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客户端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

|
从刻字缠红布到全民守护:看检察黑科技如何给6477棵古树办“电子身份证”
时间:2025-07-23 10:33来源:中国环境网、铜仁长安网责任编辑: 陈言

七月的风裹着花香掠过梵净山西麓,贵州省印江自治县紫薇镇的千年“紫薇王”正迎来一年中最绚烂的时刻。34米高的树干如巨伞撑开,15米宽的冠幅里缀满洁白繁花,蜜蜂在花间穿梭,微风拂过,花瓣簌簌飘落,落在前来打卡的游客肩头。

这棵被誉为“植物界活化石”的紫薇王,已有1400余年树龄,是第三纪残遗物种,见证了印江自治县从农耕岁月到文旅兴盛的变迁。2023年3月,贵州省印江自治县人民检察院在开展“古树名木保护专项巡查”时发现,由于慕名游客激增,树根周围土壤被踩踏板结,零星红布缠绕枝干,甚至树干上出现了游客留下的深深刻痕。


图为千年紫薇树

多种行为破坏古树生长环境

“三年一开花,一开惊四方(其花色由白渐粉再转紫,堪称奇观)。可在一年以前,我们来巡查时,树干上还能看到‘某某到此一游’的刻痕,树根旁散落着游客丢弃的塑料袋以及烧香祈福的纸钱灰。”印江自治县人民检察院检察官任达钊站在紫薇王下,指尖轻轻拂过光滑的树皮,语气里满是欣慰,“现在再看,这些乱象全没了”。

“古树名木是不可再生的‘绿色文物’,破坏容易保护难。”任达钊回忆,当时他们查阅《古树名木保护条例》《贵州省古树名木大树保护条例》,对照条文梳理问题:板结地面“破坏生长环境”,缠绕红布违反“禁止在树干上悬挂物体”规定,刻划“破坏古树生长态势。”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印江自治县人民检察院向属地政府制发检察建议书,建议其依法履行古树保护管理职责,督促制定古树保护方案,并建立古树名木保护机制,开展定期巡护。

图为古树

“一树一档”挂牌认领

实践中,古树名木保护工作仅依靠《检察建议》难以完全满足实际需求。印江自治县人民检察院在履行法律监督职责过程中,积极探索并成功构建了“党建引领+公益诉讼+长效机制”的古树名木保护模式。院党组将古树名木保护作为“党建+业务”深度融合的重要抓手,通过支部联建、主题党日等形式,强化政治担当,引领检察干警深刻认识保护“绿色文物”的历史责任。例如,针对木黄镇见证红军胜利会师的千年“会师柏”因周边硬化导致生长衰弱的问题,该院通过诉前检察建议+磋商,推动相关部门投入65万元重新规划道路、铲除硬化、扩大保护面积至2500平方米、设置围栏,使其重焕生机,并入选全国检察机关“千案展示案例”;在保护洋溪镇濒危红豆杉群时,创新性申请司法保护令,构建“禁令+修复+预防”一体化机制;对于木黄镇金厂村千年“银杏树”被混凝土围困的困境,则通过行政公益诉讼推动拆除构筑物、清理周边环境、科学复壮。

为固化成效、长效监管,该院首创“检察认领”制度,与林业部门共建“一树一档”,建立《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人民检察院古树名木大树认领名单》,为全县6477棵古树名木大树挂牌,在乡镇设立“古树名木保护检察工作联络站”,推行“检察干警+林长+护林员”协作机制,制作监督牌公示信息,开展常态化“党建红+检察蓝+古树名木大树保护监督”联合巡查与普法宣传。这一系列举措显著提升了保护效能,有效预防了破坏行为,使“检察蓝”守护“生态绿”成为印江亮丽名片。

图为林业部门开展现场检查

“司法保护令”画出红线

为进一步加强司法保护,2025年4月21日,印江自治县人民检察院与印江自治县人民法院、江口县人民法院协同联动,针对千年“紫薇王”联合发出“司法保护令”。这份沉甸甸的法令,用最直白的语言划出“七条红线”。为让条款落地,检察官们带着保护令走进村委会、学校、民宿,宣传《古树名木保护条例》《贵州省古树名木大树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用方言讲解“破坏古树可能面临的行政处罚甚至刑事责任”。同时,检察官们与林业、文旅等职能部门沟通协作,建立联合巡查机制,定期对“紫薇王”及其周边环境进行检查。

盛夏回访紫薇镇,保护令立在醒目处,静静守护千年“紫薇王”,古树长势郁郁葱葱。“古树不语,却最懂守护的意义。”任达钊望着阳光下熠熠生辉的紫薇花,语气坚定,“从检察建议书到司法保护令,我们做的不过是用法治给千年古树织一张‘防护网’。这张网里,藏着的是对自然的敬畏,对历史的尊重,更是检察机关守护生态公益的不变初心。”当地村民包铭指着光洁的树干笑道:“以前那些红布条、刻字,现在都看不见喽!司法保护令,是给‘紫薇王’套上了‘金钟罩’。”村支书在一旁补充道:“今年花开得特别好,现在村民都把它当宝贝,有人想攀折花枝,不用村干部开口,游客都会主动劝阻。”

“古树名木是‘绿色文物’,也是生态文明的‘活化石’。”印江自治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蔡文平表示,我们将继续依法履行公益诉讼检察职能,持续深化“党建红”引领“检察蓝”守护“古树绿”的检察实践,用法治力量守护年轮里流转的千年春秋得以永续,激活古树名木的文化基因,让‘活文物’成为传承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纽带。

相关报道
分享到:

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主办

Copyright 2015 www.chinapeace.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 14028866 号-1 中国长安网 © 2017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