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同事早上好!这里是‘海检之声’广播站,我是本期主播、刑事检察干警俞佳悦……”每周一8时,伴随着悠扬的开场音乐,清亮的广播声准时在河北省秦皇岛市海港区人民检察院办公楼内响起。这熟悉的声音,已成为全院干警开启新一周工作的“精神闹钟”。
2024年2月起,海港区检察院立足新时代检察队伍建设新要求,创新打造“海检之声”广播站,以“小喇叭”唱响“大合唱”,用“好声音”传递正能量。这一特色平台不仅成为深化检察文化建设的重要窗口,更是锻造过硬检察队伍的有效载体,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凝聚起新时代基层检察队伍建设的强大合力。
传递法治声音
浸润文化底色
“海检之声”广播站立足检察职能定位,设置“检察官举案说法”“三为三优大家谈”“法治文化长廊”三大固定栏目。
在“检察官举案说法”板块,检察官与大家分享自己办理的典型案例,用以案释法说理的形式讲述办案过程、取得的成效,将“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的价值追求融入日常。
在“法治文化长廊”板块,《从“獬豸”图腾看检察文化传承》《我在办案中理解的“枫桥经验”》等干警原创文章,让传统法治文化与现代司法理念交相辉映。开播以来,“法治文化长廊”栏目已制作“正当防卫制度变迁”“新时代‘枫桥经验’检察实践”等专题播报6期,在院公众号、官方网站同步设置专栏,形成“可听可看可互动”的文化传播矩阵。
讲述身边故事
激发内生动力
“上周未检团队在校园模拟法庭中的情景演绎,让我想起自己办理的第一起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案件……”未成年人检察业务负责人李帅在主播岗位上,将法治宣讲与个人成长故事有机融合,用质朴的语言讲述办案中的点滴感悟,引发了全院干警的共鸣。
该院创新建立“全员主播”机制,107名干警轮流担任主播,通过“我的办案手记”“青年干警成长日记”等特色环节,让普通干警从“幕后”走到“台前”,用声音传递检察温度。
新入职公务员张萌在播报中分享《从检第一课》感悟时,特别提到老检察官传授的“案卷装订三查法”。这种代际传承的生动呈现,不仅展现了检察精神的薪火相传,更让职业荣誉感在娓娓道来中悄然生长,成为激励干警担当作为的精神力量。
创新培育模式
搭建成长平台
该院将广播站建设作为青年干警素能提升工程的重要抓手,创新构建“选题策划——素材收集——播音实训”全链条培育机制,着力打造专业化青年干警培养平台。
自广播站成立以来,已累计开展专题培训12场,覆盖青年干警60余人次,培养播音骨干15名,制作播出节目40余期。院党组高度重视,精心选派3名资深员额检察官组建“海检之声”导师团,通过“理论讲授+实战演练”相结合的方式,定期开展新闻采写技巧、语言表达艺术等专项培训,全面提升青年干警的综合素能。同时,该院建立“传帮带”工作机制,由导师团成员对青年干警进行一对一指导,确保广播站各项工作高质量推进,切实发挥检察文化阵地作用。
据统计,参与广播站工作的青年干警5人荣获市级以上业务标兵,1人获省级业务能手,广播站已成为全院青年干警成长成才的重要平台。
凝聚团队力量
共绘发展蓝图
“本周我院海检新媒迎桢工作室围绕‘燕赵山海·公益检察’专项监督两周年制作的原创微视频在河北检察新媒体平台发布;公益诉讼办案团队在履职中发现并立案的古树保护线索,为守护城市文脉贡献了检察力量……”自2025年1月起,“海检之声”广播站创新开设“亮点工作周盘点”专栏,有效打破部门信息壁垒,实现全院工作动态实时共享。
在“我为海检献一策”专栏中,“建立类案办理标准化流程图”“完善公益诉讼线索发现机制”等6条具有建设性的建议已被院党组采纳,列入年度重点工作任务清单。
如今,“海检之声”广播站已从最初的内部信息传播平台,发展成为集思想引领、文化培育、业务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检察文化阵地。通过创新推出“微型党课”“主播进部门”“检察官说法”等特色栏目,以声传情、以文化人,有效激发了检察队伍的内生动力。这支扎根基层的检察队伍,正以声波为媒,在思想共鸣与业务共进中,谱写着新时代法律监督工作的动人乐章,为推进检察工作现代化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