改造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