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客户端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

|
当闽南文脉碰见解纷智慧,心结在一声声亲切乡音中解开!
时间:2025-01-24 09:50来源:集美法院责任编辑: 陈言

新时代“枫桥经验”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智慧。

近年来,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人民法院灌口法庭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足灌口镇作为“八闽重镇”的深厚文化底蕴,汲取闽南文化解纷智慧,以创建“枫桥式人民法庭”为契机,建设“灌口清源调解文化中心”,将闽南文化基因贯穿于息讼止争、调解培训、法治宣教三方面,探索一条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新路径,助力形成调解工作新格局,绘就司法为民好“枫”景。

文以息争:在一句句闽南传统俗谚中消弭纷争

“众人一样心,黄土变成金;三人四样心,赚钱不够买灯芯。”调解室内,民一庭法官丁耀霜引用的一句闽南俗谚说到了众人心坎上。

在一起继承纠纷中,儿女三人在母亲去世后,因遗产问题发生争执,长女与养子诉至法院,以遗嘱为依据,要求分割母亲名下两处房产,但次女却质疑遗嘱的真实性。三人隔阂较深,矛盾尖锐,无法当面沟通,丁耀霜遂决定以父亲老李为切入口进行沟通。


法官在灌口清源调解文化中心调解一起纠纷

丁耀霜以接地气的闽南俗语点出老李在财产分配上的问题,询问其为何在遗产处理时忽略了同样作为女儿的阿淳,“闽南有句俗语说,分袂平,拍到二九暝(意指分配不公,会一直打到除夕。这是说,分配时要公平,否则会争吵个没完没了)。子女如今矛盾尖锐,长辈的偏心是重要原因”。

谈到次女阿淳,老李激动起来:“不是我偏心!平时我的起居都是阿芬和小欢在负责的,阿淳本来就付出得少,而且她赚钱从来没有给过家里!”

丁耀霜耐心安抚老李,并进一步深入了解老李夫妻与阿淳相处的细节,得知阿淳在母亲住院期间,也时常嘘寒问暖、端茶送饭。“子女对父母的赡养不仅在金钱,探望、问候等也是尽赡养义务的一种体现,不能因为给的钱较少就完全抹杀阿淳的付出,这会伤了孩子的心,更会影响兄弟姐妹之间的感情。”


位于灌口清源调解文化中心内的闽南劝解俗语墙

回忆起阿淳在妻子住院期间来回奔波的身影,老李的眼中有些动容,话音渐弱,态度也缓和下来,渐渐意识到自身在财产分配上可能存在偏颇。

阿淳得知父亲态度有所缓和,也不再执着于遗嘱的真假问题。丁耀霜结合子女几人照顾父母的实际情况,融合情理,对她进行释法说理,解开心结。最终,各方达成一致,同意长女、养子继承母亲的房产份额,并支付次女相应补偿款,至此一家重归于好,握手言和。


集美区委统战部、集美区法院在灌口清源调解文化中心开展“扬嘉庚精神 探闽南人文 促高质发展”开放日活动

老李一家的和解,是灌口法庭依托“灌口清源调解文化中心”,将闽南调解文化融入解纷工作的生动写照。

据悉,2024年1月22日,“灌口清源调解文化中心”将在集美法院灌口法庭揭牌成立。依托该中心,灌口法庭将闽南文化和本土解纷资源融入调解工作,深化“庭所村”共建机制,靠前研判预防矛盾风险,通过诉讼调解与人民调解实践基地,结合厦门版“六尺巷”等闽南典故,开展法律讲解、情理说服等工作,推进房屋租赁等纠纷实质化解181件,通过“新乡贤调解工作室”,发挥5名新乡贤特邀调解员“地熟、人熟、事熟”优势,推进化解乡民纠纷50余起。

文以化人:在一声声闽南传统乡音中解开心结

“‘公亲’即‘公家亲戚’,在我们闽南,承担着调解员的角色。三句话概括就是:第一,必须处事以公,待人以亲;第二,不可公亲变事主;第三,不可无因怨公亲……”通俗易懂的讲解、接地气的闽南调解文化、清晰的案例范本剖析……10名不同领域专业法官参与“点题式”调解培训,通过组织参观、讲课、座谈等形式,开展“嘉庚法治讲坛”等活动15场次,覆盖村居“法律明白人”、妇联干部、学校教师、人民调解员等,引导基层调解员运用闽南文化解纷。


在灌口清源调解文化中心开展“嘉庚法治讲坛”活动

通过这样的调解培训,调解员老黄觉得自己收获颇丰。“从培训中我学习到很多,更加懂得怎么发挥自己精通方言乡音的优势,去和当事人沟通。”谈及培训对自己的启发,老黄回忆起了这么一个案件。

原来,同村村民阿成与小刘因琐事发生争执,年轻气盛的未成年人小刘一时冲动,拿头盔砸伤了阿成。阿成诉至法院,要求小刘及其法定监护人刘父、刘母共同赔偿其经济损失4万元。


灌口法庭通过“庭所村”共建机制化解劳资纠纷

“我和他妈妈已经离婚了,平时他归妈妈管,你们去找他妈妈。”“人是孩子打的,和大人有什么关系?那么一点小伤就要赔偿4万元,简直就是在讹人。他爸都不管,我最多只能出800元,想要钱,自己去找孩子!”电话被挂断,冰冷的忙音传来。

在与刘父、刘母尝试电话沟通的过程中,老黄发现二人已离婚,平时都忙于各自工作,疏于管教孩子,对孩子打人这事不闻不问,认为阿成是在“讹人”。老黄还了解到,阿成仅花费了900余元医疗费,之所以索赔4万元是因为愤懑于刘父、刘母的态度,事发后他们竟一句道歉的话都没有,也未进行任何补偿。


调解员在“灌口清源调解文化中心”开展调解工作

考虑到双方情绪激动,老黄决定采用“分头调解法”。为拉近与当事人的距离,破除心墙,老黄发挥自己精通闽南方言的优势,用种菜比喻养育孩子,以亲切的乡音指出刘父、刘母在孩子教育中的缺位问题。“菜无沃(浇灌)勿会大丛,囝(孩子)无管勿会成人。孩子需要父母悉心教育,你们疏于管教孩子,理应承担相应的责任,不应该用‘孩子犯错与大人无关’来撇清责任。”

经深入交谈,刘父、刘母稳定了情绪,意识到自身在孩子教育上的问题。在“面对面”沟通中,刘父、刘母向阿成表达了歉意,表示将认真陪伴教育孩子,不再发生类似问题,希望协商调解金额。经对方诚恳致歉,阿成郁结在心中的怒气终于得到纾解,最终刘父、刘母当场支付了阿成2000元赔偿款,双方涣然冰释。

文以润德:在一段段闽南传统佳话中增进和谐

2024年12月1日,100余名集美中学新疆班学生走进灌口法庭,通过书写家风家训五米长卷,感受优秀家风家训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灌口法庭庭长钟乾华带领同学们参观“灌口清源调解文化馆”

“我们回过头来看下这版浮雕,其中有一个典故要跟大家分享。清朝大官吴提督在厦门同安盖房时,家里原本设计好图纸并已施工,但隔壁邻居前来商量,希望双方将巷子留宽方便出入。邻居一个近乎苛刻的说情,吴提督却一口答应,并让工人把右侧护厝缩小留出巷宽,宽到轿子也能横着走的程度,导致护厝右侧比左侧窄了几米,这个故事正是闽南文化中‘以和为贵’的写照……”站在厦门版“六尺巷”的浮雕前,近60名青少年及家长通过法官助理生动形象的讲解,进一步加深对“息讼止争”闽南文化的理解。

这是灌口法庭通过集美区青少年法治文化教育基地,将闽南俗谚、家规家训等闽南文化融入法治教育工作的一个缩影。


集美中学新疆班学生走进灌口法庭,感受优秀家风家训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在清源调解文化馆中,像厦门版“六尺巷”这样的闽南特色典故还有很多。2024年以来,灌口法庭与集美区闽南文化研究会合作,收集刻有裁决文告等内容的厦门古代示禁石刻10篇,梳理展示闽南调解俗谚55条、家训12条、典故4个,深挖家和人兴、诚信互助、睦邻友好、团结互让等闽南文化精神内涵,开展开放日、普法讲座等活动。

“我们希望以闽南文化为桥梁,激起群众的精神共鸣,在‘接地气’的法治宣教中,增强群众法治观念,营造法治氛围,促进纠纷的预防化解。”灌口法庭庭长钟乾华表示。

相关报道
分享到:

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主办

Copyright 2015 www.chinapeace.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 14028866 号-1 中国长安网 © 2017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