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妃甸港区矿石三期码头全景 裴江涛摄
3月16日9时许,渤海湾畔海风凛冽,装载着24.3万吨铁矿石的“卓奥友峰”轮缓缓停靠唐山港曹妃甸港区矿石三期码头5号泊位。
作为北方“钻石级”大港,曹妃甸港2024年货物吞吐量达55730万吨,同比增长4.15%。在这片繁忙的水域,曹妃甸边检站凭借制度创新、科技赋能、服务升级等一系列有力举措,打造高效、安全、便捷的通关环境,实现出入境船舶通关效率与口岸安全的“双提升”。
精准施策践行主动警务理念
3月15日21时许,距离“卓奥友峰”轮靠泊还有12小时,曹妃甸边检站执勤一队勤务值班室里,民警李杰紧盯屏幕,仔细核验“卓奥友峰”轮的信息。“船舶有了靠泊计划后,船舶代理会提前进行预检申报。我们收到信息后,会第一时间核对,再通过系统评估船舶风险,确认无误后予以通过,这是船舶入境检查的重要关卡。”李杰介绍。
曹妃甸站执勤民警在矿石二期码头在港船舶上巡查 武岳摄
完成入境预检后,“卓奥友峰”轮一靠泊便迅速开启装卸作业。这离不开该站大力推进船舶手续办理模式革新,实现网上办、掌上办、全天办,做到船舶到港即可作业,为船企双方节省大量时间、人力和成本。2024年,该站累计为出入境船舶节约通关时长8400余小时。
曹妃甸站执勤民警查验登轮人员证件 武岳摄
“卓奥友峰”轮体型庞大,民警孙亚雄和同事们迎着海风,沿着舷梯登上巨轮,开始日常巡查。“船越大,检查难度也就越大,所以每次巡查都必须格外细致。”孙亚雄一边认真检查,一边说。
为确保船舶在港安全,该站最大限度将警力前置到一线,并综合运用人工巡查、视频巡查、无人机巡查等方式,常态化排查化解风险隐患,在口岸区域构建起立体化、智能化巡护网络。
科技赋能打造智慧通关场景
走进曹妃甸边检站指挥中心,巨大的电子屏幕上清晰显示港区各码头泊位和卡口的实时画面。值班民警袁嵚介绍:“我们通过三级勤务指挥机制,搭建起一个能直插一线、直连勤务点位、直达上级决策的高效体系。我站积极投身‘智慧口岸、数字国门’建设,不断强化指挥中心的扁平化、智能化、实战化水平,全力提升新质战斗力。”
曹妃甸站为受伤船员开通“绿色通道” 崔展毓摄
在码头前沿的第一警务区执勤点,民警崔展毓接到指挥中心指令后,迅速赶往码头一线,为一名受伤船员开通“绿色通道”,利用“曹省事”小程序,快速完成受伤船员的人证对照等工作,以最快速度妥善处置,为救治争取了宝贵时间。
曹妃甸站巡查民警向码头工人介绍“曹省事”小程序 李毅瞳摄
“曹省事”小程序是该站自主研发的、主要面向企业员工和船舶代理等群体的便民平台,除具备线上人证比对功能外,还支持紧急就医、船舶搭靠、船员换班等多项业务的线上申请。值班民警会根据用户的预约情况,提前准备好相关材料,压缩办理时间,实现通关效率再提升。截至目前,“曹省事”小程序已受理业务申请3000余项。该站还根据服务对象的反馈意见,持续优化升级小程序的各项功能模块,提供更加优质、快捷的边检服务。
警企联动构建协同发展格局
2月18日,一艘40万吨级的“海上巨无霸”驶向曹妃甸港区矿石三期码头,曹妃甸边检站民警李毅瞳和同事早已在码头前沿做好人工接船准备。“从曹妃甸港迎来第一艘40万吨级船舶靠泊,到现在已经过去10年了。这10年间,港口的吞吐能级不断提升,如今40万吨级巨轮靠泊作业已经十分常见。”李毅瞳介绍,作为首批具备40万吨级船舶靠泊资格的沿海港口之一,曹妃甸港在船舶接卸作业效率上表现出色,这样的巨轮最快仅需30个小时就能完成接卸作业,标志着曹妃甸港迈入“大船时代”。
曹妃甸站民警在报检大厅收获船舶代理赠送的锦旗 武岳摄
为了在“大港大轮”的新形势下实现船舶“快进快出”,进一步释放港口经济增长潜力,该站始终秉持“最好的产品是国门安全、最实的担当是服务发展”的理念,与驻地多家企业达成深度协作共识,明确警企双方责任,充分挖掘合作潜力,精准把握口岸企业发展需求,制定并推出“我为企业办实事”八项措施,为企业提供高效的助力式服务。
曹妃甸站保障LNG船舶快速通关作业 裴江涛摄
位于曹妃甸港区的京唐LNG接收站,是中国石油自主建设运营的首批LNG接收站,也是保障京津冀地区用气的重要气源之一。为保障LNG船舶快速通关,该站依托与海关、海事等单位共同签订的“曹妃甸港冬季保供十二方合作机制”,与各方携手发挥保供合力,确保船舶、船员出入境手续随到随办,实现“快进快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