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矛盾纠纷找综治中心,不仅仅是口头上的,而是转换成具体的举措,嵌入群众的意识里,更落实到践行者的行动中。”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综治中心相关负责人的话语,道出了当地基层社会治理的核心逻辑。
近年来,三都自治县以新时代“枫桥经验”为指引,通过机制创新、资源整合与精准施策,构建起独具特色的矛盾纠纷预防化解体系,让“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三都成为基层治理的生动实践。
建好“一个中心”:打造基层治理的智慧中枢
接待大厅内,工作职责清晰公示,矛盾纠纷调解室、视频调度室等功能分区齐全,群众诉求可“一站式”响应。近年来,三都自治县打破部门壁垒,整合法院、检察院、公安局、信访局、司法局、人社局等10余个职能部门力量,实现集中办公。同时,通过信息化平台联动卫健、住建、自然资源、民政、妇联等部门,形成“1厅1庭2室3区8窗口”的功能布局,涵盖信访接待、法律援助、司法确认、诉讼服务、劳动维权等10余项服务,真正实现了“一扇门进三都一站式解纷”。
为确保县、镇、村三级综治中心高效运转,三都自治县构建了严密的制度体系。首问责任制明确了接待群众的“第一责任人”,避免推诿扯皮;联席会议制度每月定期召开,分析研判重大矛盾隐患;考评机制将矛盾化解率、群众满意度等指标纳入绩效考核,与部门评先评优挂钩。最具创新性的是《三都水族自治县矛盾纠纷风险隐患分析研判分色预警赋分办法(试行)》,该制度将矛盾纠三都成因、影响范围等因素分为“红、黄、蓝”三色,对应高、中、低风险等级,通过量化赋分实现精准预警。
在经费投入方面,三都自治县每年将20万元纳入综治工作财政预算,专项用于中心日常运转、设备更新等。更值得关注的是“以奖代补”机制,每年安排100万元资金,按照调解案件的难易程度、调解效果等指标,对人民调解员实施“以案定补”。这一政策极大激发了基层调解队伍的活力。2024年以来,全县各级各类人民调解组织共开展矛盾纠纷排查3900余次,调解案件3865件,调处成功3851件,调处成功率99.6%。
畅通“三个渠道”:织密矛盾排查的天罗地网
矛盾纠纷的预防化解,关键在“早发现、早处置”。三都自治县通过搭建多元渠道,构建起全覆盖的矛盾排查网络,让纠纷隐患无所遁形。
综治中心的8个服务窗口是群众表达诉求的主阵地。这里实行“台账式管理、销号式办结”,每一起来访事项都详细记录基本情况、诉求内容、责任单位等信息,明确办理时限和反馈要求。居民莫大姐的经历颇具代表性:她因楼上漏水导致自家装修受损,与邻居多次协商无果后,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来到综治中心信访接待窗口。工作人员当天受理登记,次日便协调住建部门、社区网格员、物业组成联合调解组,实地勘察现场、厘清责任,最终促成双方达成赔偿协议。莫大姐不仅拿到了赔偿款,还在工作人员的普法讲解中学会了如何用法律武器维护权益,逢人便说“综治中心真是咱老百姓的‘说理地’”。
在三都自治县,每个网格都活跃着一支“1+N”服务团队,由1名网格员牵头,整合党员、志愿者、村医、调解员、乡贤等N类力量,承担着“排查员、宣传员、调解员”三重角色。他们走街串巷、入户走访,对婚姻家庭、邻里纠纷、土地权属等常见矛盾进行“拉网式”排查。
2024年3月,尧麓村网格员在巡查中发现,村民王某与李某因宅基地边界问题争吵激烈,双方家族成员聚集对峙,极有可能升级为群体性冲突。网格员立即上报街道综治中心,同时联合村调委会介入调解。通过实地丈量土地、查阅历史档案、讲解法律法规,最终促成双方重新划定边界,握手言和。
矛盾纠纷的产生往往涉及多个领域,单靠某一部门难以有效应对。三都自治县综治中心还加强与当地法院、民政、公安、司法、妇联等部门的协作,广泛收集离婚判决、离婚登记、家庭暴力、婚恋纠纷等线索,确保各类突出矛盾纠纷及时进入管理视野,做到早发现、早处理,有效扩大矛盾纠纷排查的覆盖面。
建强“三支队伍”:激活调解力量的一池春水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三都自治县深谙调解队伍建设的重要性,通过“强镇优村、行业专精、品牌引领”三维发力,打造出一支素质过硬、特色鲜明的调解队伍。
在镇级层面,推行“新人跟班学习”制度,新入职的专职调解员需到司法所、法庭进行3个月的实战培训,跟随资深法官、律师参与案件调解,快速掌握法律知识和调解技巧。在村级层面,优选威望高、公道正派的乡贤、老党员担任调解员,建立“调解人才库”。中和镇调解员老韦,是一名退休教师,凭借“懂政策、会说理、善沟通”的优势,年均调解纠纷40余起。为激励基层调解员,三都自治县里每年开展“优秀人民调解员”评选活动,获奖人员不仅获得荣誉证书和物质奖励,其先进事迹还通过电视、微信公众号广泛宣传,营造了“争当调解能手”的良好氛围。
针对劳动争议、医疗纠纷、金融纠纷等专业性较强的矛盾,三都自治县组建了17个行业性调解组织,吸纳退休法官、检察官、律师等专业人才担任调解员。例如,婚调委由心理咨询师、婚姻家庭咨询师组成,专门化解情感危机、离婚财产分割等问题;物调委整合物业专家、法律工作者,有效解决小区物业纠纷。
在水族聚居的村寨,“水乡绣娘家事调解室”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该调解室由当地水族妇女组成,她们身着传统服饰,用水族语言交流,以“拉家常”的方式化解婚姻家庭矛盾。调解员潘大姐说:“我们用民族习俗讲道理,用家族观念劝和,群众更容易听得进去。”类似的还有“老包工作室”,其负责人包师傅是有着40年基层工作经验的老党员,擅长用“情、理、法”三步法调解邻里纠纷;“繁简工作室”则专注于简案快调,将小额债务、交通事故等简易纠纷的调解周期缩短至3天以内。这些特色调解室,将民族文化、乡土智慧与现代法治相结合,形成了极具地域特色的调解模式。
聚焦“三个环节”:构建矛盾处置的闭环体系
矛盾纠纷的化解,不仅要“调得快”,更要“调得好、不反弹”。三都自治县抓住分析研判、联动处置、回访巩固三个关键环节,打造全流程闭环管理体系。
对于通过各渠道收集的矛盾线索,综治中心定期和不定期召开分析研判会,按照“婚姻家庭、邻里关系、土地权属、劳动争议、涉法涉诉”五类情形进行分类,结合分色预警赋分办法,确定风险等级和责任主体。
在矛盾处置环节,综治中心充分发挥“指挥棒”作用,通过“横向调度部门、纵向贯通镇村”实现协同作战。横向层面,对涉及行业领域的矛盾,如医疗纠纷、环保投诉等,及时将案件分流派单至卫健局、生态环境局等主管部门,由其牵头调解;纵向层面,对镇村层面的矛盾,通过综治和网格化信息平台将任务下派至镇(街道)、村(社区),网格“1+N”团队全程参与。
“调解不是终点,而是服务的新起点”。三都自治县建立了分层回访制度,对蓝色风险(低风险)纠纷,由村(社区)调解员在调解结案后15天内回访;对黄色风险纠纷,由镇综治中心在30天内回访;对红色风险纠纷,由县综治中心联合责任部门进行重点回访。回访内容包括当事人对调解结果的满意度、生产生活恢复情况、是否存在新的矛盾隐患等。2024年,全县共回访矛盾纠纷当事人3035人次,发现并消除隐患2870起。
如今的三都自治县综治中心的作用日益凸显,基层社会治理呈现出崭新气象。在水族村寨,“有纠纷找综治中心”成为群众的第一选择;在工业园区,企业与员工的纠纷调解平均用时从15天缩短至5天;在社区,物业纠纷、邻里矛盾的调解成功率超过90%。这些数据的背后,是三都县对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生动诠释,是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具体实践。
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预防”,从“单兵作战”到“多元共治”,三都自治县综治中心的探索与实践,为基层社会治理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正如一位基层调解员所说:“我们多跑一趟路、多费一点心,群众就能少一点愁、多一点笑。”在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的道路上,三都自治县正以坚实的脚步,丈量着社会和谐的尺度,书写着基层治理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