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客户端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

|
百年之渴今朝解!广西政法委倾情帮扶,打通“源头活水”滋润百姓心田
时间:2020-10-28 09:21来源:平安广西网责任编辑:徐琢

翻山越岭,打着火把下到20多米深的岩洞挑水背水;步行一个小时,到几公里外的水源处,用手推车拉水回家;一盆洗脚水,反复使用舍不得倒掉……所有的这些,曾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岳圩镇汉邦村大汉屯一代代人抹不去的深刻记忆。

靖西市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受自然因素限制,地表水源短缺,地下水脉也非常少。靠近边境线上的大汉屯干旱缺水,生活用水和灌溉用水困难尤为突出。

百余年来,大汉屯人纠结于水、受困于水。水,成了大汉屯村民梦寐以求的期盼。

进入新时代,随着脱贫攻坚战的打响,在后援单位自治区党委政法委的大力帮扶下,大汉屯村民的百年水梦,终变为现实。滋滋清流,引领昔日的贫困村告别贫困、走向幸福的新生活。

技术人员在汉邦村指导桑树种植

困于水:先人集资购买池塘积水

金秋时节,位于大汉屯村边的池塘里,满池光秃秃的荷杆,在少许绿叶的点缀下,静立在清浅的水中,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秋日图。

池塘边上,一块一米多高的石碑,静静地矗立着,仿佛在向世人叙述着昨天的故事。

这块名叫“池塘碑”的碑石,是2019年3月19日,自治区党委政法委派驻汉邦村第一书记王斌带领村“两委”和村民在清理挖掘池塘时所发现。

碑文正文内容为:“我村打汉生居乾地,奈因远水往到咘符实甚艰辛,每户约来,受买本村李顺祥前面池塘壹口,作价断卖铜黄钱壹拾伍仟文足,暮公共留为饮水原。水易者,家之舒泰,户之免劳。虽有文契,恐后未究,不如刻进石碑,万古不磨矣!”正文内容共刻着49个村民名字,涉及11个姓氏。落款时间为道光27年。

池塘碑,记载的是大汉屯先人用水困难,捐钱购买池塘用作水源的辛酸历史。

现实中的大汉屯,四周为石山,没有水源。据村中老人告诉记者,祖祖辈辈都受困于水。生活用水,全村都要到后山一个名叫咘华山的岩洞,肩挑背扛回来。

“从洞口下到岩洞取水处,20多米深,黑乎乎一片,大家都要打着火把,才能下去。”屯里的老人说。

下洞,取水,回家。山路崎岖,来回一趟大概需要40分钟。

除了到岩洞艰难挑水,每每遇到下雨,家家户户都拿出锅碗瓢盆,接屋檐水使用。

“一盆水,先拿来洗菜,然后洗脸,接着洗衣服,最后用来浇地。”大汉屯脱贫户黄成勇告诉记者,“水比油都金贵。就连洗脚水都要重复使用二三次,舍不得倒掉。”

想起往事,黄成勇唏嘘不已。

老人们还回忆,以前遇到红白喜事,首先要考虑的就是组织一支挑水队伍。

没有水,村门前的田地无法灌溉耕种,只能靠望天水。遇上时年好,雨水充沛,还能有个好收成。遇上干旱,则是颗粒无收。

日复日,年复年。缺水,成为困扰大汉屯的百年难题。

战于水:新中国兴修民西水利

斗转星移。新中国成立后,久困于水的大汉屯村民终于迎来了水。

1965年,为响应党中央提出大力兴修水利的号召,各地积极开展水利大会战。考虑到大汉屯以及周边群众的用水难题,当地政府部门组织群众,开挖渠道,修建民西水利渠道。

也是在那一年,大汉屯结束了百年来滴水贵如油的落后历史。

“水流到大汉屯的那一天,大家高兴得像过年,个个跑到村门口看水。”村中老人回忆说。

民西水利渠道,让长期困扰大汉屯的用水问题暂时得到缓解,水田、坡地都得以充分利用起来,村民们陆续种上了水稻、玉米等农作物,生活一度得到了改善。

然而,由于该水利渠道是从化垌镇力行村接通,流经多个村屯才到大汉屯,加上水源不丰富,大汉屯村民用水依然困难。

“每到农历四五月份,基本上就断流了。”大汉屯68岁的李长吉告诉记者。据老人回忆,当年为了用水,屯里之间常常相互吵架,一些屯为此还发生过打架。

“民西水利渠道只是简单挖一条壕沟,年久失修,1980年开始,渠道一年四季没有水流。”李长吉说。

渠道断流,大汉屯村民用水又回到了艰难的日子。村里的农田、坡地又处于无法耕种状态,基本丢荒,村民大多外出广东打工,粮食全部靠打工挣钱购买。

水,又一次成了大汉屯村民的无奈与渴望,生活生产深陷严重影响。全屯107户432人,建档立卡贫困户就多达72户231人。“女儿往外嫁,男儿娶不着”成了大汉屯的真实写照。

自治区党委政法委驻汉邦村第一书记王斌带领群众在清理池塘淤泥

自治区党委政法委驻汉邦村第一书记王斌在池塘挖莲藕

决战水:脱贫攻坚勇打“水仗”

2015年,一场举世瞩目的脱贫攻坚战,在神州大地吹响号角。

在自治区党委政法委定点帮扶的靖西市三个村中,汉邦村是其中一个。大汉屯,再一次迎来了历史性的机遇。

解决用水,脱贫与发展根基才牢。

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从2016年开始,作为后援单位的自治区党委政法委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对汉邦村实施饮水工程。

自治区党委政法委驻汉邦村第一书记王斌组织村民疏通灌溉渠道

“我们免费为大汉屯打井三口,家家户户安装自来水管,把水直接引流到村民家中。”王斌告诉记者。看着白花花的水顺着自来水管流入家中,足不出户就能用上卫生干净的水,村民们乐开了花。

“这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简直是做梦。”大汉屯贫困户黄大恩说,过去每天最心焦的就是水。“现在好了,家家都用上了自来水,听着水声就舒坦。”

王斌向记者介绍,脱贫攻坚期间,在自治区党委政法委的悉心帮扶下,汉邦村的所有村屯,家家户户都用上了卫生干净的自来水。

技术人员在指导烤烟

脱贫致富,要依靠产业支撑。没有水,发展产业无从谈起。自治区党委政法委在大力推进饮水工程的同时,灌溉用水也在紧锣密鼓进行。

2018年,经自治区党委政法委的协调和帮助,有关部门共投入460多万元进行三面光建设的民西水利渠道以及14条灌溉水渠全面竣工启用。

断流废弃38年之久的民西水利渠道,重新响起了哗哗的流水声。大汉屯,迎来了脱贫致富的“源头活水”。

自治区党委政法委驻汉邦村第一书记王斌在为贫困户整理烟叶

“从2018年开始,大家又开始种植水稻和玉米了,再也看不到荒地。”李长吉说,今年他家光是水稻就种植了5亩多,收获稻谷2600多公斤。

王斌告诉记者,水利工程惠及汉邦村、怀光村2000多群众,灌溉2000亩土地。

坚硬如石头一样的贫穷,被水滋润出了绿色。

2015年前,汉邦村丢荒土地约占70%。如今荒地基本恢复耕种,发展以柑橘、桑蚕、优质稻、养牛为主导的特色产业,其中种桑树1060亩、优质稻450亩、柑橘300亩,养牛246头,产业覆盖率为97.1%。

贫困户在认真养蚕

今年,在汉邦村村“两委”的号召组织下,村民们种植烟叶200亩,而且喜获丰收,改写了该村不种烟叶的历史。

汉邦村党支部书记李大丕告诉记者,2014年以来,汉邦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75户618人,贫困发生率为40.2%。通过自治区党委政法委这几年的精心帮扶,截至2019年底,共脱贫172户609人,贫困发生率降至0.83%。今年剩余3户9人已经通过村级评议脱贫摘帽,正在等待上级复核。

更为可喜的是,因为解决用水问题,产业不断得到发展,村集体经济也取得了明显成效。2018年,汉邦村集体经济首次实现零的突破,当年收入3.3万元。今年9月底,村集体经济收入已经突破了10万元。

10月19日,记者在大汉屯看到,村门口的渠道内,清清的流水在缓缓流淌。村子边上,几个年轻人踩在架子上,对着墙上泼墨书画。村子入口处的竹园旁,新建的和谐亭在秋日阳光照耀下,格外引人瞩目。村中,一条条水泥路爬坡上坎,将一栋栋村民楼房连成一体,工人们正在对楼房的外墙进行景观亮化。

王斌介绍,大汉屯已经被自治区乡村风貌提升三年行动指挥部列入2020年度的精品示范型村庄项目、百色市乡村治理示范村庄项目,是靖西市唯一获得自治区精品示范村庄建设的自然屯。

“示范村主要实施污水收集统一处理项目、人畜分离项目,重点打造环境改造,景观提升项目等。自治区党委政法委也积极多方筹措资金,大力支持村庄项目建设。”王斌说。

水润民心。在示范村庄项目建设中,大汉屯村民积极响应,人人出力,户户参与,主动配合三清三拆。21间房屋的拆迁,10亩土地的征用,全部是零补偿。村民还自发成立了屯理事会,以共建共治共享为格局,发挥自治法治德治智治作用,同心协力共建美好家园。

“我们屯现在是一月一变样,用不了多久,就成为花园式的村庄啰。”大汉屯黄青恒的脸庞写满自信。

村民在整理烟叶

靖西市委常委、副市长,自治区党委政法委派驻靖西市脱贫攻坚工作队队长刘世华表示,水利万物,自治区党委政法委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中,精准施策,因地制宜,做好“水”文章,激活了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

百年之渴今朝解,脱贫摘帽奔小康。大汉屯,跟着新时代,幸福美好一起走!

10月25日,汉邦村组织开展“民族共团结脱贫奔小康”主题暨重阳节慰问活动

(卢林峰)

相关报道
分享到:

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主办

Copyright 2015 www.chinapeace.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 14028866 号-1 中国长安网 © 2017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