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揽合力“治”久利远
——河南省鹤壁市淇县加快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综述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
近年来,河南省鹤壁市淇县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聚力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以下简称“综治中心”)实体化建设、实战化运行、实效化提质、数智化赋能,统筹推动各部门依法履职、形成合力,矛盾风险化解能力和社会治安防控水平大幅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淇县获评“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县”,连续11年获评“全省平安建设工作优秀县”。
夯实社会治理前沿阵地
随着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住宅小区不断新建,小区物业矛盾纠纷日益凸显。
淇县某小区四期部分业主入住后,在与小区前三期业主交流、实地对比中发现,小区前三期的燃气管道主要铺设在房屋的外部,而四期的管道主要铺设在房屋内部,存在安全隐患;小区的绿化不如前三期做得好;小区充电桩太少,满足不了业主的充电需求……于是,业主代表来到淇县综治中心寻求解决。综治中心立即组织相关部门进行会商。
“四期燃气管道走房屋内部,既可以保护管道,又便于及时发现漏气隐患,同时安装有自动防护系统,如果出现漏气就会自动关闭阀门,及时消除安全隐患。”针对燃气管道铺设问题,燃气公司技术人员进行了解答。
经过进一步会商,研判组决定:小区的绿化由住建局负责督查直至达标;住建局督促小区物业在小区适当位置再增设适量充电桩用以满足业主需求。从问题发现到解决方案的制定和执行,整个过程体现了综治中心的专业性和高效性。
群众有了纠纷,需要一个“说理的地方”。过去,老百姓常常不知道去哪个部门解决,跑来跑去就跑出了“火气”。如今,走进聚集平安建设、矛盾纠纷化解、公共法律服务、法治宣传、网格化服务于一体的综治中心,实现了“一站式”解决。
“一个中心”如何调动各方资源?实现矛盾纠纷“一站式”调处?
淇县县委、县政府把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实事来抓。县委政法委立足政法职能,聚焦群众满意,以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为契机,强力推进中心实体化、实战化、实效化、数智化“四化”建设,建强矛盾纠纷预防化解和社会治安防控“主阵地”,全力打造基层高效能治理的“桥头堡”。
淇县综治中心采取“20+6+4”入驻模式,整合县信访局、县人民法院、县公安局、县司法局等19家单位力量,采取常驻、轮驻、随叫随到三种方式,设立信访接待、联合调处、法律服务、劳动仲裁、诉讼服务、检察服务、心理疏导、互联网无人律所等功能区,打通调解、仲裁、诉讼之间的内在联系,实现访调、访诉之间的分流和无缝对接,形成了“一站式接待、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工作模式。依托综治中心,统筹整合村(社区)警务室、矛盾纠纷调解中心、信访接待大厅、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基础网格等基层平台力量,充分发挥社会巡防、志愿服务等各类社会组织作用,实现综治中心标准化建设、目标化管理、实体化运作,让群众“走进一扇门、事务一站清”。
注入多元解纷源头活水
“法学会要到一线去,要到服务群众的地方去,要见群众面,不要机关化。”淇县法学会响应淇县县委号召,从县委大院搬到综治中心,建立直接服务群众的综合工作站。
不久,工作站就接到一企业调解请求,称一名员工在上班途中发生交通事故不幸去世,家属要求企业按工伤标准赔偿。企业与逝者家属因赔偿金额产生纠纷,遂请求帮助。
工作站站长带领首席法律咨询专家等深入了解情况,对各方责任进行梳理,组织当事人家属与企业进行调解,提出由实际侵权人及保险公司赔偿、企业可支付一定的家属生活困难补助等解决方案。
最终双方达成一致,确定赔偿金额,当场签订和解协议。
“在化解纠纷过程中,法学会作为群团组织能够充分调动法律人才资源,同时,法学会具备第三方优势,中立性则带来权威性,能够取得更好的化解效果。”淇县综治中心主任李军海说。
预防化解社会矛盾纠纷,不仅需要整合力量,更需要专业力量。
淇县综治中心突出实战导向,设立无人律所、公共法律服务、值班律师、诉前调解服务、检察服务、信访接待及心理服务、矛盾纠纷调解室、群众来访接待室,因地制宜引入和下沉婚姻家庭、道路交通、劳动争议等重点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成立社会心理服务专家工作组、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工作组等,专业力量握指成拳,共同研判矛盾纠纷和信访案件,高效破解基层社会治理难题,有效提升人民群众的法治信仰。同时,从人民调解组织、行业调解组织、行政调解组织及司法队伍中遴选了60多名调解专家库人员,打造“联合调解最强团队”,不断提升化解矛盾纠纷的精准性、有效性。“郭老调”金牌调解室、妇联“向阳花”工作室等特色调解品牌,已成为淇县社会治理的金名片。
在此基础上,综治中心制定出台了11个规范化管理制度,完善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工作运行体系。在严格管理的同时,中心以接待服务、案件质量等为量化考核的依据,定期开展评比表先活动,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积极性、创造性。
激活基层“智理”神经末梢
“辖区动态可实时呈现,我们利用视频通信、数据分析、无人机巡航等,能够及时发现情况,并迅速处置。”在淇县高村镇综治服务中心,一面大屏展现着该镇社会治理各项数据的变化。
大屏背后,是淇县数智化治理中枢平台的超强“大脑”。近年来,淇县以数字化建设为抓手,积极打造智慧管理平台,推进信息一“网”掌握,系统涵盖智能收集、研判、指挥、服务四大功能,探索构建“党建+网格+大数据”基层治理格局,推动更多新兴技术、优势资源向基层流动,激活基层治理新动能。
淇县实战化运作社会治理综合平台,整合智慧城管、应急管理、气象监控预警等数据信息,一网通览、通管、通办。对视频监控扩面加密,升级防控识别圈,县乡村视频图像资源共享共用;每天专职巡防员、县直单位巡逻员、村居“三马甲一袖箍”等力量联防联治,构建了点线面结合的治安防控网络;学校、医院、广场、景区等建立200余最小应急单元点长制,及时应对处置风险隐患,严防小风险变成大危险。
淇县自主研发的“淇县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云平台”,将全县600余名调解员、400余个调解组织布入一张网络,推行线上“淇和码上调”解纷码,开通“淇和”热线电话,受理范围由婚姻家庭、相邻权、民间借贷、劳资纠纷等简单的民商事纠纷,逐步扩展到金融纠纷、110非警务警情、房产物业纠纷、心理服务、社会保险服务等民商事纠纷和服务等26类,实行一小时交办,一天内见面,一周内办结,一月内回访闭环工作机制,群众足不出户,通过手机扫描“一码解纠纷”和一个热线电话“直通车”就能反映诉求,更加方便快捷,简单问题的解决正在实现“一次都不用跑”。
随着数字化支撑将基层“智理”触角不断延伸,淇县建成了上下贯通、左右互通的指挥联动体系,成为消除风险隐患的“指挥部”、汇集情报信息的“参谋部”、解决治理难题的“服务部”,以数治赋能提升基层治理水平,为群众提供从“耳畔”到“指尖”更便捷的全方位服务,实现资源有效整合、队伍统一指挥、工作联动配合、服务群众高效的目标。
擦亮服务群众金字招牌
“小关同志虽不是亲人,但胜似亲人。”近日,淇县淇水社区网格长关军伟前往独居老人刘大爷家开展日常探访,并协助老人做高龄补贴认证,刘大爷满是感激地说。
这温情的一幕,正是淇县网格化治理模式下的生动写照。近年来,淇县大力推行“三长”网格化治理模式,由社区工作人员担任网格长,每栋楼设置一个楼栋长、若干个单元长,目前,淇县有1700余名“三长”活跃在基层一线,用自己的热情与担当为居民编织起一张幸福网。
在生活中,邻里摩擦难免。城东社区“希枝说事”金牌调解室主理人希枝,同时也是沬水河畔小区的楼栋长。去年,小区两户居民因晾晒被子争吵,她耐心调解,讲法律、谈情理,成功化解矛盾。还有居民李某和马某的婚姻纠纷,经希枝劝解,两人最终和好。如今,“有困难找希枝”成为社区居民的口头禅。
群众满意是初衷。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淇县充分发挥网格化管理服务作用,持续优化“综治中心+信息化+网格化+铁脚板”工作模式,充分发挥网格化管理服务作用,实施网格化“四个一”工作机制,明确网格员职责、工作、事项、标准“四张清单”,网格员视频调度实现“一联即通、一呼即应”,“网格+警格”深入融合,平安村(社区)、企事业单位建设扎实开展,社会治安、矛盾纠纷、公共安全等风险隐患在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解决,真正把基础网格打造成为平安建设和社会治理的细胞工程。
“下一步,淇县将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政法工作的重要指示,牢牢锚定‘创县夺杯’奋斗目标,干字当头、挺膺担当、奋勇争先,进一步健全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社会治安联防联控、网格化服务管理、属地部门协调联动、综治队伍能力提升等方面机制,充分发挥综治中心平台作用,推动更高水平的平安淇县让群众更加可见、可触、可感。”淇县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李英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