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客户端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

|
他捧着手榴弹转移了一公里,“想想真有点后怕!”
时间:2020-09-27 22:02来源:人民公安报责任编辑:王晓蕾

“越是在安逸的生活里,越是不能失去斗志。”9月7日,中国第七支赴南苏丹任务区维和警队警察、安徽省合肥市公安局庐阳分局刑警三队四级警长张凯结束879天的维和任务期,顺利回国。

879天,面对了怎样的挑战?是如何“熬”过来的?最难忘的故事是什么?近日,本报记者视频连线张凯,听他讲述真实的维和故事。

张凯(右二)

“在任务区,我和队友当起了农民”

2011年7月9日,南苏丹正式从苏丹共和国独立。但是,一些重大问题依然十分严峻,大部分人口生活在贫困中,基础设施严重缺失,经济环境恶劣。

所有的维和警察每时每刻都在与天斗、与己斗。

“机舱门开启的瞬间,一股热浪就把人‘怼’回去了。”张凯告诉记者,这里地处热带,每年一半时间是旱季,气温高达四五十摄氏度,在室外,鞋底能化、鸡蛋能熟。

“我们的营房是集装箱,一到雨季,就是外面下大雨室内下小雨。”张凯笑着说。

因当地生态环境十分恶劣,几乎没有水果、蔬菜供应,市场上的商品价格也是国内的两三倍,吃什么?这是必须解决的难题。

“出发前,我们备足了调料、挂面、泡菜、咸菜。”张凯回忆,“前3个月,顿顿都是榨菜、“老干妈”拌挂面。但是,身体不能缺乏基本的营养,否则会影响工作。我和队友当起了农民,想办法在营房外开荒,种上了辣椒、茄子等蔬菜,自给自足的日子更加充实。”

平民保护营里污水横流,蚊虫肆虐。2019年9月,张凯不幸染上了疟疾,“发高烧、打寒战、全身冒汗,我一直给自己打气,告诉自己一定要挺过去,在队友的帮助下,熬过了最难捱的日子。”

“只想着守护平民保护营人员安全”

尽管出发前做足了思想准备,但是第一次走进战火纷飞的南苏丹,张凯和战友不得不承认现实永远比想像残酷。

他们所在的朱巴平民保护营,是2016年7月南苏丹政府军与反政府武装发生激烈交火的地方,也是中国第二批赴南苏丹维和步兵营战士李磊、杨树朋不幸牺牲的地方。

2018年12月13日晚,一名可疑人员携手雷进入平民保护营区,附近有许多人正在看电影,大多是妇女和儿童。

“这是一颗俄式反步兵手雷,内装60克高爆炸药,有效杀伤范围为30米,威力很大。”张凯回忆,危险分子已经拉开了手雷保险栓,但是因为该手雷需要受到撞击才会引爆,当时手雷没有被扔出去,而是被联防队员抢了下来,可算是万幸!

联合国的排雷部门被困在汤平营区,而最近的军方排爆小组在500公里外的西战区,张凯作为现场指挥官必须快速做出选择,是把手雷留在原地还是转移?

“我决定转移!”没有任何防护装置的张凯果断行动,“因为有处置爆炸品的经验,我慢慢将保险栓插了回去,将弹体和引信慢慢分离。战友发动汽车,我捧着手榴弹,从平民保护营转移到了安全区域。短短1公里,由于道路泥泞不堪,我们走了25分钟。”

“当时并不害怕!脑子里只想着守护平民保护营人员安全。”张凯说,但是回到宿舍坐定之后,内心一阵后怕。冷静下来之后,我庆幸决策正确、处置得当,如果退缩,那么后果不堪设想。

2018年8月13日,一平民保护营发生一起盗窃案件,最终升级成大规模暴乱。两三千人参与械斗,有人开枪射击,当场就有人员伤亡。

“每天听枪声入眠,都已成为习惯。”张凯说。

张凯(左三)

在枪林弹雨中,协调各方关系,坚持在平民保护营内斡旋,配合进行人群控制,保护平民,是张凯和队友日常的工作。

“平民保护营主席授予我名誉酋长称号”

每每到达任务区时,中国维和警察总会受到当地民众的欢迎。

“维和,不仅要展现硬素质,也要彰显软实力;不仅要做防火墙,也要建起彩虹桥。”张凯说。中国维和警察长期向平民保护营孤儿院送粮食、文具,给平民保护营里的希望中学送足球、衣服,在一点一滴中逐渐与当地民众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

“离任时,平民保护营主席授予我名誉酋长荣誉称号,他希望我可以继续留在南苏丹支持平民保护营工作。同时,任务区总警监向我颁发了维和警察嘉奖,并提名任务区最高奖项——最佳勇气奖。”张凯开心地说。

张凯(左二)

879天,离家一万公里,张凯害怕过、紧张过、担心过,“更多的是收获,因为经历过,才会明白战争的残酷,才会懂得和平的珍贵。”张凯作为第七支赴南苏丹维和警队唯一一名延期民警,历经重重考验,与战友一起守护和平,时时处处展现着忠诚、拼搏、团结、奉献的中国维和警察精神。

“维和,是我一生的梦想。等我年老的时候,回忆这段人生经历,我是无悔的,也是自豪的!”张凯说。

作者:石杨

相关报道
分享到:

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主办

Copyright 2015 www.chinapeace.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 14028866 号-1 中国长安网 © 2017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