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客户端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

|
从军人到政法人,他们换装不换“魂”:“脱下军装,我还是那个兵!”
时间:2020-08-04 20:20来源:福建长安网责任编辑:黄雨婷

“生命里有了当兵的历史,一辈子也不会感到后悔!”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他们有第一个军礼的欣喜激动,也有最后一个军礼的留恋不舍。


从军人到政法人,褪去了浸透汗水与鲜血的国防绿,却不曾褪去他们作为军人的责任。

如今,福建政法系统里处处有他们的身影。他们换装不换“魂”,退役不退“伍”,吃苦耐劳,严于律己,用自己最朴实的行动践行初心。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他们的故事吧。

汪家权:初心不变,续写忠诚


汪家权曾是一名戍守南粤的武警战士,2017年,退役后的他加入福州市公安队伍,成为了福州市公安局南街派出所三坊七巷社区警务室的社区辅警。社区事务虽然繁杂琐碎,但他始终不忘守护百姓的初心。


2019年12月15日上午,适逢福州市国际马拉松开跑。正在南后街北口执勤的汪家权,在马拉松队伍里发现一名身材瘦小的男孩被人流冲到了护栏边,双手抱膝蹲坐在一角。汪家权赶到小男孩边上,将他带到了休息区。男孩并未受伤,在汪家权的悉心照料下,慢慢说出了家长的手机号码,汪家权迅速联系到了男孩的亲属。

疫情防控期间,汪家权跟随辖区段警走访三坊七巷的大街小巷,监督检查各类场所,指导企业制定、落实各项防疫措施,为辖区居民树立起一道隔离病毒的“防护网”。

2020年5月18日,南街派出所接警:杨桥东路三友大厦一教育机构内多名学生出现发热症状。汪家权随警出动,三分钟抵达现场,并穿上唯一的防护服进入隔离区,每间隔15分钟为现场所有的学生和教师测量一次体温。其间,汪家权严格遵守防疫操作规范,并柔声安慰被隔离的师生。乐观开朗、幽默风趣的他,逗得众人频频捧腹,现场的师生既安心,又感动。所幸,经核酸检测,发热学生的检测结果呈阴性。而汪家权则因中暑和过度劳累导致身体不适。


作为社区辅警,汪家权常常帮助居民和游客解决实际困难。截至目前,汪家权累计找回走失儿童9人,为旅客寻回遗失物品21件,解决矛盾纠纷42起。因为汪家权接待群众热情周到、言语温和、处事高效,三坊七巷警务室被老百姓们赞为“最有温度”的警务室。

三年来,汪家权共计参加各类安全保卫任务90余起、带队治安巡逻70余次、保障大型宣传活动20场。汪家权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编织起社区安全的防护网,为公安事业添砖加瓦。

陈燕东:60后老兵秒变“线上达人”


在南安市区湖中路28号出入关口活跃着这样一个“老兵”,南安法院法警大队队长陈燕东,1982年10月至1984年10月在漳州某部队服役,担任副班长,曾获“红旗车驾驶员”称号。

1985年5月,凭着一股韧劲,陈燕东顺利考入政法系统,加入南安法院大家庭。脱下军装,换上警服,他那种勤勉坚韧、甘于奉献的军人品质从未褪去。不同的岗位相同的职责,其间,荣获南安市劳动模范、1993年度泉州市文明办先进个人、2017年度天平奖章、2次个人三等功。

扶贫动真情,司法暖民心。2017年,在了解到诗山镇残疾人李某艺的实际情况后,陈燕东发挥先锋模板作用,自掏腰包送温暖,倾力帮扶,把党的关怀和温暖送到李某艺心坎上。3年来,陈燕东还为李某艺宣讲许多党的惠民爱民政策,极大提振了他的精气神。据悉,通过文化帮扶,李某艺重拾信心,经济效益稳定增长。


揣着一颗心来,做好事不留名。去年8月,在看到83岁老爷爷来法院开庭情况后,陈燕东立即提出背老人上审判法庭的请求。在老人拒绝后,这位平凡的老兵降低身段,弯腰耐心扶老人,历时半个小时……事后,他说:“人民警察为人民,有危难,找警察。”

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疫情当前,陈燕东当机立断:“我是队长我先上!”坚持“严”字当头,日复一日对进出法院办公人员进行体温监测、弯腰喷洒消毒液,严守法院出入关口,有效地隔断病毒输入链;坚持从“防”字入手,引导来访群众通过网上立案、电话等方式办理诉求,并做好登记和劝返工作,为法官与当事人之间搭好沟通联系“桥梁”。

疫情防控期间,总被嫌弃跟不上时代的这个60后,创新通过微信小程序“秒应”,全面细致掌握下沉警员、安保人员外出情况和健康状况,帮助法院做好返岗防护及干警健康关怀,秒变“线上达人”。他笑着说:“巧干能捕雄狮,蛮干难捉蟋蟀。科学防控,让防控举措更有力有效。”

郑久强:从“小白”到岗位能手

2014年,郑久强从部队转业到宁德市委政法委法学会工作。到了新岗位,又是一名新兵,一切从零开始。


“隔行如隔山,但工作必须做!所以我只能硬着头皮上了……”不是法律专业出身的郑久强坦言,自己刚接触法学会工作时并不熟悉业务,耗时耗力、加班加点干通宵是常事。那段时间,郑久强自我加压,天天对着电脑,抓住一切学习的机会,从基础做起。凭着这股忘我的学习热情,他很快适应法学会工作,也赢得领导的信任。

“穿上军装,那是一种责任,脱下军装,责任仍然在肩头。”郑久强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践行着。

六年来,他丝毫不敢懈怠,始终保持军人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通过不断努力,法学会工作取得新的突破,市法学会连续七年保持省对设区市综合考评第一名,连续两年在全国性工作会议上做典型经验交流,2018年市法学会获得中国法学青年论坛优秀组织奖,在全国全省首创的社区(村)“法律诊所”“中国法学会会员工作室”“企业法律服务部”“游客法律服务驿站”“‘双百’报告会成员单位专场负责制”等,得到中国法学会、省委政法委、省法学会的肯定。郑久强自己也被评为全国法学会系统先进个人,连续两年被评为机关优秀干部,连续三年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自从到了宁德市委政法委法学会,为更好适应工作岗位,郑久强工作之余一有空闲就自己研究法律知识,补齐法律短板,截至目前已编辑刊物24本240多万字,组织征集各种学术论文1200余篇,其中70多篇论文在各类征文中获奖。他本人也撰写完成了省委政法委、省法学会《新时代“海上枫桥经验”实践与探索》、省法学会《探索“互联网+”法律服务新模式,打通法律服务需求供给侧》、市社科《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法治保障研究》等重点课题。

“如今,您补缺补漏得如何了呢?”

“我正准备参加律考呢。”郑久强面对他人的发问,笑着回答。

没有华丽的修饰辞藻,没有惊心动魄的典型事迹,这名高高瘦瘦的退役军人,用自己最朴实的行动践行着初心。

汪志远:200万字戒毒故事点亮“瘾君子”心灯


桌面上堆放着厚厚一叠文字材料,书柜塞满了近百本剪贴本、工作笔记、读书笔记,在汪志远的办公室里,你总能找得到最新的报刊杂志。2000年脱下军装,在厦门司法强制隔离戒毒所,忙碌而又枯燥的戒毒工作,他一干就是20年。

在这20年里,汪志远时刻保持着工作热情。如何有效降低复吸率?汪志远在书本中、实践中,收获了知识和经验,找到了答案与方向。他把学习戒毒业务知识、写好戒毒故事作为追求。


在工作中,汪志远发现,提高戒毒人员的自主意识是转变“要我戒毒”到“我要戒毒”观念的重要途径。而如何强化戒毒人员的自主意识,汪志远开始注重禁毒宣传教育工作,希望通过他的笔,为那些迷途之人点亮更多的明灯,照亮归来之路。

据不完全统计,汪志远每年都有近200篇文章被各大报刊杂志、新媒体平台刊用,截至目前,共发表900余篇200多万字戒毒故事、调研文章以及随笔杂记。他本人也被《中国禁毒报》聘为特约通讯员。除了自己的努力之外,汪志远还把有一定写作基础和爱好的年轻民警组织起来,组建写作通讯员微信群,经常讨论交流,带出了一支年轻的写作队伍。


2018年6月,汪志远主笔的场所戒毒故事文集《归途》面向社会公开发行,去年年底被省委政法委评为“全省政法系统十佳新媒体作品”,有效扩展了司法行政戒毒工作的社会影响力。《归途》中一篇篇故事的背后,是戒毒人员发自内心的泣血呐喊,是基层一线戒毒民警不辱使命的真实写照。

在十多年如一日的坚持下,汪志远获得了厦马组委会授予的“667永久号码”,因梦想而坚持,就像他十几年来笔耕不辍,保持初心坚守在戒毒工作战线上。“只要有信心,功到自然成”,汪志远说。

王海洋:“做军人,我无怨;做检察官,我无悔”


王海洋(右一)在巡河

“老王,你又来巡河了啊!”在蕉溪河道旁,时常能遇见一抹“检察蓝”,那是三明市梅列区检察院派驻在区河长办的检察官王海洋又在巡河了。

令人难以想象的是,这位身材修长、嗓门洪亮的检察官曾是一位癌症病人。“穿过军装的人,不管到了哪里,骨子里都会带着不服输,不放弃的精神。对我来说,工作就是一种最好的治疗。”这些年,王海洋顽强地与病魔搏斗,一直坚守在岗位上默默奉献。


1980年,16岁的王海洋结束了高中学习后选择了从军,成为了一名侦察兵。两三年的时间里,让年轻的他迅速成长,褪去了新兵的稚嫩,逐渐懂得并承担起作为军人的责任。退伍之后,王海洋被分配到永安市农业银行大湖营业所工作,凭着军人不怕吃苦的精神,他很快融入当地、融入新工作,把优质的普惠金融服务送到民众身边。

1992年,28岁的王海洋进入梅列检察院。对于这时的他来说,遇到的最大的难题就是法律问题。军人有股不服输的劲儿,带着这股劲儿,王海洋投入到了学习中。“刚开始是自学,在办案中跟老检察官学习,后来还参加了一些函授的法律专业培训和在职教育。”近10年的历练,王海洋从一名书记员变成检察员,再变成主诉检察官,逐渐成长为一名经验丰富的中层检察干警。

2008年的一次体检,王海洋被确诊为肝癌,次年又转移为肺癌。5年里,他先后经历了3次大型手术,1次化疗、2次放疗,以及大大小小无数次的治疗。或许是对家人的牵挂,或许是对工作的热爱,或许是军人永不服输的特质……总而言之,王海洋凭借自己的意志战胜了病魔。


2013年,手术恢复休息时间过后,王海洋便又投身到他所热爱的工作中去。近年来,梅列检察院充分发挥检察机关在河长制工作中的司法介入和助推作用,王海洋作为该院派驻河长办的检察官,推出“一月一巡河、一月一通报”信息共享机制,并通过联合巡查推进整改,逐步形成“定点派驻+巡回检察、上下联动+多方协调、常规巡查+专项督查”相结合的生态护河经验,为流域的治理和河长制的运行提供了更坚强的法治保障。

“做军人,我无怨;做检察官,我无悔!”王海洋从未有过丝毫懈怠,勇往直前面对人生,在平凡的生活和工作岗位上彰显着军转干警的初心和使命。


纷乱时冲锋,安定时坚守,他们只是这个群体的一个缩影,在福建政法系统中,还有许许多多和他们一样将军魂融于生命的“战士”。

岁月不曾忘记他们军人的身份!在这个属于他们的“红色八月”和属于他们的特殊日子里,衷心地道一声:“你们辛苦了!”

相关报道
分享到:

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主办

Copyright 2015 www.chinapeace.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 14028866 号-1 中国长安网 © 2017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