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客户端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

|
“中国革命第一法庭”诞生地!人民司法从这里走来……
时间:2021-06-15 10:44来源:湖北长安网责任编辑:檀严毅

“每三名红军战士中就有一个是红安人,每4名红军英烈中就有一个是红安籍。”这是流传在湖北省红安县的一句话。

红安县座落于大别山南麓,是一座著名的英雄县。在革命的烽火中,这里飘起了红旗,走出了红军,建立了苏维埃红色政权,也诞生了中国革命第一法庭。

如今,红安不仅是举世闻名的红色革命根据地,也是社会主义中国的法治之源,更是当代司法工作者不离不弃,坚守信仰的筑梦地。

翻开中国革命史就会发现,红安之红,是英雄的红安儿女,用鲜血染红的。大革命时期,红安48万人中,有14万人为革命贡献生命,登记在册的革命烈士有22552人,可以说是家家有红军,村村有烈士,处处有遗迹,山山埋忠骨,岭岭皆丰碑。于是,便有了开头的那句红安人口口相传的话语。

“红安人为此骄傲,‘朴诚勇毅’的红安精神,是红安人代代相传的根,也是我们七里坪法庭不变的初心。”七里坪人民法庭庭长程红斌说。

“朴、诚、勇、毅”,这四个字来自于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主义政治家和法学家董必武的家训。

在董必武位于红安的故居中,正挂着这四个字。“董老一生践行这四个字,也一直教育我们这些后辈儿孙,千万不能忘记。”董必武的侄孙董绍刚感慨地说。

朴,是勤劳俭朴;诚,是忠诚担当;勇,是勇敢作为;毅,是坚毅不阿。

故居内陈放着两套洗得发白的中山装,仔细一瞧,这两套中山装几乎交替出现在每张董老晚年的留影当中。董绍刚指着一张全家福说。“董老晚年就这两套衣服替换着穿,即使是他最后一张全家福上,董老已经几乎无法坐直,身上仍旧穿着其中一件中山装。”

董必武故居旁,一块石碑上刻着“提高警惕肃清一切特务分子,防止偏差不要冤枉一个好人”,这是董必武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时亲笔所写。“60多年前,董必武便倡导和践行了‘依法办事,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这为新中国的法治事业奠定了重要基础。”董绍刚说。

1927年4月,七里坪地区农民协会按照董必武的指示成立七里坪革命法庭。撰写了万字论文《董必武与中国革命第一法庭》的红安县人民法院机关党委副书记秦基楚说:“这一时期的法庭是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法庭的雏形,应用的苏维埃法律法令有200多个,是在我党领导下人民当家作主后,中国历史上真正的人民法庭。”

2004年5月15日,参加中国法学会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会首届年会的80多名专家参观该址后,一致认为七里坪革命法庭是我党历史上建立时间最早、内部机构最健全、审理案件程序最规范、影响范围最大的革命法庭,是“中国革命第一法庭”。

“那次参加研讨的专家们甚至认为,这是一趟‘朝圣’之旅。”秦基楚说,“七里坪革命法庭是中国红色法治的起点,是中国革命第一法庭,是中国共产党法治史上永远的丰碑。”

青砖灰瓦,飞檐翘角,经历过三次修葺,如今的七里坪革命法庭还保持着曾经的风貌。“这个法庭是在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时成立的。”秦基楚说,“早期的革命法庭名义上由国民党党部管理,但实际上法庭的工作人员全部是共产党员。”

七里坪革命法庭经历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运动,见证了早期的共产党用法律手段为贫苦农民伸张正义的勇气和决心,曾在中国革命遭受重创后一蹶不振,也曾在革命形势好转后浴火重生,红色法治下的人民司法事业便是从这里的战火硝烟中一步步成型、壮大。

七里坪革命法庭内设审判厅、合议厅、羁押室。在革命法庭旧址的审判厅内,审判桌后的三把椅子,居中的是审判长的座位,两侧分列两个陪审员席。时间和岁月并不能磨去法庭的庄严和肃穆,审判桌后面的墙上悬挂着的犁头旗格外醒目。

据记载,在七里坪革命法庭存在期间,关押和审讯了土豪劣绅、贪官污吏等43人。其中,首任庭长张南一审理的第一案就是对自己的亲舅舅进行了依法判决。

1928年3月,张南一被通缉,最后为救群众而被捕,他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宁死不屈,壮烈牺牲,七里坪革命法庭也因此停止活动。1930年2月,中共鄂豫边特委和鄂豫边区革命委员会决定将七里坪镇命名为“列宁市”的同时,为了纪念烈士张南一,特将七里坪的小南门命名为“南一门”。

1931年11月,红四方面军取得黄安(即现在的红安)战役胜利后,随着黄安县苏维埃政府的成立,各下辖县均组成了革命法庭。七里坪革命法庭也更名为黄安县苏维埃政府革命法庭,法庭主席由时任黄安中心县苏维埃政府主席闵丹桂兼任,她成为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最早的女庭长。“姑姑性格刚烈,不畏强暴,参加革命后,一直致力于惩办恶霸,保护贫苦人的利益。”闵丹桂的侄子闵学东说。

1932年7月,闵丹桂签发的处决反革命罪犯的“黄安县苏维埃政府革命法庭布告”如今被珍藏在在革命法庭陈列馆中。“这张布告里有罪名,也有处决结果,可以说是今天人民法院判决书的雏形。”湖北省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会副会长戴剑华说。

然而,这个一生致力于保护人民利益的女庭长在“肃反”扩大化斗争中被杀害,时年仅43岁。

七里坪革命法庭使党的司法工作深深地植根于最广大人民群众这片深厚的土壤,不断战胜一切艰难险阻,最终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辉煌胜利。

2018年6月,最高人民法院将七里坪革命法庭旧址命名为“全国法院革命传统教育基地”。2020年12月,全国普法办将七里坪革命法庭旧址命名为“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基地”。

张南一、闵丹桂……一位位法官烈士用忠诚、用英勇、用热血铸造的第一革命法庭红色基因,凝结了司法先驱的理想追求,是人民法院发展史上宝贵的精神财富,具有历久弥新的魅力。

身处红色热土,当地人民法院始终在传承中汲取力量,在系统深入学习党史中领悟红色精髓,在瞻仰法庭旧址、重温入党誓词中追寻红色初心,在结对共建讲党课、谈感悟中解析红色密码……

“传承是最好的纪念。”黄冈中级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肖笛说:“黄冈法院干警将红色基因融入血脉,让革命法庭红色基因薪火相传。”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今天,历史的接力棒交到了我们这一代人的手中,虽然国情在变化,但爱党、爱国之心永远不能变。

“我们将秉承革命老区‘忠于党、听党话、跟党走’的光荣传统,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市委工作要求在法院落地生根,以实际行动体现对党的绝对忠诚。”肖笛坚定地说。

不忘“来时路”,更要走好“脚下路”,在砥砺奋进中践行人民司法的宗旨。

新中国司法制度创设之始,董老就把树立人民司法观念、弘扬人民司法精神作为建国之初司法战线工作必须首先解决的重大问题。从新中国成立时起,法院前面就有“人民”二字,旗帜鲜明地表明了法院的初心使命。

行动是最好的诠释,由“立案难”到“有案必立”“一站办理”,由“审判难”到“多元化解”“均衡结案”,由“执行难”到“全域联动”“综合治理”……人民法院在司法为民的路上攻坚克难、奋勇向前。

如今,七里坪人民法庭就建立在七里坪革命法庭西北一公里处。三层办公楼配备了现代化的法庭设备,司法功能齐备,便民设施健全,现代化气息浓郁。法庭还设立了红安县最早的巡回法庭——旅游巡回法庭,把法庭搬到老板姓家门口,切实满足人民群众的司法需求。

“工作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我们使命光荣。我们基层法官会传承好‘中国革命第一法庭’法官先烈们的遗志,努力服务老区,努力办好每一起案件,让老区人民满意。”现任七里坪人民法庭庭长程红斌如是说。

“残垒犹存旧战痕,义军根据地传名。而今建设能跃进,不愧当年七里坪。”

夕阳西下,七里坪人民法庭正门旁的墙壁上,“朴诚勇毅,不胜不休,万众一心,紧跟党走”几个红色的大字,正在阳光的照射下散发出夺目的光芒。(最高人民法院)

相关报道
分享到:

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主办

Copyright 2015 www.chinapeace.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 14028866 号-1 中国长安网 © 2017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