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客户端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

|
西溪湿地保护20年,当湿地保护“西溪模式”撞上生态警务
时间:2024-07-31 09:07来源:潮新闻责任编辑:刘媛媛

乘着碧波,一条小游船沿着狭窄曲折的河道缓慢前行,两岸植被茂密,浓荫蔽日。十几分钟后抵达浙江杭州西溪湿地中央一片开阔的水域。

夏日正午的烈日直射,照得清澈的水面泛起粼粼波光,不远处成片的芦苇伴着湿暖的微风摇曳。

船头的老吴目不转睛地盯着水面,但又不时和站在一旁的记者介绍起沿途偶遇的各种水鸟:“这个叫苍鹭,这个是白鹭,还有这个时不时潜水、体型略像葫芦的小家伙,叫小䴙䴘(pìtī),它们都不怕人……”

55岁的老吴名叫吴成忠,浙江杭州西溪湿地公园派出所民警,在所8年“解锁”了不少技能,包括驾驶各种船艇、熟悉公园内每一条河道和池塘等,其中一项“不大也不小”:熟识生活在这里的大部分常见鸟类。

西溪湿地是我国首个国家级湿地公园,也是国内唯一一个城市内湿地公园。2003年起,杭州启动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开始探索一条保护与合理利用双赢的湿地保护之路。

去年底,浙江公安率先在全省推进“生态警务”工作,老吴成为这里的第一任“生态警长”。

当湿地保护“西溪模式”遇上生态警务,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禁渔:108公里河道的水上巡逻

中午12点,烈日当空,记者和老吴约在派出所后面的码头汇合,去水上巡逻。

码头停泊的小船有两艘,一艘警用快艇,一艘八座的小游船。本以为可以过把快艇瘾,却见老吴径直走向了一旁的小游船。


巡逻使用的八座小游船 记者杨云寒

老吴解释说,主要是担心快艇速度太快,掀起的浪太大,影响到沿途坐船戏水的游客。

所以,老吴平时巡逻坐的都是游船,只有遇上特别紧急的警情,才会出动快艇。

西溪湿地公园占地面积约10.38平方公里,70%为河港、池塘、湖漾、沼泽。湿地内总长108公里的河道纵横交错,连接着1066口池塘。老吴总会不定期地展开水上巡逻,检查的重点是偷捕偷钓。


西溪湿地管理局供图潘劲草

说起偷捕偷钓,又不得不说西溪湿地公园派出所3年前侦破的一起案子。当时,老吴和所里的同事接连蹲了好几个晚上,抓获一名盗捕嫌疑人蒋某,缴获大量渔获。

老吴说,这起案子很典型——一方面,隐蔽性强,尤其是在水系错综复杂的西溪湿地,打击难度大;另一方面,过去时常发生,对生态影响很大。“西溪湿地公园是禁渔的,无论是捕鱼还是钓鱼,都是不允许的。”

蒋某落网后,经过老吴的批评教育,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承诺不再偷捕。取保候审期间,他退赔了大量鱼苗,全部放生在西溪湿地的水域内。

与老吴一起巡逻的,还有西溪湿地运营管理公司的禁渔队员。出发前,老吴与运营公司的谢经理约定好,在西溪湿地中部的另一处码头碰面。

从派出所码头到约定的目的地,需要穿越一片开阔的湖漾,这里也是老吴每次巡逻时重点排查的水域。“这边早几年也发现过拉网捕鱼的情况。”

进入水域后,老吴全神贯注地注视着水面,观察有没有漂着浮标,或是插着木桩。

检查完这片水域,游船来到了附近的一处码头,谢经理与几名禁渔队员在此等待,橡皮艇停在岸边。

记者跟着老吴换乘禁渔队的橡皮艇,准备再去边上几处相对偏僻的河道。按照老吴的经验,这些游客不常去的河道,也是比较容易发生偷捕偷钓的区域。

谢经理站在船头,手里拿着一根两米长的竹竿,竿头绑着钩子,可以在水上撑船,也可以清理设在水中的地笼和密网。


竹竿的顶部缠着铁钩记者杨云寒

橡皮艇行驶了没多久,进入一条狭窄的河道,眼尖的老吴发现了第一个“目标”。顺着老吴的视线,记者注意到,有一根竹竿横在水面中间。

“地笼往往缠着这些竹竿上,所以也是重点检查。”老吴对记者解释道。

橡皮艇迅速朝着竹竿的方向驶去。谢经理便用钩子一拉竹竿,但没有发现。

“这很正常,这几年偷捕偷钓确实少了。”谢经理说,尽管如此,水上巡逻依旧是每日“必修”,“我们每天都会至少开展五次以上的水域巡逻,巡逻时间从每天早上持续到深夜。”

这一趟巡逻持续了半个小时,未发现偷捕偷钓的情况,倒是捞上来一只浮在水中的垃圾袋。谢经理说,平时在巡逻中发现被丢弃在水里的垃圾,也都是会顺手打捞起来。

蝶变:从“脏乱差臭”到鸟类天堂

记者的这趟水上巡逻,收获还有见了不少水鸟。

老吴平时最大的爱好,就是忙里偷闲观赏这些在湿地“做客”的鸟儿。


巡逻中的老吴记者杨云寒

这些年,西溪湿地早已成为鸟类的天堂。截至2023年底,西溪湿地鸟类观测记录有218种,比2005年开园时增加149种,包括3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和31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这些鸟类,老吴在巡逻中基本偶遇过。


盘旋着水域上空的白鹭记者 杨云寒 摄

老吴是安徽人,1986年来杭当兵。因为98年九江抗洪抢险,老吴所在兵团被中央军委授予“抗洪抢险模范团”荣誉称号。

2004年从部队转业,加入了西湖公安。

那一年正好是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启动的第二年。

彼时的西溪湿地,曾是另一番景象。

同行的辅警队长周鑫杰是西溪湿地原住民。他告诉记者,20年前,这里的水恶臭难闻,“别说鸟了,连人都不敢靠近。”

上世纪90年代初,西溪湿地所在的乡村开始养猪,到2002年,当地生猪超过2.5万头,猪圈搭在河岸地上。再加上当时高密度的水产养殖和超负荷的人口密度,使得生态环境不堪重负。这些生产、生活污水都直接往河道排放,时间一长,水体富营养化不断加重,河道里水草疯长、杂草丛生、污水横流。


早期的西溪湿地西溪湿地管理局供图

2003年,杭州开启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坚持“生态优先、最小干预”,成功打造国内第一个也是唯一的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并经湿地公约组织秘书处批准,于2009年正式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经过20年的整治,生态变化非常明显。曾经的西溪湿地都是劣V类水,如今总体保持在III类以上,核心区域水质稳定在II类以上,生活在这里的动植物也增加了千余种。


西溪湿地管理局供图

2014年,西溪湿地派出所的前身福堤派出所成立,加入到西溪湿地的生态治理中。

2016年,在基层摸爬滚打10多年的老吴调入福堤派出所。那时的他明显感觉到,在这里当社区民警,和别的地方有太多不一样。

这些“不一样”,体现在琐碎的细节上。

比如,每回去商业街走访,除了反诈宣传、消防安全检查等常规操作外,还会增加不少额外的项目,诸如检查后厨卫生、排污情况等;或是去公园内装修翻新的酒店、商铺时,特地去查看工地周边的植被有没有被破坏;夜间巡逻经过周边的广场,会凑上去听一听,广场舞的喇叭声大不大;每逢节假日或旅游旺季,除应付执勤中常见的寻人、找物、问路等求助外,还要不厌其烦地劝导、提醒游客,“请不要乱扔垃圾”“不要打扰到小动物的生息”……

总之,“请爱护这里的环境”,成了老吴这8年来说过最多的话。

下一个20年:为西溪留下什么?

去年年底,全国公安厅局长座谈会上提到“生态警务”时,老吴心里多少有些触动——他这些年在西溪湿地所做的事,说过的话,不就是在履行“生态警长”的职责吗?


西湖公安供图

生态警务是一种现代警务模式,通俗地说,是把公安工作与生态保护相结合,利用公安特色和优势,打通部门壁垒,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实现保护生态和促进发展。

去年底、浙江印发《关于全面推进生态警务建设的实施意见》,成为全国首个以省级层面推进生态警务建设的省份。截至今年7月,浙江各地公安机关围绕生态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突出区域先后建成多部门联合进驻的生态联勤共治工作站125个、市县两级行刑共治中心15个,新建8079人的“生态警长”队伍,生态环境联保共治效果明显。

今年上半年,浙江警方侦破环境资源领域刑事案件1044起,同比上升52%;配合行政部门开展专项执法检查和巡查巡护5000余人次,有效管控生态环境风险。

那么,浙江生态警务建设,又给西溪湿地的保护,带来什么新变化?

老吴的答案是,目标更加明确了。“以前特别是劝导游客的时候,心里总归有顾虑,总担心自己会不会‘管太宽’,现在可以放开手脚。”

西溪湿地公园派出所所长屠强也认为,有了生态警务可以做更多事,“我们将打造湿地少年警校,扩大生态义警的队伍,让老百姓参与进来,养成保护生态的习惯。”


西溪湿地管理局供图钏思伟

在他看来,公安机关开展生态警务建设,也是对社会治理的自我重塑。

“生态警务关键在于共治,通过部门联动,可以更方便、更多样、更加完整地帮群众解决问题。”今年上半年,西溪湿地派出所联合湿地管理局、海事、综合行政执法、市场监管、运营公司等单位建立智安公园共治机制,把对生态环境的治理延伸到景区的序化管理中。

“西溪湿地既是国家湿地公园,也是5A级旅游景区,湿地保护的‘西溪模式’主要还是平衡生态保护和合理开发的关系。”屠强认为,这需要数字化的手段提供更加科学更加更准的解决方案,让大家守护好生态的同时,也能实现“共富”的目标。这也是下一个20年,西溪湿地公园派出所的工作重心。

再过5年,老吴就要退休。他希望用好最后5年的时光,守护好西溪湿地的一花一鸟一草一木。“西溪且留下,留下的不止是好生态,也是好心情。大家的心情好了,自然能安居乐业。”


相关报道
分享到:

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主办

Copyright 2015 www.chinapeace.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 14028866 号-1 中国长安网 © 2017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