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客户端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

|
陕西渭南:以“五心”护民生暖民心
时间:2025-04-29 15:22来源:人民法院报责任编辑: 李鸽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当案件标的额小,被执行人自觉履行意识不足时,如何高效保障申请执行人权益?陕西省渭南市中级人民法院紧扣“审执工作提水平上台阶、整体工作走在前创一流”目标,持续完善“上下一体、内外联动、规范高效”的执行工作机制,以开展集中执行行动为牵引,用“五心”破难题,执行干警耐心释法明理、细心缜密调查、真心服务群众、铁心敢于亮剑、公心对待双方,不断提升群众司法获得感、满意度。

延伸执行触角

激活执行工作“动力源”

“原本以为这笔欠款没希望要回来了,非常感谢法官!”王某的这笔钱已被毛某拖欠十余年之久,频繁讨要无果后起诉至蒲城县人民法院兴镇人民法庭。

开庭后,二人多次补充证据达百余页,且就还款的本金及利息金额等争论不止,言辞激烈。

法官在了解双方当事人意愿后,综合考量毛某的履行能力和诚意等情况,开展调解工作,最终双方达成和解协议,毛某需分期向王某还款共计21000元。

谁知,毛某仅按协议约定履行了两期案款后,剩余欠款仍以各种理由搪塞,拒不履行。

“《自动履行告知书》已经送到你手中了,你要考虑逃避债务的违约成本……”驻庭执行员张宝财在得知情况后,第一时间赶往毛某家中,了解情况,释法明理。

三天后,毛某如期履行,案件圆满化解。这起案件高效化解的背后,是渭南法院认真贯彻落实“加强立审执协调配合推动矛盾纠纷执前化解”精神的生动实践。

法庭处于服务群众、化解矛盾纠纷的最前沿,渭南市中级人民法院首先在4个基层法庭推行人民法庭执行由其办结的调解案件工作机制,由法院选定业务骨干派驻辖区法庭,作为驻庭执行员开展工作,为打好“立审执”组合拳奠定基础。


渭南中院执行法官现场办理查封房产手续。高玉霖摄

作为试点单位之一的蒲城法院,打破程序壁垒,为当事人提供了一次性、实质性解决矛盾争议的方案。在队伍建设上,创新“审判﹢执行”联动模式,组建起“审判法官﹢驻庭执行员﹢书记员”的办案团队。在办案程序上,深化内部立审执协调运行机制,针对进入执行程序的案件,采取由原审法官配合执行法官查询当事人信息、约谈等方式,真正实现在一个法庭内完成案件的全流程办理,让“家门口”的执行提速增效。

“从立案开始就考虑执行,让群众跑最少的路,更快更优兑现胜诉权益”是渭南市两级法院共同的理念,通过深化“立审执”协调配合,推动矛盾纠纷执前化解,建立完善判后自觉履行告知和执前督促履行机制,提升裁判文书自觉履行效果。

自2024年10月“立审执一体化”在渭南全市11个基层法院全面开展以来,三个月共执结案件338件,到位标的额665.57万元。

关注“民生小案”

争做保障权益“先行者”

2024年3月5日凌晨。“喂,法官,石某某在家中,你们现在能到现场执行吗?”

县城的夜晚静谧无声,大荔县人民法院的警车已在夜色中奔赴异地执行现场。天色微亮,就赶到了被执行人石某某所在地。很快,他们就在石某某家中将其成功拘传。

这起因劳务合同纠纷引发的执行案件,其中一半欠款已履行完毕。在执行干警不遗余力地追击和采取强制执行措施下,石某某表示立即筹钱,短短40分钟就将剩余3万元当场履行完毕。

这起奔袭异地圆满执结的案件是渭南法院“五心”执行的缩影,也是渭南法院狠抓小标的额案件执行,从根本上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暖心”探索。

执行法官身处实现公平正义的“最后一公里”,面对群众司法需求,渭南法院深入剖析案件类型,强化审结案件成果应用,充分发挥数据“风向标”功能。

“今年1月至4月,全市法院执行新收案件中,5万元以下案件占收案的48%,案件占比大,且小标的额案件的申请人多为弱势困难群体,案件的执行结果直接影响当事人生产生活。”在渭南中院执行工作质效研判专题分析会上,一组有关小标的额案件的执行数据引起大家的关注。

“小标的额案件关乎民生,关乎人民群众最切身的利益,全市法院要即刻开展小标的案件执行专项行动,一盘棋统筹、一条线落实、一张网推进,将老百姓的胜诉权益兑现成‘真金白银’!”研判会上,渭南中院党组一班人达成了共识。

聚焦“小切口”服务保障“大民生”。2023年5月31日,渭南法院率先在全省法院开展了“5万元以下小标的额涉民生案件”集中执行专项行动。当天,全市两级法院执行干警闻令而动,快速出击,共执结案件121件,到位金额231.31万元,不少当事人在案件执结日便领到了案款,执行效果明显。


渭南法院“陕亮执行·2025”专项执行行动启动仪式现场。张若琳摄

连续两年来,在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统一安排下,渭南法院深入开展“陕亮执行”专项执行行动,紧盯10万元、5万元以下小标的额案件,坚持线上线下相结合,将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与执行工作相对接,实行“多线查控”机制,面对面做好当事人工作,促进案结事了。

截至2024年12月,渭南市两级法院执结小标的额案件13963件,到位金额35877.89万元。

坚持“系统谋划”

答好服务民生“实践卷”

“王师傅,都协调好了,张某医保报销的部分也批下来了!加上之前的司法救助,离还清案款又近了一步……”接到电话的被执行人王师傅心中重新燃起了希望。

案件起因是王某雇佣张某驾驶铲车,张某在一次施工返程途中失控掉入桥下,造成伤残,经法院判决,雇主王某应赔偿张某医疗费、伤残赔偿金等共计39万余元。

案件进入执行程序后,因王某可供执行的财产不多,且其患病又不宜采取司法拘留措施,案件陷入困局。

困局不是“死局”。澄城县人民法院院长苏宏盛在实地调研中,带案下访,了解案情,多次耐心与张某商议案款问题,但张某始终不为所动,坚持要求以原定的执行款进行赔偿。

“老王现在确实无法完全履行义务,根据法律规定和政策依据,张某的医疗费用是否能申请医保报销?”苏宏盛提出了这一思路。

根据医疗保险规定,单方交通事故可直接报销,可案件中张某有雇主,能不能直接报销?执行法官王志升翻阅了医疗保险等多个文件资料。

不弃微末,久久为功。终于,根据《社会保险基金现行支付暂行办法》相关规定,王志升找到了张某可以申请医保报销的依据。

司法救助和医保报销的成功获批,让申请执行人张某看到了法官的坚持不懈和良苦用心,主动在执行和解中作出让步,案件得以化解。

面对难啃的“骨头案”,渭南市两级法院院庭长带案下访,实践调研,“一案一策”精准化解难题,由点及面,打通了执行工作“最后一公里”。

抓纲举目,纲举目张。2024年8月,渭南中院立足审判执行面临的新形势,在全市法院开展了提升审执质效专项活动,通过“点线面”三步齐发力压紧管案、管人、治院责任,院庭长点上督导带头示范,业务部门条线指导化解难题,审管部门全面监管提醒督办。31项举措推进各项制度措施见反馈、见结果、见成效,“一体化、精细化”的闭环管理,促进渭南法院执行质效持续提升。

在专项活动开展期间,渭南中院各包抓领导定期督导调研,针对疑难复杂案件,成立专项督导小组,指导基层法院逐案分析研判,通过不断强化执行联动机制,扎实推进交叉执行等措施,先后有355件长期未结案件得以成功执结。2024年,全市两级法院执结各类案件35090件,执行到位金额59.94亿元,执行质效跃居全省法院前列。

“下一步,我们将紧扣‘执行规范化提升专项行动’开展,进一步推进跨区域协作,释放交叉执行效能,完善公检法协同办案机制,加强立审执有效衔接,将‘五心’工作法贯穿始终,推动矛盾纠纷源头化解,持续攻坚执行难。”渭南中院党组书记、院长贺世辉表示。

相关报道
分享到:

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主办

Copyright 2015 www.chinapeace.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 14028866 号-1 中国长安网 © 2017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