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闽西群峰叠翠处,福建省漳平市赤水镇如一颗镶嵌于林海的山间明珠——明代航海家王景弘从这里扬帆起航,千年"百家姓古村"传承着包容与坚守,国家森林公园的生态秘境和金色稻浪间的田园牧歌交织成乡村振兴的锦绣画卷。
在这片钟灵毓秀的土地上,福建省漳平市公安局赤水派出所始终以"平安守护者"的担当,让警徽在稻花香中闪光,让法治在田埂上扎根,在稻花飘香的季节里描绘出一幅“心安地图”。
为生态保护插上“智慧”翅膀
赤水镇坐拥景色宜人的天台山森林公园,景区内保存着大片原始森林,红豆杉、丁香树等千余种珍稀植物在此繁衍生息。
赤水派出所在林区设立12个生态保护宣传点,民警每月徒步巡山超100公里,用“铁脚板”描绘出着这片闽西“绿肺”的脉络。
开展巡山护林工作
4月16日,一架警用无人机飞过一处偏僻山林时,识别到地面有新鲜的车轮印和树木被砍的痕迹。派出所民警立刻联合森林警察,顺着线索找到现场,发现大量被锯断的桉树和一辆改装货车。通过追踪车辆,面积最终将偷砍树木、用货车运走卖钱的嫌疑人抓获,现场查获20立方米的被盗桉树。
这是赤水派出所利用无人机完整取证破获的毁林案件之一。“无人机一天能查1000多亩地,晚上还能通过热成像巡查,盗林贼根本藏不住!”民警自豪地说。
据悉,赤水派出所创新推行“生态警长”责任制,构建起“无人机日巡+红外监测周查+警民联防月访”的立体防护体系,同时与林业部门共建“生态保护联盟”,联合开展“清山行动”,并在林区安装智能监控设备13处,为生态保护插上“智慧”翅膀。
“有事找穿警服的村干部”
赤水镇作为漳平市的粮食、烟叶大镇,每到农忙时节,因水权分配、田界划分等事宜引发涉农纠纷,这就对赤水派出所的基层治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2月19日,村民老黄与邻居因灌溉水渠改道问题发生争执,眼看矛盾就要升级。民警得知后火速成赶往现场,同时请出乡贤族老,在稻田里开起了“调解会”,最终促成双方握手言和。黄某在调解协议书上按下手印后感慨道:“警察不偏不倚,让我们既解了疙瘩,又保住了乡亲情分。”
积分换优惠,和谐千万家
这场危机的妥善化解,正是“功德银行+矛盾化解”机制的生动实践。赤水派出所联合政法委员创新推出的这套治理模式,将村民参与治安巡逻、调解纠纷等善行转化为“道德积分”,用以兑换农资优惠;同时,组建“乡贤调解团”,在香寮村试点开起“田间调解会”,今年成功化解涉农矛盾12起,调解成功率100%,实现“小事不出田埂,大事不出村委”。
如今,“有事找穿警服的村干部”已成为村民共识。“现在村里吵架的少了,有事在警民微信群发个消息,民警5分钟就到场。”香寮村党支部书记在村民代表大会上感慨道。
让警灯照亮每一片稻田
翻开赤水派出所民警的走访日志,字里行间满是温情——清晨,为海拔500米的独居老人送证上门;傍晚,在稻田徒步巡逻,沿途顺手帮农户扶正被风吹歪的秧苗;夏季来临前,帮农家乐业主排除消防隐患;金秋十月,民警化身稻田音乐节的"安全导游",开展人流疏导、防盗防骗专项行动......
而在这些忙碌的日常中,最有温度的场景当属村口古樟树下的“板凳课堂”。每逢周五傍晚,民警就会搬来十几张竹板凳,在树下支起“平安小摊”。
民警开展“板凳课堂”
“乡亲们注意!最近有人下乡卖‘厂家直销高浓度有机肥’,先赊账后跑路,这是骗子!”4月25日傍晚,民警在“板凳课堂”上用方言讲起新型农资诈骗套路,帮村民识破诈骗话术。这样的“流动课堂”如同撒在田间的平安种子,让警民关系在家长里短中愈发紧密。
这份紧密的联结,更藏在赤水派出所民警背包的“三件套”里——反诈宣传单、警民联系卡、走访记录本,这些物品既是民警走村入户的“标配”,也是守护乡村的“法宝”。他们坚持“五必访”原则(困难家庭必访、重点企业必访、特殊群体必访、矛盾纠纷户必访、治安复杂区必访),构建“步巡+车巡+视频巡”立体防控网络,让警灯照亮每一片稻田。
民警下到田间地头开展走访摸排
2024年以来,赤水派出所累计走访群众2000余户,解决急难愁盼问题37件,电诈发案同比下降65%。“以前看到警车总担心是出了什么事,现在看见警灯闪烁,就知道是警察在帮我们看田护粮,更安心了。”村民老黄笑着说道。
从明代航海家扬帆的故土到乡村振兴的热土,从追回一枝树木到守护千亩林海,从化解一垄地的纠纷到点亮万家灯火,赤水派出所民警辅警始终以“护林人”的执着编织绿网,以“守山人”的坚韧丈量青山,更以“贴心人”的温情浸润田垄,守护着乡村振兴路上的岁月静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