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是你们,我们这个家恐怕早就散了!”提及调解经历,张先生满是感激。
去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九师白杨市的张先生夫妇因家庭琐事矛盾激化走到离婚的边缘。经过团结农场婚姻家庭辅导人民调解委员会三次专业调解,引导双方换位思考,重建沟通桥梁,如今,张先生夫妇重归于好,客厅重新挂上结婚照,曾经冷战的餐桌又飘起饭菜香。
团结农场综治中心通过整合多部门力量,构建“预防—调解—修复”三位一体服务体系。开设婚姻家庭辅导课程,帮助新婚夫妇完成角色转换,提升沟通能力,树立正确的家庭观和婚姻观,筑牢婚前“防火墙”,为幸福婚姻奠定坚实基础。

在婚姻存续期,运用情景模拟、心理咨询等方式,及时化解夫妻间各类矛盾纠纷,引导夫妻双方互谅互让,化解存续期“矛盾结”,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针对申请离婚的夫妻,开展全面的情感体检,整合法律、心理、社会支持等资源,架起离婚调适“连心桥”,帮助夫妻双方理性看待婚姻危机,妥善处理婚姻关系。
创新调解模式实现专业赋能与温情服务双融合
团结农场综治中心运用“婚恋调解四步工作法”打破传统调解模式的局限,构建多部门协同、多环节联动、多维度跟踪的闭环工作机制。
由司法所、派出所、妇联、社区等多部门通过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强化部门协同,实时监测婚姻家庭领域的矛盾纠纷,提升矛盾预警能力,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化解。
针对不同类型的婚姻矛盾,组建专业调解团队,开展财产规划、心理疏导等服务,坚持精准施策,定制个性化调解方案。

通过电话回访、实地走访等方式,对调解案例进行跟踪评估,深化回访,及时调整服务策略,确保调解成效长效化,提升调解工作的满意度。
此外,综治中心定期组织业务培训,邀请法律专家、心理咨询师等专业人士授课,加强队伍建设,打造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服务意识优的调解队伍。

“我们不是劝和不劝分的‘和事佬’,而是引导当事人正确认识婚姻责任,理解家庭价值。”调解委员会工作人员表示,团队通过“情感疏导+法律释明+资源链接”的方式,既解决实际问题,又修复情感创伤,让调解工作既有力度又有温度。
从小家到大家婚姻和谐背后的社会治理逻辑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婚姻调解的成效不仅体现在家庭层面。据统计,经调解成功的家庭中,邻里纠纷发生率显著下降,群众幸福感显著提升。
如今,第九师白杨市团结农场综治中心在探索“婚姻辅导+社区服务”模式中,将调解工作融入文化礼堂、妇女之家、心灵港湾等场景。居民赵女士在接受亲子教育调解后,主动加入幸福家庭宣讲团,用自身经历帮助更多家庭。

正如张先生所说:“这里不仅是调解室,更是我们重新学习爱的课堂。”婚姻调解工作通过法律引导、心理疏导和家风培育的有机融合,既修复家庭关系,又培育了居民理性解决矛盾的能力。这种以情感治理赋能基层社会治理的创新实践,正推动形成“家庭和睦、邻里和善、社区和谐”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