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客户端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

|
“党旗红”“警察蓝”“生态绿”!在两大沙漠的夹缝里,他们调出了最美的颜色
时间:2025-08-26 10:33来源:兵团长安网责任编辑: 李鸽

在沙漠之中建起绿洲,本就令人震撼,而几代人接续奋斗,硬生生地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库木塔格沙漠夹缝处,筑起一道“绿色长城”,彻底阻止两大沙漠“握手合拢”,更是让人无比惊叹的“人间奇迹”。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三十一团地理位置特殊,南接广袤无垠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北邻连绵起伏的库木塔格沙漠,两大沙漠最窄处相距不足3公里。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两大沙漠逐渐以每年2米的速度相互靠拢,面对这一严峻形势,三十一团迅速启动了长11公里、宽200米的生态防护林工程。

护航生态文明建设,让绿水青山充分发挥经济社会效益,公安机关责无旁贷、重任在肩。自2022年以来,第二师铁门关市公安机关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刻把握“两山”理念的理论内涵和实践要求,积极探索构建党旗红、警察蓝、生态绿“三色公安”生态警务品牌,主动把公安工作融入新发展格局。全国公安厅局长座谈会召开以来,更是积极探索构建“专业+机制+大数据”新型警务运行模式,依法严厉打击污染环境、盗伐滥伐林木等破坏生态环境犯罪,切实将民生警务工作和生态环境保护落到实处。

经过多年的努力,如今登上三十一团“漠南之南”红色教育基地“守望塔”,可以清晰地看到,横在两大沙漠之间的一条“绿色长城”,且仍在向沙漠深处持续延伸,而在穿梭在这条“绿色长城”上的点点“警察蓝”,正是乌鲁克垦区公安局罗杨派出所持续探索践行“生态警务”,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铿锵脚步声。

高举“党旗红”,筑牢政治忠诚,深植“兵团精神”红色基因

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如今三十一团的宜居环境,是数十年来职工群众的艰苦付出,守护和改善好脚下这一片“沙漠绿洲”的自然生态环境,是派出所一直以来摆在改善民生、服务民生工作首位的重要目标。

强化政治引领,筑牢思想根基。作为二师公安机关冲锋在“生态警务”第一线、最前沿的“排头兵”、重要试点单位,派出所党支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始终坚持将“党建引领”作为统一全所民警辅警思想认识的关键抓手。结合师市“三北”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和塔里木河流域综合治理主题,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作为核心教材,融入日常学习教育。深入挖掘辖区广大职工群众的生态保护智慧和奉献精神,邀请国家级治沙楷模宋财富、年轻一代护林员代表仲大维以及多位老军垦走进派出所讲述艰苦奋斗、改造自然的感人事迹,将其作为宝贵的精神财富融入生态警务文化建设。

“把派出所建在绿荫中,是为了让生态环境保护理念更深入的根植到每一名民警辅警的心中,让大家都能够充分认识到,在这片土地上,我们今天所能够看到的绿色都是来之不易的,要更加践行好‘生态警务’,扎实推进各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在介绍罗杨派出所基础环境建设时,派出所所长韩江波这样说道。

每年植树节,派出所都会组织民警辅警来到沙漠中参与植树活动,这同时也是一次生动“生态警务”实践课程。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在三十一团的孩子,我们以前总开玩笑说,似乎我们生下来的使命就是种树。小学、中学,每年春天,学校都会组织我们到这片生态林来种树,后来就是到沙漠里种梭梭、红柳,现在参加工作了,还是每年和所里的同志们一起来种树。不过,经历过从漫天黄沙到如今绿荫环绕的变化,我也就更加懂得了,种下的每一棵树,对于生活在这里的我们来说,都有它的特殊使命。”

手握铁锹,脚踩沙土,辅警兰阳正对着身边的同志们讲述着关于这片土地的治沙故事。

派出所党支部充分抓住主题党日活动、“三会一课”以及日常教育等契机,常态化组织民警辅警走进“漠南之南”红色教育基地开展政治思想教育,并将“生态警务”理念纳入新民警、新辅警“入警第一课”学习内容。组织本地民警辅警轮番当好“小教员”,用最真挚的情感和最朴实的语言,以第一视角沉浸式讲述守护生态环境的重大意义,让“生态警务”护航“生态安全”的使命根植在每一名民警辅警心中。

践行“警察蓝”,忠诚履职尽责,坚持打防并举筑牢防线

充分发挥公安机关职能作用,坚持不懈守护良好生态环境这一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派出所根据辖区“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体系,紧紧围绕森林草原防灭火、野生动植物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等重点工作,紧盯治理沙漠化主战场,忠诚履职尽责。

重拳出击,严打生态领域违法犯罪。纵向依托“情指行”一体化合成作战,派出所积极争取刑侦、治安、法制、环食药等警种部门深入指导帮带,加强生态环保领域法律法规和专业技能培训,提升现场勘查、证据固定、检验鉴定、案件侦办能力,成立“生态警务”小组,实现“以专业打职业,以团队打团伙”的打击目标;横向强化行刑衔接,加强与农业林业和生态保护中心等部门的协作配合,组建“生态联勤执法队”,完善信息共享、案情通报、案件移送机制,紧盯关键节点、重点领域、突出问题,形成“团场主导、公安主抓、部门协同、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全环节、全要素、全链条,严格规范执法,纵深推进依法严厉打击污染环境、非法占用农用地、非法捕捞狩猎、盗伐滥伐林木、危害珍贵濒危野生动植物等破坏生态环境资源的突出违法犯罪活动,推动生态警务全域覆盖、全面落实。

2025年初,民警辅警日常走访中,在辖区一群众家中发现兽夹和兔皮,立即开展侦查,最终确定该群众非法捕杀塔里木兔,依法对其作出处罚并收缴猎捕工具。

源头防控,构建全域生态安全屏障。持续深耕“专业+机制+大数据”新型警务运行模式赋能生态警务建设,根据辖区地理特征和生态环境特点,通过搭建“警用无人机地空巡查+高塔智能监测+常态化巡逻”三位一体的立体化防控网络,与生态护林员、河道管理员等协同巡逻,强化重点区域、重点时段、重点路段的巡逻防控密度,进一步健全生态环境风险预警机制,加强情报信息收集研判,及时发现并处置化解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有效防范生态安全隐患问题滋生。同时,畅通举报渠道,搭建野生动物救助平台,广泛发动群众积极参与生态保护监督,多次通过警民携手,成功救助受伤或者受困野生狐狸、野兔、鸟类等,绘就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

聚焦“生态绿”,着眼长远发展,系统推进生态综合治理

“无风三尺沙、风来沙飞扬。”这曾是三十一团职工群众对生活环境最真切的记忆,而如今,这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三十一团人工林面积从2.56万亩增加到3.1万亩,形成了“三位一体”的生态防沙治沙管理体系,防护林林网化率达到90%,“生态林、防风林、道路林、田间林、营区林”五道生态林屏障筑起的“绿色长城”,创造了万亩荒漠变绿洲的奇迹。

多年治沙工作,改善了这里的生活环境,如何守住这一份来之不易的生态治理成果?派出所将“生态警务”建设融入基层社会治理体系,通过一系列务实举措给出了答案。

深化生态环境保护系统观念,发动群众参与协同共治。在“警格+网格”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基础上,在辖区各个生态保护重点区域延伸设立“生态警务联络站”,将护林员、网格员等确定为“生态警务联络员”,及时发现并协同解决涉及生态环境的矛盾纠纷和风险隐患,劝阻引导职工群众破坏生态环境行为。建成生态环境保护区“网格化一张图”,开展对辖区生态环境进行日常巡查与管护。同时,联合社区、连队、企业常态化“生态保护宣传进万家”活动,开展普法宣传、生态环境保护普及教育,实现“警企”“警民”共建。通过“进圈入群”发布生态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和常识等,强化辖区广大职工群众的生态法治意识。

全力服务保障绿色发展,护航生态建设与经济双赢。在持续推进生态环境治理,扎实开展防沙治沙工程中,勤劳智慧的基层职工群众逐步探索出了“梭梭+肉苁蓉”种植模式,每亩可实现经济效益1500元以上,将“治沙”化为“用沙”。面对这一新形势、新任务,派出所迅速转变理念,紧密聚焦服务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坚决扛起服务保障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使命,在全力护航生态建设的同时,点对点解决职工群众在销售、经营肉苁蓉、棉花、香梨、红枣、罗布麻等农特产品中的现实诉求,一线化解征地补偿、劳动报酬矛盾纠纷,全力保障辖区广大职工群众和企业实实在在增收,让“绿水青山”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库木塔格沙漠中间,真真切切地变为“金山银山”。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罗杨派出所将持续“生态警务”建设,通过“党旗红”的引领铸魂、“警察蓝”的担当尽责、“生态绿”的“三色公安”目标导向,三位一体、协同发力,在守护好沙漠绿洲自然生态环境、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进程中,贡献坚实的公安力量,让兵团精神的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生态保护事业中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把阻隔两大沙漠合拢的“绿色长城”构筑得更加牢固。

相关报道
分享到:

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主办

Copyright 2015 www.chinapeace.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 14028866 号-1 中国长安网 © 2017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