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兰州公安“智犬”(机器狗)亮相赛事安保工作,成为地面巡逻的“智能尖兵”。陈涛摄
甘肃自古以来便是守护国家统一、捍卫西北安宁、巩固边疆稳定的战略要地。甘肃的稳定,对于维护国家安全、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2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考察时,要求“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不断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甘肃篇章”。
陇原儿女牢记嘱托,感恩奋进。2025年2月28日,一年一度的全省主动创稳推进会召开,甘肃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胡昌升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全面提升主动创稳水平,为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保驾护航。
“主动创稳是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立足新形势新任务和特殊省情,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重要部署。”甘肃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刘长根介绍,甘肃连续3年召开主动创稳推进会,从开局成势到提质增效再到全面提升,持续推动主动创稳任务、责任、措施有效落实,在新起点奋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甘肃、法治甘肃。
理念之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形势在变、任务在变、工作要求也在变,必须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把解决实际问题作为制定改革方案的出发点,把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改革、涉及重大制度创新的改革、有利于提升群众获得感的改革放在突出位置,优先抓好落实。
主动创稳对维稳工作思路、机制、方式、责任等作出系统性创新重构,着力推动实现“五个转变”(“静态维稳”向“动态创稳”、“应急维稳”向“常态创稳”、“单一刚性维稳”向“刚柔并济创稳”、“突击式维稳”向“法治化创稳”、“专门力量维稳”向“以专门力量为主导的群防群治创稳”转变)。
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坚决扛起“促一方发展,保一方平安”政治责任,省委常委会定期专题研究主动创稳工作。各地认真履行维护社会稳定第一责任,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和履责清单,从机制建设、力量配备、设施完善、经费保障、纪律作风、责任考核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常态化开展工作,推动主动创稳走深走实。
兰州市委以主动创稳为契机,以贯彻落实维护社会稳定责任制为牵引,细化责任明确“谁来干”,建立机制规范“怎么干”,划定红线界定“哪些不能干”,运用“三色三单”措施预警提示涉稳风险,交办、督办涉稳事项,以制度机制推动工作落实。
“坚持‘平安靠平时、目标靠措施、共享靠共建’的工作思路,推动主动创稳从一地一域一业平安向全市全域全业平安转变。”兰州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魏晋文介绍,该市纵深推进党建引领“田字型”基层治理体系建设,推动辖区机关企事业单位、行业组织等组织联建、工作联动、要事联商、效果联评,切实筑牢维护稳定基层防线。
在主动创稳构建的党委主责、政府主抓、政法主战、部门主建、基层主防“五主”责任体系中,“党委主责”占据核心地位,即充分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作用,加强整体谋划、组织协调、部署推动和督导检查,为主动创稳提供政策、制度、机制和组织保障。
各级政府在党委领导下,当好执行者、决策者、治理者、服务者、执法者,加大对社会治理和公共安全的支持保障力度,以稳定保发展、以发展促稳定。各级政法机关打头阵、挑大梁、勇担当,全力做好情报信息、专项维稳、矛盾风险排查化解、社会面整体防控等工作。各行业部门坚持“管发展必须管安全稳定、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稳定、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稳定”,做到工作联动、风险联控、问题联治、稳定联创。各基层组织统筹乡村干部、政法力量、网格员、志愿群众等,敏锐发现、及时报告、有效处置各类矛盾风险。
作为主动创稳行动的牵头单位,省委政法委创新落实“四项机制”(清单台账机制、研判调度机制、评估考核机制、统筹协调机制)、“四个清单”(工作任务清单、工作责任清单、现实矛盾问题清单、工作制度清单)以及“四个台账”(工作调度台账、情报信息台账、分析研判台账、核查处置台账),推动各地各部门打破过去事前疏于防范、出事被动维稳模式,前置防线、前瞻治理、前端处置,努力将风险消除于萌芽、矛盾消解于未发。
治理之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甘肃省各级党委、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实战化运行作为主动创稳的底板工程、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载体,“有矛盾纠纷到综治中心”成为老百姓的共识。
2025年4月6日,张掖市临泽县沙河镇村民魏某与某装修工程公司因务工受伤赔偿问题引发纠纷,网格员摸排发现后马上介入调解。但因双方在赔偿金额上意见不合,初次调解未能达成一致,遂将此事上报至村委会。
在村委会调解过程中,魏某提出增加赔偿款的要求。而公司负责人苗某某则认为魏某的诉求金额过高,双方互不相让,导致调解陷入僵局。为避免事态扩大,村调委会迅速向镇综治中心报告,镇综治中心随即展开深入分析研判,启动“中心吹哨、部门报到、镇村协同”的联动调解机制,组织镇综治中心、司法所、村调委会开展联合调解。
参与调解的沙河司法所副所长张立鹏说,面对情绪激动的双方,调解员先安抚情绪,再巧用“情理法”,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因势利导,使苗某某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同时引导魏某作出适当让步,促使双方达成赔偿协议。
这起纠纷的快速化解,得益于张掖市创新推行的“四级七天”调解机制。该机制以综治中心为平台,以“早”为前提,以“熟”为抓手,以“联”为纽带,以“统”为保障,推动矛盾纠纷分级处理、限时解决、高效化解。
甘肃省综治中心主任于哲介绍,近年来,甘肃坚持服务保障群众、畅通诉求表达、排查化解矛盾“三条线”协同发力,深入推进综治中心、网格管理、诉调警调访调对接、信息平台“四个实战化”,2024年共排查调处矛盾纠纷81.27万件,同比增长113%,主动创稳底板持续加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主动创稳开展以来,全省各地各部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干字当头、实字托底,谋细抓实,见行见效,有力维护社会安定、守护人民安宁。
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深入开展“夏季行动”“冬季行动”和“陇剑”系列行动,全力打造安全稳定的社会治安环境。起底排查涉众金融、劳动关系、房地产等12个重点领域现实矛盾问题1118项,建立省、市、县三级管理清单,推动化解1015项,有效防范一大批风险升级外溢。
在执法司法规范化建设方面,甘肃深化“积案清理”,执行到位率位列全国第一,深入推进执法司法专项检查,推动整改问题1.69万个,有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数据显示,2024年,甘肃省刑事案件、治安案件分别同比下降28%和10.6%,打掉涉黑涉恶组织34个,命案下降22.1%,电诈犯罪连续42个月保持发案、损失“双下降”。
机制之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本质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法治领域的具体体现。既要立足当前,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深层次问题;又要着眼长远,筑法治之基、行法治之力、积法治之势,促进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长期性的制度保障。
立制有章,施治有序。主动创稳以来,甘肃省各地各部门建立健全一整套主动创稳制度机制和打法战法,为维护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奠定了坚实基础。
颁布实施《甘肃省平安建设条例》,在全国率先出台《甘肃省维护社会稳定责任制实施办法》,制定诉调、警调、访调对接工作指导意见等配套文件26份,不断提升主动创稳法治化长效化水平。
建立省、市、县三级主动创稳领导机制,每年细化主动创稳重点任务和责任单位,明确乡镇(街道)在主动创稳工作中的“五个有力”正面清单及“十个不发生”负面清单。完善落实月调度机制,有效传导工作压力,确保各项任务落实到位。
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甘肃健全源头预防、分级矫治、依法惩处、综合治理等预防治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工作机制,抓实“一案一倒查”、失职追责问责等防范治理督办机制。2024年,全省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案件数、人数分别下降35.19%和43.35%。
据了解,甘肃今年将从五个维度全面提升主动创稳水平:
坚持因势而动,纵深推进“动态创稳”。及时精准掌握实际情况,以变应变、以动制动,因时因势动态调整力量配置和策略措施,动态防范重大风险、推进专项整治、处置突发事件,确保始终掌握先机、赢得工作主动。
坚持综合施策,纵深推进“常态创稳”。建立健全问题发现、矛盾化解、应对处置等常态化维稳工作机制,全面落实“打防管控建”各项措施,最大限度增加和谐稳定因素。
坚持依法治理,纵深推进“法治化创稳”。强化法治意识、法治保障,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防控风险、化解矛盾,常态长效开展“铸忠诚警魂”活动,确保维稳工作始终在法治轨道上运行。
坚持标本兼治,纵深推进“刚柔并济创稳”。做细做实群众工作,全面落实领导干部接访下访制度,扎实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完善群众网上诉求表达渠道,推动线上问题线下解决,全力消解各类不稳定因素。
坚持多元共治,纵深推进“群防群治创稳”。全方位、立体化整合资源,广泛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推动综治中心、矛调中心、信访接待中心等多中心有机融合,全面提升基层治理能力,构筑维护稳定的“铜墙铁壁”。
主动创稳,核心是创,目标是稳,关键在主动。甘肃将以“创”为笔,以“稳”为墨,通过智慧赋能织密防控网络,多元共治激发基层活力,责任压实筑牢稳定防线,让治理更精准、社会更安定、群众更满意,努力在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甘肃篇章中绘就全域长治久安的时代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