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客户端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

|
守千年风华,护灿烂文明!他们这样擦亮文物保护的检察品牌
时间:2025-02-13 13:59来源:甘肃省检察院责任编辑: 李鸽

甘肃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的省份,文物资源富集,文化积淀深厚。

近年来,甘肃省检察机关紧扣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实际,紧盯长城、革命文物、文化遗产保护等重点领域,着力打造甘肃文物保护检察品牌,为文物保护法治建设贡献了检察智慧和力量。

据统计,2024年,全省检察机关持续开展打击防范文物犯罪专项工作,起诉盗掘古遗址、倒卖文物等犯罪70人,办理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行政公益诉讼案件242件。

守护万里长城

乌鞘岭长城是万里长城海拔最高的一段。在这里,汉、明两代长城“相会”,共同诉说着历史的沧桑、变迁与辉煌。

2023年6月,天祝藏族自治县人民检察院接到群众举报,称乌鞘岭长城发生一处坍塌。

经过实地走访和现场取证,办案检察官确认,明长城乌鞘岭段有一处墙体损毁坍塌,如不采取必要的抢救保护措施,将面临进一步坍塌风险。

此前,天祝县检察院曾制发检察建议,督促相关行政单位采取必要措施保护长城,尽管行政单位已按期回复,并制定整改措施,但依现场调查情况来看,整改落实还不到位。

2023年6月,天祝县检察院对两家行政机关提起行政公益诉讼,请求法院确认被告怠于履行长城保护职责致乌鞘岭长城段受到洪水侵蚀的行为违法。

同年12月,法院判决被告依法全面履行本行政区域内的长城保护工作,并加强日常监管和执法巡查。

判决生效后,相关行政机关积极整改,聘请专业文物保护机构开展鉴定工作,并积极申报修复项目。

2024年3月,国家文物局正式批复明长城乌鞘岭1段和2段的修复计划,并于同年7月8日正式开工。

据介绍,2024年,甘肃省人民检察院与省文物局联合下发《关于加强全省文物领域检察监督工作的通知》,重点着眼长城保护,全省检察机关共摸排长城保护公益诉讼案件线索105件,立案82件,发出检察建议76件,提起公益诉讼两件。

守望红色热土

甘肃是一片红色热土,拥有不可移动革命文物610多处,红军长征旧址130多处,县级以上烈士纪念设施110多处。

“经过修缮,这里恢复了烈士陵园应有的庄严肃穆。”日前,秦安县人民检察院检察官到县烈士陵园对该陵园整改修缮情况开展“回头看”时,一名老党员如是说。

秦安县烈士陵园安葬着31名为国捐躯的烈士功臣,2022年被甘肃省文物局列入第二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名录。

2024年3月,秦安县检察院检察官在履行公益诉讼检察职责中发现,烈士陵园附属房屋屋顶青瓦破损脱落,亟待全面修缮加固。

该院遂依法立案调查,向相关主管部门制发检察建议,督促其履行烈士陵园内附属设施保护监管职责。

收到检察建议后,相关主管部门积极组织对烈士陵园附属设施进行评估立项,筹措资金对南北两侧附属房屋进行修缮,经过近三个月的规划修缮,红色记忆陈列厅及忠勇亭整体面貌焕然一新。

据悉,2023年以来,甘肃检察机关扎实开展“红色文物保护专项活动”“烈士纪念设施管理保护专项行动”,共摸排该领域案件线索38件,立案办理31件,发出检察建议29件,推动修缮维护长征纪念设施和革命文物21处。

守好文化遗产

作为地方历史文化的重要见证,历史建筑亦是我国文物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4年3月,崇信县人民检察院收到平凉市人民检察院的案件线索移送函后,对分布在平凉市崆峒区的三座历史建筑多次进行现场勘查,发现这三座历史建筑均不同程度存在固体废弃物污染、修缮维护不到位等问题,遂依法立案审查。

同年4月16日,崇信县检察院邀请产权人、使用人及相关行政单位在三座历史建筑现场进行磋商,明确了三方职责、公益损害问题的具体整改时限和标准,并就建立历史建筑保护长效工作机制、协同推动历史建筑保护工作达成共识。

会后,相关行政单位联合三座历史建筑所处的乡镇人民政府开展了专项整改,共清理历史建筑周边生活建筑垃圾0.7吨,并联合会签《关于常态化开展文物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办法》,为后续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展夯实了制度基础。

据介绍,2024年,全省检察机关围绕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开展公益诉讼专项监督,以诉前检察建议方式督促行政职能部门增强保护意识,积极采取行动并完成整改,助力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相关报道
分享到:

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主办

Copyright 2015 www.chinapeace.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 14028866 号-1 中国长安网 © 2017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