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湘鄂边界“一张桌子解民忧”的跨省协同,再到现场见证土地腾退纠纷高效破局……在荆州,这样的治理实践正一步步将“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的承诺,转化为群众可感可触的安全感。4月10日至11日,“荆楚政法基层行”第三期主题采访宣传活动走进湖北荆州,探访其通过源头治理、闭环管理,织就一张多元解纷“平安网”的新时代“枫桥经验”。
“商会+调解”新模式“前冤家”变“回头客”
“工商联作为民营经济人士的娘家人,通过喝杯茶、拉家常、吃顿饭等暖心方式讲道理,有助于更好化解双方矛盾纠纷。”在石首市综治中心,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市工商联党组书记、市民商事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罗琼向采访团介绍一民企与一国企之间的一例持续8个月的纠纷化解经过时说道。
去年4月14日,开业不久的一家知名连锁茶叶店的一楼店铺遭遇卫生间污水反溢,反溢污水高约10厘米,反溢面积300多平方米,致使茶叶店一楼店铺墙体、木地板、门、桌椅、货柜和部分商品严重损毁,该店因此2个多月不能正常营业。今年初,该茶叶店相关负责人来到石首市综治中心,请求帮助解决赔偿事项。1月10日,石首市工商联启动民商事调解,双方当事人、石首市民商事调解委员会成员、石首市综治中心调解员、石首市住建局、12345市长热线分管负责人等11人参加调解。
采访当事人。记者肖慧婷摄
“调解采用‘面对面’与‘背对背’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对于责任方既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更要明之以责,让其为过错‘心甘情愿’买单。”据调解员周德照介绍,诉求双方主要是对赔偿金额的核定存在异议,经调解人员与双方多次磋商,最终达成一致意见,责任方一次性赔付4万元,矛盾纠纷就此化解。
“原以为要‘扯皮’大半年,没想到短短一周就在现场收到了赔偿款,现在他们还成了店里的常客。”茶叶店负责人向记者坦言时难掩欣慰,在握手言和后,对方也时常会到店里喝茶、采买茶叶,成了茶叶店的“回头客”。
采访团在石首市综治中心。记者肖慧婷摄
据悉,2023年4月,该综治中心投用后整合市司法局等4部门入驻,23家单位协同办公,形成引导受理、多元化解、指挥调度三大功能区。设置21个功能室推行“一站式”服务,群众诉求通过综合窗口“一事一码”全流程追踪,矛盾纠纷分类实施人民调解、行政调解、信访接待,常驻单位与随驻单位联动实现即调即结。今年以来,石首市综治中心共受理各类诉求276件,化解率为100%,本市的信访化解满意率为97.4%。
“四个一”织密治理网格重构邻里和谐生态
石首市位于湘鄂三镇五村交界处的高基庙镇,通过“一张桌子议事、一块牌子聚力、一个探头护安、一支队伍齐心”的“四个一”工作法,将复杂社情转化为治理效能。高基庙镇“五一”广场因位于两省三镇五村交汇之地而得名,此地人情社情较为复杂。镇党委和村委以“长桌”议事的方式解民忧、通过评选“平安家庭”聚民意、安装探头保障护民安、组建队伍达成齐民心,切实提升了基层治理效能。湘鄂五一广场网格站成功解决众多民众诉求,实现了监控的全面覆盖。有了摄像头后,村里的治安也快速好转。
采访团在高基庙村。记者肖慧婷摄
前不久,田铺村一家养鸡场污水外溢,导致高基庙村一农户水稻田绝收。五一广场网格站站长成晓琼得知事情原委后,及时将双方请到长桌议事会前沟通,最终双方同意置换田块,矛盾得以化解。
“过去这里治安不太好,而且路边违建众多,杂树疯长,过往车辆视线被挡,出了不少车祸,居民们怨声载道。”高基庙镇高基庙村党总支书记袁军红介绍,2023年以来,村里通过共商共议,对违建、杂树进行了集中清理,并开展“湘鄂边平安家庭”评选活动,经过村民自荐、邻里互评、湘鄂共议等环节,共有11户家庭获评这一荣誉。
一支由两省党员干部担任正、副队长,“五老”、乡贤、致富能手、新农人、村民代表等组成的志愿服务队伍,长期活跃在广场周边,参与人居环境整治、防汛抗旱、矛盾纠纷调处、治安巡逻,片区环境越来越好,邻里关系也日益融洽。
“限期移交+补偿”促和解一周内见证土地腾退
在松滋市,“姚明华工作室”是群众口口相传的“解纷驿站”。前不久,松滋市综治中心组织市人民法院沙道观法庭联合“姚明华工作室”、松滋市供销社、八宝镇政府成功化解一起土地腾退纠纷,八宝供销社1.2万平方米土地被承租人长期占用,导致重点民生项目受阻。工作室联合法庭、镇政府组建“1+N”调解专班,召开10余次协调会,最终以“限期移交+补偿”方案促成和解。协议达成当日,法官姚明华赶赴现场见证腾退,确保项目“零延误”落地。助力八宝供销社成功收回1.2万平方米土地,当地招商引资重点民生项目顺利落地,为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注入司法动能。
采访团在“姚明华工作室”。记者肖慧婷摄
“化解矛盾不能只讲法条,还要讲透情理。”姚明华说。工作室成立以来,累计化解纠纷5000余件,收到锦旗40余面,9天结案成为常态。线上调解、巡回审判、联合调解等创新举措,让“如我在诉”的司法温度浸润人心。
姚明华收到的锦旗。记者肖慧婷摄
50次上门调解化解多年邻里土地纠纷
松滋市八宝镇综治中心依托“七心合一”的功能布局,彰显治理效能。
采访团在松滋市综治中心。记者肖慧婷摄
早在2005年,周某因长年在外开大货车跑运输,基本不在家中居住生活,经和同组村民刘某协商,以2万元的价格将房屋出售给刘某,双方签订了房屋买卖合同,刘某称,当年协商买房时,两家关系要好,周某口头承诺将1.25亩农田赠给他本人使用,但此条款没有写进合同。因条款不规范,为后续的连串纠纷埋下了隐患。
2019年,周某又在此前出售的房子旁边新建了房子,两家因建房问题产生矛盾,进而引发土地纠纷。周某称,当初自己只卖了房屋,并未承诺“买房搭地”,现在要收回。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矛盾一步步升级,闹得不可开交。引起当地党委政府重视,当地成立工作专班,全力推动该邻里矛盾纠纷积案实质化解。
调解专班组织相关部门实地查看,召开风险研判会议,会商土地权属解决方案,并聘请当地调解经验丰富的老党员参与调解。
“我们本着勤上门、少说教、多倾听、找症结、促解决的原则,积极推动矛盾纠纷就地及时化解。”八宝镇派出所副所长徐豫春介绍道,该所民警在参与调解该矛盾纠纷时,坚持情理法相结合,既注重法律的刚性,又不失人情的温度。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50次入户调解,双方最终达成一致意见,刘某将争议土地面积的一半还给周某使用。在明确田界后,双方签订了治安调解协议及谅解书,至此,一起历时5年之久的重大矛盾纠纷积案,得以有效化解。
“通过耐心细致的调解,促使双方各退了一步,是这个矛盾纠纷最终得以化解的关键。”在调解中发挥重要作用的73岁老党员黄永芳受访时表示,身边的这个持续多年的邻里矛盾纠纷化解了,村庄又恢复了宁静。
近年来,荆州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撬动多元解纷“大格局”,深刻把握矛盾纠纷预防化解的一般规律,积极探索源头治理、闭环管理的工作机制,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居、大事不出乡镇、难事不出县(市、区)、矛盾不上交”的目标。目前,全市已建成四级综治中心2033个,接入视频监控探头63000余个,为矛盾风险预防化解提供了基础性支撑。截至2024年,荆州市、县、镇三级综治中心实体化运行率达100%,年均化解矛盾纠纷超万件,群众满意度达98.5%。
(记者:邱玲鹏、周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