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呈坎村,村民在晒场上晾晒农作物。新华社发樊成柱/摄
2014年,安徽启动综治中心建设,推动全省乡镇(街道)综治维稳信访工作中心和村(社区)综治维稳信访工作站全部建立。
十年磨一剑,安徽始终坚定不移地沿着党中央指引的方向纵深推进各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省委政法委统筹协调,省直有关部门高效协同,实现了矛盾纠纷联调、社会治安联防、突出问题联治、平安建设联创,安徽经验做法多次在全国推介。2018年,在纪念毛泽东同志批示学习推广“枫桥经验”55周年暨习近平总书记指示坚持发展“枫桥经验”15周年大会上,安徽作了题为《加强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夯实基层社会治理实战化平台》的经验介绍;2024年4月,固镇县综治中心建设经验做法入选全国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培训班典型案例,综治中心已成为平安安徽建设的一块金字招牌。
截至目前,全省五级综治中心2.3万余个,实现了全域无缝覆盖,县级以上综治中心全部实现实体化高效运转,乡镇(街道)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达标率超过95%,村(社区)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达标率突破90%,为基层治理筑牢了坚不可摧的堡垒。
从聚焦细微矛盾调处的“小窗口”,拓展为统揽全局的社会治理“大平台”,安徽省着力打造标准化、规范化、实战化的综治中心体系,编织起了一张纵横交织、高效联动的基层治理网络,持续为百姓的美好生活保驾护航,切实提升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2024年5月31日,安徽省六安市民警主动靠前排查矛盾纠纷隐患。视觉中国提供
破难解纷:多元联动提升调处质效
合肥庐阳区曾上演过一场邻里纠纷的“持久战”。吴某钊与徐某年因房屋采光通风问题僵持多年,矛盾持续升级,从最初的口角演变为频繁报警、信访投诉,甚至在一次激烈冲突中,84岁的吴某钊持拐棍将66岁的徐某年打伤,造成徐某年多根肋骨骨折,经合肥市公安局刑事鉴定,徐某年的损伤程度为轻伤二级。
案件移送至庐阳区检察院后,办案人员凭借敏锐的洞察力,察觉到这绝非简单的刑事案件,其背后是邻里间多年积怨的集中爆发。
庐阳区检察院果断出击,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创新性地开启刑检与控申部门联动协作模式。一方面,严谨细致地审查案件,发现徐某年符合司法救助条件,当即启动司法救助程序,为困境中的当事人送去“及时雨”;另一方面,主动作为,分管检察长接访当事人,刑检和控申部门联合走访双方家庭、社区、派出所,深挖矛盾根源,开展有针对性的法治教育和心理疏导。面对棘手的赔偿难题,检察官们秉持耐心与专业,反复劝解,最终促使吴某钊之子代为赔偿,徐某年出具谅解书。
检察机关综合考量吴某钊的高龄状况、家属的积极表现以及被害人的谅解态度,经公开听证,检察院依法作出相对不起诉决定,成功化解了这场多年的恩怨纠葛。
在办案过程中,庐阳区检察院敏锐捕捉到老旧小区环境这一“隐藏”的矛盾滋生源,及时向住建局发出检察建议,有力推动老旧小区改造工程提速增效,从源头上预防类似纠纷再度发生。
这一典型案例的背后,是合肥市“六情”办创新实践的强大支撑。
记者了解到,自2023年起,合肥以党建为引领,大刀阔斧地开展知民情、降警情、防危情、减访情、控舆情、增感情“六情”活动,成立“六情”办。全面整合39个党政部门和18个工作专班,依托综治中心和信息化平台,精心打造矛盾化解“一线指挥所”。通过智能模块对警情进行精准分类,实现矛盾纠纷的“精准施策”,为群众提供高效便捷的调解服务。
合肥市创新开展的“六情”活动只是安徽省探索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的一个缩影。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近年来,安徽省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将综治中心打造成为矛盾纠纷化解的前沿阵地。各地严格依循网格化管理模式,网格员们如同敏锐的“侦察兵”,定期开展“地毯式”排查,精准捕捉矛盾纠纷线索,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进行分流处置,确保每一个矛盾纠纷都有专人负责、妥善解决。
在调处环节,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紧密携手、协同发力,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等多元手段,配合教育、协商、疏导等柔性方法,多管齐下化解矛盾。心理咨询、法律援助、行业调解等专业力量的加入,更为难题破解注入了“强心剂”。
2024年以来,全省各级综治中心工作成绩卓著,共排查化解矛盾纠纷50.6万余件,化解成功率高达98%以上,有力促进了社会大局的和谐稳定。
2024年11月22日,在安徽省合肥市庐阳区双岗街道小桥湾社区绿都花园志愿服务广场,社区工作人员和派出所民警正在为居民解决邻里矛盾纠纷。视觉中国提供
智领新潮:信息化驱动创新治理模式
在蚌埠市固镇县综治中心,工作人员小张熟练地操作着智慧综治平台,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有了这个‘智慧大脑’,辖区的治安状况尽在掌握,一旦出现问题,处置起来又快又准!”
固镇县紧紧依托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打造智慧综治平台,实现了对辖区内人、地、物、事、组织等各类信息的实时采集、智能分析和精准研判。借助这一强大平台,风险隐患无处遁形,预警信息能够第一时间精准推送,工作人员得以迅速响应、及时处置,基层治理的智能化水平实现了跨越式提升。
安徽省推动综治中心与信息化建设深度融合,以信息化为支撑,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各地依托综治中心,建设了一批智能化应用平台,如智慧安防小区系统、网格化服务管理系统、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信息系统等,实现了对基层社会治理的全方位、全时段、全过程监控和管理。
安徽省还积极推进公安、城管、交通等部门的视频资源整合,实现了互联互通、共享共用,可以实时掌握社会治安动态,及时发现和处置各类违法犯罪行为,有效提升了社会治安防控能力。
此外,安徽省还充分发挥综治中心的统筹协调作用,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力量下沉,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各地积极组织发动党员干部、志愿者、社会组织等力量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形成了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协同治理的良好局面。
特色添彩:品牌创建丰富治理内涵
“村里的事儿大家一起商量着办,有了青蓝帮带小组,咱们的诉求能及时得到回应,心里可踏实多了。”在宣城市泾县蔡村镇蔡村,村民们对村里的青蓝帮带小组赞不绝口。
蔡村创新建立的青蓝帮带小组,定期深入村组召开党小组(扩大)会议,精心搭建村民议事平台,认真记录群众的意见建议,翔实建立诉求台账,为解决群众突出矛盾收集“第一手”鲜活资料,让村民们能够畅所欲言,将心中的想法和诉求毫无保留地说出来,大家共同商量解决办法,真正将矛盾化解在“家门口”。与此同时,该村还依托青蓝帮带小组,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开展政策解读、普法宣传教育,这一举措不仅卓有成效地化解了各类矛盾纠纷,还极大地激发了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记者了解到,安徽省各地在推进综治中心建设的进程中,注重因地制宜,紧密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创新,打造了一批独具地方特色的综治工作品牌。
安庆市桐城市西苑社区打造了“皖美红色物业”治理品牌,通过党建引领,整合社区、物业、业委会等力量,共同参与小区治理,有效提升了小区的治理水平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铜陵市推出的“法治超市”定制化服务,采取“一站式服务、二级管理、三支队伍、五项内容、六种形式”的运行模式。社区“法治超市”的“营业员”阵容强大,既有法官、检察官、律师等专业法律人士,又有社区工作者和“宁大姐帮帮团”的倾情加盟,为居民提供依法表达诉求、法律援助、法律宣传等5项优质法律服务,这些服务如同琳琅满目的“商品”,满足了居民的多元需求。
在“超市”里,醒目地公开法官、检察官、律师的姓名、联系电话和工作内容,邀请他们每周到这里工作半天。
蚌埠市蚌山区建立的“警民联调”工作机制也颇具特色。当地在派出所设立警民联调室,由公安民警和人民调解员并肩作战,共同参与矛盾纠纷调解,实现了警务工作与人民调解工作的有机融合,有效提升了矛盾纠纷化解的效率与质量。
这些特色品牌的创建,不仅极大地丰富了综治中心的工作内涵,也为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成为江淮大地基层治理的一道道亮丽风景线。
长效护航:健全机制保障持续发展
为确保综治中心建设持续提质增效,安徽省持之以恒地健全完善长效机制,为综治中心建设与运行提供坚实有力的保障。
在组织领导方面,安徽省各级党委、政府对综治中心建设给予了高度重视,将其纳入平安建设总体规划,作为“一把手”工程全力以赴推进。各级综治委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切实加强对综治中心建设的指导和督促检查,确保各项工作任务不折不扣落实。
在制度建设方面,安徽省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关于综治中心建设和运行的制度规范,如《安徽省综治中心工作规范》《安徽省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条例》等,明确了综治中心的工作职责,细化工作流程,严格工作标准,为综治中心的规范化建设与顺畅运行提供了制度基石。
在经费保障方面,安徽省各级政府将综治中心建设和运行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持续加大投入力度,确保综治中心建设与运行所需经费充足无忧。同时,积极探索多元化的经费保障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综治中心建设与运行。
在队伍建设方面,安徽省注重加强综治中心工作人员的培训与管理,通过举办精彩纷呈的培训班、开展业务竞赛,不断提升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同时,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对表现突出的工作人员给予表彰奖励,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着力打造一支朝气蓬勃、能征善战的综治铁军。
如今,安徽省的综治中心已然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核心平台,在维护社会稳定、化解矛盾纠纷、服务人民群众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相关负责人表示,安徽将持之以恒地深入推进综治中心建设提质增效,不断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努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安徽、法治安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向着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