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30日,山西省永济市城西街道离退休干部党支部书记、城西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专职人民调解员陈潼兰怀着激动的心情,来到北京参加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大会,和其他受表彰代表一起受到了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并合影留念。
“这是一种无上的光荣,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作为山西省代表出席这次表彰大会并获得“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称号,陈潼兰感到无比荣幸与自豪,在她看来,这不仅是对她个人的肯定,更是对广大基层人民调解员的认可。
2014年,陈潼兰自城西街道办事处退休后,便来到城西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担任专职人民调解员,这一干就是11年。十余年来,她深入街头巷尾、田间地头,倾情调处各类矛盾纠纷,用一言一行守护了万家灯火祥和。
发挥余热,用忠诚为民解忧
“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是陈潼兰在为基层调解员培训时经常引用的一句话。正是怀揣着这样的一份追求,陈潼兰在退休后没有选择享受舒适的养老生活,而是再次投入新的事业中,选择在调解领域中发光发热。
刚做调解工作时,陈潼兰觉得调解就是说和一下,凭着自己多年的基层工作经验,一定能够轻松胜任。但渐渐地,她发现每一起纠纷背后都藏着复杂的情感纠葛,牵扯着不同的利益纷争,有着不为人知的背后故事。
“要调好纠纷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虽是位退休老人,但陈潼兰对调解工作没有丝毫懈怠,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努力。不懂法律,她就学;当事人不理解,她就劝。为了让调解工作更加精进,她不断在调解过程中揣摩研习,从总结中汲取经验,并总结出了做好人民调解的“七字诀”和“五心”工作法,即牢记一个“勤”,克服一个“畏”,不忘一个“访”,紧扣一个“法”,讲清一个“理”,突出一个“情”,围绕一个“和”;对待调解工作有“信心”,对当事人有“耐心”,调解案情要“细心”,对待弱者要“热心”,解决矛盾有“爱心”。这些都是她做调解工作的法宝。
作为一名有着4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陈潼兰始终坚守着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十多年来她为群众解决各类矛盾纠纷980多起,调解成功率达98%,先后让100多个濒临破碎的家庭重归于好,为128名孩子争取到抚养费,为130多名无人赡养的老人找到了归宿,为260余名农民工讨回了工钱。
2021年,陈潼兰所在的城西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被司法部授予“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委员会”,陈潼兰个人也先后被授予“山西省一级人民调解员”“山西省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最美运城人(闲事大妈)”等荣誉称号。2022年7月,陈潼兰当选为永济市人民调解协会副会长。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如今,只要一提起陈潼兰,熟悉的人都会伸出大拇指说:“那是一个热心为民、主持公道的好党员、好干部”。
百折不挠,用汗水浇灌收获
纠纷调解中,陈潼兰既有调解成功的喜悦和自豪,也有遇到困难时的无奈与烦恼。每一场纠纷调解的背后都渗透着她辛勤的汗水,不管遇到多大阻力,她都咬牙坚持。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60多岁的陈潼兰依然奔跑在最基层社区,出现在一个又一个调解现场。为了平息纠纷,她经常骑着“小电驴”,一出门就是一整天,回来时已是深夜;为了促成调解协议的签订履行,她不惜跑断腿、磨破嘴,不分白天黑夜奔走在当事人中间。
一起涉及780户业主的物业纠纷至今让陈潼兰印象深刻。
永济市某物业公司2018年起入驻某厂4个家属院生活区,负责其物业管理工作。起初,这780户业主的物业费用全都由厂部承担,后来因政策原因开始由住户个人承担。这种转变让很多业主不适应,也引发了不满。在物业公司的催促下,仅有400户业主交纳了物业费用,还有380户拒绝交纳。几年过后,物业公司因经营困难只好退出该小区。可还有380户业主欠交物业费的问题怎么解决?无奈之下,物业公司将380户业主诉至法院。由于涉及业主人数众多,法院将纠纷分流到3个调委会进行调解。
陈潼兰因此分到了100多户业主的调解任务。接到任务后,她先是打电话联系业主,了解大致的拒交原因。一连4个电话就得到了4个不同的理由,例如车碰坏了没人管,下水道堵了没人修,地下室进水没人排,电动车丢了没人找等,都不肯交物业费。
面对这起棘手的纠纷,陈潼兰下定决心啃下这块硬骨头,她决定采用分批分期的办法,将这100个业主分成10组,逐个击破。
在与第一组业主沟通时,陈潼兰提前做了很多功课。如何将其中的道理诠释清楚?如何用恰当的语言让业主容易接受?这些都是陈潼兰考虑的问题。
得知王某在小区威望高、群众基础好,陈潼兰首先联系了他。王某听后很是抗拒,声称没交费的业主多的是,自己凭何要交?
陈潼兰苦口婆心地讲起了道理:“没交物业费的业主是有,可也有一半多的业主交了。交不交费是由法律规定的,不是由大家的意见决定的。如果为了这一两千块钱对簿公堂,既浪费时间,还花费精力,不值当!您是老前辈了,在这儿生活了这么多年,您也不想看到因为物业费搅乱了大家的生活吧!”
同时,陈潼兰和其他调解员一起向物业公司争取了优惠政策,如果能一次交清,可以免除两个月的物业费。陈潼兰帮王某算了一笔账,如果现在交费,两套房子可以少交700多元。王某听后,终于答应了。在王某的宣传和带动下,陈潼兰仅用了20多天,就顺利解决了80多户未交物业费的问题,收回拖欠金额20多万元。
倾心调解,用爱心换取真心
多年与老百姓打交道的工作经历,让陈潼兰深懂老百姓的想法,了解老百姓的冷暖。她把对群众的关心与热爱,倾注在每一起纠纷调解中。在群众最无助的时候,她就像一束暖阳,照亮群众的心田。
2023年8月的一天,辖区介峪口村刘某向陈潼兰哭诉,她丈夫在展某工程队打工的2万元工钱,不知要了多少回,至今没有收回。前一段时间她丈夫查出肝癌晚期,想住院治疗却苦于没钱。
了解情况后,陈潼兰深知这2万块钱对于这个家庭意味着什么。她立即拨通了展某的电话,非常严肃地告诉他,再多的理由都没有治病救人的理由大,劝其下午5点前先送5000元让病人住院解决燃眉之急。展某立即筹借1万元,于当天下午送到患者家中。
当天下午,陈潼兰早早在当事人家中等候。当展某亲眼见到刘某家中的困境后内心深受触动,陈潼兰见势一番讲情说理,展某最终承诺剩余的1万元月底前全部付清。拿到钱后,刘某感动地拉着陈潼兰的手说:“姐,你真是我的救命恩人,我们全家谢谢你!”
“调解应该是柔软、有温度的,要真正做到有温度的调解,就必须设身处地地考虑当事人的所需所求,掌握当事人的心理特点,对症下药,才能以诚心换取当事人的真心。”陈潼兰说。
2020年12月,李某找到陈潼兰,称其女儿十年前遭遇车祸死亡,当时法院判决肇事司机吴某赔偿28万元。如今十年过去了,却一共拿回不到5万元的赔偿款,于是,李某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找到陈潼兰调解。听完李某诉说女儿死亡的经过,陈潼兰非常同情李某的遭遇,决定帮助李某。
陈潼兰联系到了吴某,经询问,吴某因此事坐了两年牢,出狱后媳妇和他离了婚,父母年龄都大了,家庭经济比较困难,确实没有能力支付赔偿款。
面对两家的不容易,如何既做到不偏不倚,又能不失人情。一方面陈潼兰劝解吴某:“你们两家都不容易,但也请你将心比心,对方失去了至亲,二老如今生活举步维艰。这个钱,于法于理,是你该给的;于情,你若不给,真的能心安吗?你还年轻,一切都可从头再来。”另一方面,考虑到两家家庭的实际情况,陈潼兰也劝李某适当作出让步。
在陈潼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劝解下,最终打动了吴某,表示愿意将自家的车卖掉,再向亲戚朋友凑凑钱,尽最大力量赔偿。同时,李某也愿意作出让步,减少赔偿数额。一桩长达十年的“恩怨”就此了结。
“人生如书,重要的不是长度,而是内容的丰富度。作为一名老党员,退休后能够为社会和群众做些有用的事情,我感到十分自豪。”收获了至高荣誉的陈潼兰,对未来更加充满信心和希望。
来源:山西司法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