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山叠翠,碧水蜿蜒。在17.6万平方公里的多彩土地上,贵州正以“大数据+大治理”的创新实践,将平安与法治的基因深深镌刻进发展的脉络。
从“天无三日晴”到“云上筑平安”,从“地无三尺平”到“法治通坦途”,近年来,贵州省政法机关将习近平法治思想、总体国家安全观贯彻到平安贵州、法治贵州建设全过程各方面,坚持党对政法工作的绝对领导,着力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着力确保社会大局稳定,着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着力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用智慧治理破解社会治理难题,以法治力量护航高质量发展,绘就了一幅平安与法治交相辉映的时代画卷。
图为普法志愿者在黎平县肇兴侗寨礼团鼓楼举办“巾帼普法大闯关”竞答和“侗歌普法”活动。
全域感知全时响应
在贵阳市观山湖区社会治理综合指挥中心,巨型屏幕上跳动着全区上万个智能感知设备传回的实时数据。
“凌晨2时15分,金融城区域发现异常热源。”随着系统预警响起,值班民警迅速调取周边监控,发现某写字楼空调外机故障冒烟。5分钟内,消防、物业、电力等多支队伍同步响应,将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
这样的场景,正是贵州“全域感知、全时响应”智慧治理体系的生动写照。
作为全国首个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贵州将“中国数谷”的技术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自主研发的“黔警通”智脑平台,汇聚1200多类社会治理数据,构建起“1秒预警、3秒派单、5秒响应”的处置闭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新要求新期待,系统研究谋划和解决法治领域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用法治保障人民安居乐业。
近年来,贵州政法机关立足本职工作,充分发挥平安建设主力军作用,统筹推进社会治理、信访维稳、扫黑除恶、司法执法等各项工作,确保全省社会治安秩序明显好转。
以更高站位维护安全稳定大局——
省委平安贵州建设领导小组连续在全省开展社会治安重点工作专项行动,专班化推进工作落实,坚持“什么犯罪突出就重点打击什么犯罪,哪里治安混乱就重点整治哪里”,集中打击一批违法犯罪分子,整治一批社会治安乱点,防范一批安全风险隐患,化解一批重大矛盾纠纷。
以更实举措提升群众安全感——
全省公安机关坚持显性用警,统筹调配机关警力下沉一线,全时空“一体化”开展巡逻防控,全面加强社会面治安管控,提高社会面见警率、盘查率、管事率,让群众“眼能见”“心能安”。
黔西南州各县市中心城区11个街面警务站建成使用,91支“110快反队”配套运行,通过“屯警街面”快速反应、“靠前一步”主动作为、“数据赋能”巡防加码、“再快一秒”服务群众,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平安就在身边。
六盘水公安创新实施社会面勤务机制改革,科学推进全市中心城区网格化布警暨特巡警队伍建设,把全市中心城区划分为19个网格,所有网格区域内由特巡警全天候驻守,让过去的“警情运输队”成为如今的“移动派出所”,实现“特巡警+派出所”叠加巡防“双保险”、警情处置不排队,平均出警时长缩短至5分钟以内。
以更强担当织牢治安防控网——
六盘水市六枝特区人民法院对一批社会治安重点案件进行集中宣判;湄潭县人民检察院针对“遵义红”“湄潭翠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公用品牌被违法滥用的线索,开展公益诉讼检察专项监督行动;凯里市人民法院联合市人民检察院把庭审“搬”进校园;独山县人民法院公开庭审进社区,通过以案说法有力震慑犯罪,有效维护社会秩序稳定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黔南州惠水县公安局民警辗转几千公里,历经数日横跨多个省份,抓获5名涉诈犯罪嫌疑人,全额追赃挽损96.3万元。
法治筑基精准服务
清明节前夕,黔南州贵定县黔雲春苗岭贡茶厂里,车间负责人正带着客商参观新建的清洁化生产线。谁承想,半年前这里因一场“乌龙官司”险些断送百年茶品牌。
“去年秋茶上市季,邻省某企业突然起诉我们的产品包装图案‘侵权’。就在大家焦头烂额之际,黔南州中级人民法院设立的‘涉农企业护航专窗’帮我们化解了这次危机。”黔雲春苗岭贡茶厂相关负责人回忆道。
更让他们暖心的是,司法系统并未止步于个案解决。结案后,当地创新“茶山巡回法庭”,将合同签订、商标注册等法律服务送到海拔1500米的茶园。如今,苗岭茶业还拿下了欧盟有机认证。
这场从“被动维权”到“主动护苗”的转变,是贵州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的生动缩影。
好的营商环境如同阳光、水和空气,是高质量发展的生命之源。近年来,贵州政法机关坚持围绕“四新”(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在实施数字经济战略上抢新机、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主攻“四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主战略和“四区一高地”(“四区”指西部大开发综合改革示范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样板区、数字经济发展创新区、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一高地”指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主定位,一体推进法治贵州、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以高水平法治护航高质量发展。
贵州省委政法委研究制定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二十条措施,常态化开展服务民营经济执法司法专项评查检查,深入推进政法机关领导班子成员挂点联系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力促困境企业重整脱困、“僵尸企业”及时出清。落实落细安商惠企实质性举措,在涉法涉诉煤矿、非煤矿山和资源精深加工企业复工复产、白酒生产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开展法治护航。
2024年,贵州省司法厅围绕富矿精开、旅游发展等重点领域,提请贵州省政府审议《贵州省旅游条例(修订草案)》等14件立法项目;建立15家基层立法联系点,公众参与立法渠道有序拓宽。此外,贵州省司法厅还优化调整法治贵州建设10个关键性结果性指标并持续加强分析监测,在全国率先建立法治督察与法律监督衔接配合制度。深入推进法治领域改革工作,2024年推动完成45项重点改革任务。
贵州省还出台了《贵州省招商引资谈判和合同签订审查办法(暂行)》,制定行政执法协调监督工作体系建设重点任务清单,建立行政执法监督与12345政务服务热线等协作联动机制;开展行政执法突出问题专项整治,推动问题有效治理;制定《贵州省行政执法“十不准”》,明确执法底线红线。
全省检察机关组织开展专项行动,持续做实“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以法治之力护民生福祉、促发展稳定。坚持以法治化营商环境之“优”护经济大盘之“稳”,深入开展服务保障民营经济和护航工业产业专项行动,起诉合同诈骗、非法经营等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犯罪。
全省法院系统坚持以“优”惠企、以“善”暖企、以“能”助企,依法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为企业发展吃下“定心丸”。如江口县人民法院在审理某地矿公司污染环境案件中,引入“认购碳汇”理念进行替代性环境修复,为司法助力锰污染治理提供了有益借鉴。
基层治理开“新花”
2024年8月,黔东南州黎平县肇兴侗寨的鼓楼前,一场因民宿扩建引发的纠纷在此化解。侗族姑娘潘晓月手持绣有法律谚语的侗绣,既唱起侗族古歌“共山共水不争界”,又援引民法典相邻权条款。这场双语调解故事,成为贵州开展“法律明白人”培训的示范案例。
肇兴的故事远不止于此。去年旅游旺季,30多家客栈因垃圾清运问题僵持不下。调解团连夜召开“鼓楼听证会”,搬出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重拾侗族“月也”习俗(轮值清扫的古老智慧),最终形成《肇兴民宿环保公约》。如今,寨子里5位德高望重的寨佬带着青年“法律明白人”,将18条侗款与现代法律编成《双语调解手册》,让千年款约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在黔东南州榕江县大利侗寨,村民杨胜祥家的老木楼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却因电路老化存在隐患。寨子里的“智慧治理议事厅”中,文物专家、电力工程师、族老围坐商议,最终用微型消防设施和仿古灯具实现保护升级。望着屋檐下新装的烟雾报警器,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吴品仙即兴唱起侗族大歌:“古老的鼓楼装上了‘电子耳朵’,先祖的智慧遇见了新时代……”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坚持和完善新时代“枫桥经验”,加强城乡社区建设,强化网格化管理和服务,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切实把矛盾化解在基层,维护好社会稳定。
基层社会治理的“贵州智慧”在创新中传承,开出文明的“新花”——
贵州省司法厅打造“黔微普法”新媒体品牌,以“法治宣传+法律服务”模式持续走好网上群众路线,运用AI、VR等新技术新手段赋能法治宣传产品创作,开通法治文化阵地云展厅,上线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电子地图等,为群众提供在线免费法律咨询服务,全网关注用户有256万,被誉为“老百姓指尖上的法律顾问”。
黔东南州司法局创新打造的“苗侗普法”直播间,探索出一条“民族文化+现代技术+群众路线”的网络普法新路径。平台上线两年多来,累计开展直播普法上百场,新媒体工作室共创作了1000多部普法短视频,全网播放量超30亿次,解答法律咨询2000多件,推动全州民商事案件调解成功率稳步提升。
毕节市探索普法宣传指挥调度中心、资源共享及统计分析平台,拍摄制作首部民法典普法连续短剧《法·点人生》,让民法典通过故事传播。
全省万名专职人民调解员和“法律明白人”活跃在黔山秀水。他们深入乡村、社区普法,调解心结并提供法律援助,有效预防和减少矛盾、案(事)件、信访事项的发生,多年解不开的“疙瘩”在他们的努力下得以化解。
“真正的治理现代化,不是对传统的颠覆,而是让古老智慧与当代文明琴瑟和鸣;不是冰冷的制度移植,而是在大地肌理中生长出有温度的解决方案。”贵州大学法学院院长冷传莉说,当万千村寨的治理创新汇聚成河,便是新时代“枫桥经验”最动听的贵州和声。
苍山如海,法治作舟。站在新的历史方位,贵州将平安与法治建设融入“四新”“四化”战略布局。当苗岭的晨雾散去,贵州呈现给世人的不仅是黄果树瀑布的壮美、FAST天眼的深邃,更交出了一份西部省份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的创新答卷。这答卷,写在群众不断提升的安全感里,刻在市场主体获得感更强的笑容中,融在“百姓富、生态美、经济兴”的多彩贵州新未来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