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客户端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

|
从“个案惩处”到“长效守护”,一纸建议何以赋能窑火长明?
时间:2025-08-08 10:49来源:福建长安网责任编辑: 李鸽

“你们看到过有人乱挖古窑遗址吗?”“房前屋后的土可不能随便挖,乱挖窑址要犯法的!”近日,一支由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人民法院联合德化县人民法院、县公安局、县文旅局及三班镇政府组建的“窑址保护联络员”队伍,穿行在屈斗宫德化窑遗址周边进行细致排查。

作为泉州22处世界文化遗产相关刑事、民事、行政及执行案件的集中管辖法院,鲤城法院牵头开展这场跨域联动的“守护行动”,源于不久前一起盗掘古文化遗址案敲响的警钟。

溯源:一铲挖出窑址保护隐忧

德化,这座深烙陶瓷文明印记的古邑,是我国陶瓷文化发祥地和三大古瓷都之一。散落其间的古窑遗址,不仅讲述着德化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外销瓷生产基地的繁华过往,更承载着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珍贵记忆。屈斗宫德化窑遗址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每一寸土壤下都可能藏着千年瓷史的密码。

三班镇奎斗村村民徐某家屋后的竹林,属于新窑窑址范围。2024年秋天,徐某在竹林闲逛时,发现地面露出几片瓷器碎片。抱着“挖点老物件”的念头,他持锄头、簸箕在这片区域挖掘,形成盗坑,未发现老物件后随即停手。泉州市考古队巡查时发现盗坑,立即报案,徐某很快落网。


鲤城法院将巡回法庭“搬”到案发地

“我以为挖一挖不算啥,没想到犯了法……”到案后,徐某如实供述罪行并自愿认罪认罚。经鉴定,其行为虽未破坏窑炉、作坊等核心遗迹,却损坏了局部文化堆积层,对窑址的历史、艺术与科学价值的完整性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6月27日,为强化警示效果,鲤城法院将巡回法庭“搬”到案发地三班镇。庭审现场,法官综合考量徐某自动中止犯罪、认罪认罚等情节,以盗掘古文化遗址罪判处其相应刑罚。审理期间,在文保部门指导和法院监督下,由徐某及其家属回填了盗坑,同时引入修复性保护措施,最大限度地恢复古窑址原貌。

延伸:多元共治织密护遗网络

屈斗宫德化窑遗址共有32处,许多窑址分布在村民的房前屋后,有的甚至与宅基地边缘仅数米之隔。除窑炉、作坊之外,周边堆积层同样是窑址的组成部分,这些堆积层面积大,部分标本在浅表层。看着曾经熟悉的邻居站上被告人席,旁听的村民既震惊又后怕。

“挖几锄头也要被判刑?如果挖笋误挖怎么办?”“房前屋后哪片算窑址?”巡回审判现场,村民的一连串疑问直指窑址保护工作的痛点:部分窑址与村民生活区交织、边界标识模糊、村民认知不足……“个案惩处是警示,常态防护方为根本。”承办法官深刻意识到。


巡回审判结束后,法官为村民们普法

针对群众认知盲区,鲤城法院随即联合文保部门开展“法护瑰宝 传承文明”主题普法活动。干警与文保工作者深入村镇,用乡音土语讲案例、答疑问,发放宣传手册,让文物保护意识遍及千家万户。“以前不懂,现在知道乱挖窑址要获刑,我想当‘宣传员’!”徐某主动申请加入文遗保护志愿服务队,用自身教训警醒乡邻。

在此基础上,鲤城法院迅速联合德化法院、公安局、文旅局及三班镇政府等单位,召开“窑火映古今、以法护遗珍”主题座谈会,围绕“如何因地制宜保护古窑址”展开深入探讨。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加强文物司法联动、组建“窑址保护联络员”队伍……一项项共识在探讨中凝聚。一张汇聚法院、公安、文旅、乡镇等多方合力的立体保护网,在瓷都大地铺开。

追踪:一纸建议赋能窑火长明

文物是凝固的历史,德化窑址更是解码中国古代南方窑炉技术的实证瑰宝。如何让千年窑火在法治护航下永续传承?解决个案是“治标”,深挖案件根源,构建长效机制才能“治本”。

为实现“查办一案、震慑一片、治理一域”之效,案件审结后,鲤城法院结合案件审理中发现的问题与文物保护实际需求,向当地职能部门发出《关于加强德化窑址保护工作的司法建议》,要求当地从“延伸‘教育+转化’案后效果”“加强‘房前+屋后’文物管理”“深化‘校园+乡村’文物教育”“强化‘文物+司法’联动共管”四方面精准发力。


鲤城法院牵头召开“窑火映古今 以法护遗珍”主题座谈会

惩罚不是目的,修复才是关键。鲤城法院建议职能部门探索公益性的惩罚性赔偿索赔,引入以工代罚、以捐代罚等多种形式赔偿机制,从而推动将“犯罪者”转化为“修复者”“保护人”“宣传员”。

针对群众对文物保护法律法规不了解、文物就在“房前屋后”等情况,鲤城法院建议加强进村入户普法教育,吸纳居民担任公益巡查员等,激发窑址周边村民的保护主动性,提升全民守护自觉。司法建议发出后,当地积极响应,更新窑址警示牌,让文物保护范围在村落间清晰可辨;积极开展普法宣传,将文物保护知识融入乡村集市、田间地头的宣讲中,使“护窑守遗”理念渐渐融入村民日常。


鲤城法院干警与遗址属地镇政府工作人员共同开展巡查

从个案审判敲响警钟,到多方联动织密防线,再到司法建议推动长效治理,鲤城法院正以一套刚柔并济的法治“组合拳”守护着千年窑火。

守护文明瑰宝,法治是最坚实的铠甲。“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完善‘司法引领、行政协同、社会参与’的文化遗产保护新格局,推动窑址系统性、可持续性保护,让千年窑火生生不息、世遗文脉绵延永续。”鲤城法院党组书记、院长郑玲玲表示。(林扬阳 林钢泉)

相关报道
分享到:

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主办

Copyright 2015 www.chinapeace.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 14028866 号-1 中国长安网 © 2017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