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客户端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

|
【“平安之星”候选人】杨晓蕾:她管辖下的戒毒人员治疗率高达93%
时间:2021-02-22 00:29来源:责任编辑:

“远处蔚蓝天空下,涌动着金色的麦浪,就在那里曾是你和我,爱过的地方……”不大的表演场地里,“歌者”深情地演唱着《风吹麦浪》,“舞者”随着观众的拍子展现着曼妙的身姿;刚劲有力的太极扇子舞将气氛推到了高潮……如果不是服饰的不同区分出了表演者的身份,没有人会知道这样一个轻松的《达人秀》其实是艾滋戒毒人员和民警联袂奉献的表演。

这是广东省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特类人员专管大队,全省唯一收容女性HIV戒毒人员的专管大队的教学日现场。

杨晓蕾刚刚在戒毒人员的强烈要求下唱完一首歌,下台的时候脸上还挂着笑容。刘洪群摄

专管大队大队长杨晓蕾刚刚在戒毒人员的强烈要求下唱完一首歌,下台的时候脸上还挂着笑容,作为专管大队的一名“老人”,望着眼前热闹和谐的场景,她颇为感慨地对记者说:“7年前,别说一起笑了,就连踏入这个地方,神经都会一直紧绷着。”

一缕斜阳透过专管大队办公室的窗户,照在红丝带上。

成立之初随时可能戳中愤怒的神经

2010年5月,广东省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特类人员专管大队正式成立,收容女性HIV戒毒人员。对于这里的民警来说,在这个特殊的大队工作,除了要克服对艾滋的恐惧之外,最大的挑战是如何才能管理好这支特殊的队伍。她们面对的是一片管理空白,可借鉴的管理经验也极其稀缺。

艾滋患者的身份让原本就对生活没有多少热爱的戒毒人员更加难以捉摸,她们往往因为一件小事就能大打出手。除此之外,HIV戒毒人员还有身体素质差、情绪波动大、发病情况险等特点。

杨晓蕾在监管HIV戒毒人员学习手语操。刘洪群摄

“刚开始的时候,打架、吵架时有发生,而且戒毒人员非常冷漠,彼此之间交流很少,她们非常地敏感,民警随便一句话或者一个动作就有可能戳中她们愤怒的神经,常规管理戒毒人员的模式在这里完全行不通。”杨晓蕾回忆。

邢某是当时的HIV戒毒人员之一,曾经是首饰设计师的她,性格叛逆且偏执,有许多仇视社会的言语,得知身患艾滋之后,更是“破罐子破摔”,常常挑起事端,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模样。直到一次,专管大队的民警偶然发现了一个突破口,原来邢某极其喜爱小动物,于是民警特地买了4只小兔子,让邢某作为专门的饲养人员。渐渐地,暴躁的邢某和民警之间的隔阂少了,交流也多了起来。

说到这里,杨晓蕾告诉记者:“我们发现最好的管理方式就是缺什么,给什么。她们很多人都非常缺乏爱,我们就用心去关爱。”

女警余敏桃在教戒毒人员扇舞的规范动作。刘洪群摄

特殊管理情暖冰自融

在日常管理中,专管大队民警绞尽脑汁,从HIV戒毒人员的实际需求出发,制订出更加适合的管理方法,就连唱歌这种小事都非常重视。常规戒毒人员所学的合唱曲目多是由戒毒所统一选择的歌曲,专管大队的民警则让戒毒人员选定自己喜欢的歌曲,呼声最高的作为保留曲目,李克勤的《红日》、潘玮柏的《快乐崇拜》等歌曲都曾入选。

参加娱乐活动的HIV戒毒人员。刘洪群摄

“除了是一种发泄途径之外,唱歌还能挖掘出她们内心深处的快乐,哪怕只能找出一点点快乐,都是值得的。”杨晓蕾说。

养小动物、种花、一起动手装饰宿舍……女性特有的细腻在这些管理细节中显露无疑,但最终让戒毒人员敞开心扉的,是专管大队民警发自内心的“耐心”和“爱心”。

HIV戒毒人员自制的宿舍小饰物。刘洪群摄

HIV戒毒人员蔡某是一块令所有人都头痛的“坚冰”,“二进宫”的她视所规队纪为无物,眼神里满是冷漠与无畏。蔡某没有亲人,也缺乏谋生技能,未入戒毒所前生活非常艰难。专管大队副大队长何淑玲暗中留意上了这名“刺头”。

何淑玲(右)向所医院院长刘祺了解艾滋病学员的病情。刘洪群摄

由于双腿旧疾复发、溃烂肿胀,蔡某只能卧床休养,生活更是无法自理。认为“死神终于来了”的她,变得更加不可理喻,时常无端顶撞、辱骂专管民警,其他戒毒人员见到她也唯恐避之不及。为了消除蔡某怀疑自己病发将死的疑虑不安,何淑玲多次劝导鼓励,还亲自带她去当地人民医院就诊。

然而,当医院实习护士得知蔡某是艾滋病感染者,且看到其双腿溃烂流血流脓时,担心被感染不愿意给其上药,让蔡某自己消毒敷药。蔡某嘴上不说,脸上却流露出伤感、痛恨被歧视的复杂表情。就在蔡某神情冷漠地拿起消毒水时,何淑玲二话不说,接过她手中的消毒水,无声地蹲下帮其上起药来。这个举动让护士既惭愧又内疚,最终从何淑玲手中拿回药品给蔡某上药。

回到戒毒所里,何淑玲仍高度关注蔡某的病情,不时煮上一碗软糯香甜的粥水为蔡某“加餐”。情暖冰自融,随着蔡某的腿疾慢慢好转,随之好转的,还有她的戒治表现:病愈后不仅没再出现抗拒行为,更学会了感恩,在遇到其他戒毒人员吵架打架时,为了避免民警与有伤口的HIV戒毒人员接触,甚至会主动上前帮助民警开展工作。

“我会将心比心,如果我处在她们那种状态下,最需要的就是真诚的关心。”何淑玲说道。

重拾亲情不抛弃不放弃

专管大队就是以这样的理念和实际行动,一步步拉近了与HIV戒毒人员的关系。2011年春节,专管大队成立后的第一个大年初一,民警给HIV戒毒人员的新年礼物是一个大大的拥抱;组织HIV戒毒人员参加以游戏为主的心理咨询活动,帮助寻找处理情绪危机的有效方式;每日晚饭后开展10分钟的快报活动,民警带领HIV戒毒人员一起学习……

女警黄绮梅在对戒毒人员近期的学习和戒毒生活情况进行讲评。刘洪群摄

针对某些HIV戒毒人员与家人关系恶劣的情况,专管大队的民警更是使出浑身解数,秉持着不抛弃不放弃的理念,让HIV戒毒人员尽可能多地感受到家庭温暖。

2014年,HIV戒毒人员曹某在戒毒期满前夕满心欢喜地致电回家,换回的却是其父亲难以理解的诘问:“你们为什么这么快就把她放出来?她有这种病,回来后家里人怎么办?”

面对家属畏惧HIV、不理解的态度,专管大队抓住“12·1世界艾滋病日”的契机举办了“家属开放日”活动。活动伊始,大部分家属都有抗拒心理,民警便一次又一次地解释、劝说、科普,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终于融化了部分家属的心。

开放日现场,民警和HIV戒毒人员展示着日常工作的方方面面,握手、拥抱都不在话下。许多家属都非常感动,“家里一直对孩子不够理解,想关心,又有点恐惧。但真真切切地看到民警和她们的相处,感觉愧疚又佩服。特别感谢她们的付出,不嫌弃也不歧视我们的孩子。”

离所之后爱在延伸

不仅如此,专管大队还成立了“红丝带在行动”团队,积极联系、聘请专家学者、权威医生到戒毒所,从更专业的角度宣传艾滋病“可控可治”的观念。从黑板报、日常讲课、个别谈话中加强宣传抗病毒治疗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对已参加治疗的学员,有专门的民警跟踪看护服药学员身心状态,发现问题及时介入。

考虑到HIV戒毒人员离所后的后续服药事宜,“红丝带在行动”团队为每名离开戒毒所的HIV戒毒人员制作“心”形卡片,写上大队电话号码和鼓励语言,以便更好地开展抗病毒治疗的后续跟踪回访工作,此外,该团队还制作了一份《红丝带爱心指引》,将离开戒毒所人员所在地治疗机构的联系方式、可咨询途径等内容一一列明,为其提供继续服药治疗的相关资讯。

离开戒毒所之后,结婚生子的HIV戒毒人员不在少数。为防止她们不适应社会节奏,重新陷入迷茫困顿,专管大队专门建立了微信群,在这里,所有人都可以畅所欲言。群里时常热火朝天地聊着,讨论的多是艾滋病患者如何遵照医嘱,生出健康的孩子?孩子出生之后,育儿遇到哪些问题?有人迷茫困惑的时候,大家也会互相鼓励。“杨老师”“杨妈妈”“杨姐姐”,这些都是她们对杨晓蕾的称呼,而杨晓蕾最欣慰的时刻,就是看到群里源源不断传来的喜讯。

爱有很多种,专管大队民警对HIV戒毒人员的“爱”践行在每一日的陪伴中,在每一次苦口婆心的教导中。

相关报道
分享到:

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主办

Copyright 2015 www.chinapeace.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 14028866 号-1 中国长安网 © 2017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