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炎炎,蝉鸣声声,窗外疯长的枝桠,却怎么也挡不住烈日的热情。
“法官姐姐,我上学的事情解决了,9月就要去新学校报到啦!”电话那头传来小玲雀跃的声音。
刚回到办公室的江门恩平市人民法院法官助理吴颖虹,顾不上擦一擦满头的汗,赶忙在电话里关心起了后续。
前后忙活了将近一个月,总算把孩子上学的问题解决了,想到这,吴颖虹不禁露出了舒心的笑容。
突逢变故孩子抚养成难题
林某与老何同属恩平市沙湖镇籍,二人年轻时相识,2001年在当地登记结婚,共同育有一儿一女。后因老何常年在香港工作,夫妻聚少离多,感情逐渐变淡,两人在2020年和平结束了维持19年的婚姻关系。双方协商约定,由女方林某抚养尚未成年的女儿小玲,已成年的儿子小杰也一同在恩平生活,老何则每月给予一定的抚养费用。
奈何天有不测风云,今年初,林某突发脑中风,几乎无法站立,日常生活基本依靠一双儿女照料。小玲在读初二,明年就要参加中考,正是学习紧张的时候,林某却突然倒下。看着女儿每天忙前忙后地照顾自己,晚上经常挑灯学习到深夜,林某心里感到特别愧疚。
是不是可以通过法律程序变更小玲的抚养权,让老何以监护人的身份照看小玲。这样一来,孩子的学习和生活都更有保障,林某也能更专注于调理身体。于是,林某向远在香港的老何打去了一通长途电话。
“这个方法好是好,但是……”老何赞同林某的建议,但是他最近工作上遇到了点难题,实在走不开,短期内都无法回去办理相关手续。然而,孩子要想赶在新学期入学就必须尽快变更监护人。
一个身在内地行动不便,一个远在香港分身乏术,300公里的距离俨然成为阻碍他们为爱接力的“拦路虎”。
“现在立案开庭可以不用亲自去现场了,法院有线上立案和远程开庭服务,在牛江镇昌梅村就有一个专门针对华人华侨诉讼服务的涉侨法官工作室,你可以去了解一下。”在林某焦头烂额之际,村支书的话犹如醍醐灌顶,给她指明了方向。
两地三方传递温度“接力棒”
在村委会的帮助下,4月中旬,林某联系上了位于恩平市牛江镇昌梅村的涉侨法官工作室。了解到林某的特殊情况,为最大限度减轻当事人诉累,真正实现打官司“零跑腿”,工作人员积极引导林某在网上立案平台提交了立案申请材料。恩平市人民法院立案庭收到材料后,不到1小时就完成了资料审核,随即通过“邑侨邑路”多元解纷平台将案件派单至“邑侨通”法律服务站香港联络点,由联络员对接老何,指引其配合应诉,线上完成身份信息确认及文书送达。
几天后,牛江镇昌梅村“涉侨法官工作室”组织了一场跨境线上调解。调解现场,法院、林某、老何两地三方同步登录广东法院诉讼服务网线上调解平台,4个人的实时画面同时出现在屏幕上。
在驻点调解员以及法官助理吴颖虹的主持下,林某和老何就女儿小玲抚养权变更进行确认,在手机屏幕上签字并在线确认调解笔录、协议,不到半个小时就顺利完成了调解。随后恩平法院出具了民事调解书,并邮寄给双方,该案得到圆满解决。
“这就结束了?”特意到现场看热闹的村民李大姐凳子还没坐热乎,起身感叹道。
“这下你妈妈可以放下心头大石了。”村支书如释重负地拍了拍小杰的肩膀,这一家人的难处他一直看在眼里。
小杰也终于露出了欣慰的笑容,给调解员以及吴颖虹竖起了大拇指。
盛夏六月,吴颖虹接到了来自林某的喜报:老何已经在香港给小玲办理了入学手续,今年9月就能入读,总算是赶上了入学的“末班车”。她还转达了小玲的感谢,日后一定会好好学习,不负法院的热心帮助。
以法为笔写好时代“护侨”文章
这次跨境调解以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为核心,是恩平法院侨益司法保护工作的生动实践。
昌梅村是著名侨村,常住人口1800多人,为进一步做好留守儿童的司法保护工作,引导未成年人树立法律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今年“六一”国际儿童节前夕,恩平法院特意邀请了本地“侨留守”儿童走进涉侨法官工作室,沉浸式参与法治教育活动,体验法院法治文化,以“手工课﹢法治课”的形式打开孩子们的“心锁”,传播法治声音,传递法治理念,为他们系好人生“第一粒纽扣”。
近年来,恩平法院在广东省内率先成立了华人华侨法律服务中心,其中,涉侨法官工作室作为该中心向基层社会治理延伸的重要抓手,承担着审判、调解、宣传、教育等多项功能,通过点对点、面对面沟通,为侨胞提供法律服务、诉前调解、诉事速办、诉讼指引等服务,努力把矛盾纠纷化解在镇、街、村委会、居委会,做深做实新时代“枫桥经验”。该工作室自2023年5月成立以来,已受理案件25件,成功调解22件,调解率达88%。
据了解,恩平法院将借力“授权见证通”“AI智能”等现代科学技术赋能涉侨司法实践,破除空间、时间的限制,不断强化线上法律服务,积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司法服务高质量发展,切实维护归侨侨眷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