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客户端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

|
“末代皇帝”溥仪的“身份证”长啥样?带你走进北京市公安局档案裱糊修复室一探究竟
时间:2021-06-16 16:42来源:平安北京 微信公众号责任编辑:尹广乐

来源标题:我为沧海一粟,有幸逢君半途

珍藏历史记忆见证时代变迁

传承文明薪火共建美好家园

小安带您走进

北京市公安局档案馆——档案裱糊修复室

岁月鎏金卷留沉香

档案,今世可知古,后世可知今

档案,是对历史的承载和诉说

也是人类社会活动的重要载体

……

北京警察博物馆里珍藏着这样一张卡片—前末代皇帝溥仪的“身份证”。1959年,溥仪被特赦后回到北京,由于在1956年,公安部决定在全国各大、中等城市建立人口卡片制度,北京市公安局户籍处建立了口卡科,年满18周岁的常住人口需建立口卡,溥仪也不例外,当时在亲人的陪同下,到公安局厂桥派出所申报户口,便有了这张户籍登记卡。

如果说溥仪是一个时代变迁的见证者,那么这张珍贵的卡片背后留存的,是一个封建时代的皇帝,成为新中国的一名普通公民的划时代印记。

档案烙印了时代变迁,也见证了百年来党建事业的发展,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记录历史的纸张会逐渐残损,人们无法阻止前者的发生,只能在时间“手”中唤醒沉睡的历史。

匠心比心唤醒历史

一间不足60平方米的修复室

一件朱红色的裱糊大案

一面承载希望的“纸墙”

一群兢兢业业的修复师

一卷卷残破的案宗,将在这里重获“新生”

首都公安工作的珍贵原始记录也都在这里存放和利用。但由于年代久远,保护措施不完善等原因,档案的状况非常糟糕。大部分档案的纸张纤维已经断裂,并且出现档案板结的情况,这些都需要修复师手工剥离。

每一片纸张的修复都需要喷水、砂浆、拼接、托裱、上墙等十余道纯手工程序,过程繁复且枯燥。凭着一股强烈的使命感,修复师们丝毫不敢马虎,他们深知,手上的每一页纸张,哪怕是残损的只字片纸,都凝聚了先人的心血,印刻了历史的足迹。

任何一门技术都需要传承和发展,档案修复是一项持久的工作,他们正用自己的恒心和耐心坚守着。

因为热爱,他们甘于寂寞

因为情怀,他们用时间来打磨心性

因为责任,他们用双手“复活”档案

用匠心“唤醒”历史……

坚守初衷惠泽民生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档案事业是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档案人坚定理想信念,把牢政治方向,始终做到身处“故纸堆”,心中有宗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以对档案事业的恪尽职守彰显忠诚于党的政治品质和政治要求。

档案修复中心当前的修复工作以1949年之前北平市警察局各个城区分局派出所,保存的共10976卷册户籍底薄档案进项抢救性修复为主。这部分档案在群众查证亲属关系、查找亲人、办理落户等方面发挥着作用。

从2001年成立至今,修复中心共完成修复档案4867卷,修复的户籍底部档案已在逐步进行数字化处理,目前西城分局已率先实现了户籍档案的全数字化。档案电子信息化为百姓户籍的查询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和有效的利用。

馆内待修复档案共计6100卷,按照每年可修复720卷计算,预计8年左右完成全部户籍底薄档案抢救性修复工作。

一份档案就是一份记忆

每份档案都是历史的传承

相关报道
分享到:

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主办

Copyright 2015 www.chinapeace.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 14028866 号-1 中国长安网 © 2017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