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客户端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

|
警务创新破解基层治理“千千结”——湖北省恩施市公安局龙凤派出所
时间:2025-11-12 15:19来源:湖北长安网责任编辑: 陈言

湖北省恩施市公安局龙凤派出所坐落于城乡交融的特殊地带,辖1个社区、18个行政村,近10万常住人口在此繁衍生息。这里既有城市社区的密集人口,又有乡村地区的复杂地貌,治安隐患交织叠加,公安工作始终面临高强度挑战。

社区警务是守护平安的“前沿哨点”,更是连接民心的“连心桥”。龙凤派出所深耕新时代“枫桥经验”实践沃土,以“脚板+科技”筑牢基层根基,民警辅警的足迹遍布田间地头、街头巷尾,将平安守护的种子播进每一位群众心里。

“驻村工作周”护平安

针对城郊接合部“村社交织、人员流动大”的社情特点,该所创新推行“连片驻村”模式,抽调13名社区警务队民警辅警组建驻村专班。这种“集中力量办大事”的配置,不仅破解了以往驻村警力分散的难题,更让服务响应速度提升了一倍以上。

“驻村工作周”正是该所撬动基层治理的关键举措——作为恩施市公安局在13个农村派出所推广的创新机制,它让民警辅警彻底告别“两头跑”的尴尬,以“村干部式警察”的身份吃住在村、工作在村,这一模式也成为群众口中的“平安定心丸”。

“过去派出所开展驻村工作采取的是派出所和村里两头跑的形式,社区工作做不实。”龙凤派出所所长胡检介绍。

如今,每周都有1名社区民警带领2名辅警,驾驶警车准时进驻联系村(居)。他们把警务室“搬”到村里,白天走村入户排查隐患,晚上围坐院落宣讲政策,“警务+村务”的深度融合,让“下村”变成了“在村”,群众办事、求助再也不用“跑远路”。

“我给大家讲个案例,骗子冒充村干部要求转账的……”5月20日晚,龙凤派出所驻龙马村民警廖彧在村民院落会上给群众宣传反电诈知识。

龙凤镇还率先探索“综治专干转辅警”机制,19名土生土长的综治专干换上警服,凭借“人熟、地熟、事熟”的天然优势,成为驻村警力的“左膀右臂”。他们牵头排查邻里矛盾,协助开展安全宣传,让基层治理的触角延伸到每个角落。

龙凤镇还在全市率先落实综治专干转任村辅警工作,19名综治专干穿上了警服,他们发挥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积极配合驻村民警辅警开展工作。

“社区民警都进入了村(居)‘两委’班子,40%以上的警力工作在村(居),让警力围着民意转,民警围着百姓转。”胡检说。

“护苗解忧铺”解百忧

辖区内恩施高中、龙凤初级中学等5所中小学星罗棋布,1.5万余名学生的安全牵动着千家万户。如何守护青少年健康成长,成为派出所践行“枫桥经验”的重要课题。

龙凤派出所辖区有恩施高中、恩施市三中、龙凤初级中学、龙凤实验小学、龙凤中心小学等多所中小学,在校学生1.5万余名。

近年来,学生间矛盾纠纷、校园欺凌等警情逐渐增多,且多与心理问题、人际摩擦相关。为把矛盾化解在萌芽,今年3月,派出所创新在3所试点学校设立“护苗解忧铺”信箱,用这种“悄悄话”的方式,搭建起倾听学生心声的“绿色通道”。

驻校民警每周定期开箱,对信件实行“分类处置”机制:心理困惑类由“百合花”知心姐姐团队跟进疏导;矛盾纠纷类联合学校德育处调解;安全隐患类立即核查处置,形成“收集-研判-处置-反馈”的闭环管理。

4月14日,教导员邓立杰在开箱时,一张字迹娟秀的纸条让他格外揪心:“有人把我跳舞的视频发上网,同学们都在说我,我不想上学了……”

据了解,学生涵涵(化名)发现自己发布在朋友圈的一段跳舞视频被转发,后被同学看见并议论。

“我专门屏蔽了同学的朋友圈,还是被他们知道了。”邓立杰联系到涵涵后,她沮丧地说。因为这件事,涵涵感到精神压力巨大,甚至产生了厌学情绪。

接到求助后,邓立杰和驻校民警张晨立即展开工作,发现起因是涵涵在屏蔽同学朋友圈时遗漏了同学小倩(化名)。因两人之前有嫌隙,小倩便故意将视频转发。

民警连续两天对两名学生开展心理疏导,并组织双方家长坦诚沟通。在民警的耐心调解下,小倩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主动向涵涵道歉并删除了转发的视频。涵涵也接受了小倩的歉意,双方矛盾得到圆满化解。

今年以来,“护苗解忧铺”已协助学校成功调解学生纠纷3起,开展普法活动7场,惠及师生1000余人次,赢得了学校和家长的广泛赞誉。

龙凤派出所将持续深化“护苗解忧铺”品牌建设,进一步联动学校、家庭和社会力量,为青少年营造更加安全、健康的成长环境,让每一位孩子都能在法治的阳光下茁壮成长。

“传德工作室”促和谐

58岁的宋传德,是龙凤派出所驻村辅警中的“定海神针”。从1995年加入治安联防队至今,29年光阴里,他的脚步踏遍18个行政村的每一寸土地,练就了“喊得出每户人名、指得清每块地界、说得明每场旧怨”的“三熟”硬功夫。村民们说他是“活地图”,村干部更直言:“有老宋在,再僵的矛盾也能解。”

2023年,派出所梳理警情发现,辖区年均2500起警情中,35%是邻里宅基地、田间灌溉等民事纠纷。为把“调解优先”落到实处,所里以宋传德命名成立“传德调解工作室”,让他的“土办法”变成可复制的治理经验。

今年1月,向家村村民李某因扩建场坝与甘某等6户农户发生纠纷。原来,甘某等人日常通行的道路需经过李某场坝边缘,而李某新建的保坎导致道路被阻断,村民需绕行更远的路才能通行。

眼看矛盾日趋激化,宋传德第一时间介入。他顶着寒风5次登门走访,既劝李某“乡邻情谊重于砖石”,又引导甘某等人换位思考。最终双方达成协议:李某将通行道路拓宽至1.4米并修建阶梯连接场坝,甘某等人则承诺不再阻拦施工。签完调解书,李某主动握住甘某的手:“多亏老宋,咱们差点为几块石头丢了情分!”

“矛盾就像打结的麻绳,硬拽只会更紧,得顺着线头慢慢解。”宋传德沙哑的嗓音里,沉淀着基层治理最朴素的智慧。近两年,“传德调解工作室”年均调解纠纷90余起,成功率超95%,带动辖区治安调解类警情同比下降41%。

更让治理活力持续迸发的是,老宋牵头组建“传帮带”团队,8名年轻调解员在他的带领下,将“乡音调解法”玩得炉火纯青——用方言拉近距离,用谚语化解心结。如今,结合“庭所联调”机制,工作室已形成“老带新、民辅协、法情融”的调解格局,让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土家山乡结出累累硕果。

相关报道
分享到:

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主办

Copyright 2015 www.chinapeace.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 14028866 号-1 中国长安网 © 2017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