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过后,天气预报播报汕头将迎来乙巳蛇年的第一场雨,结束长达整个冬天的干晴天气。
雨季要到了。汕头市金平区人民法院岐山人民法庭法官詹湘銮想起了那个75岁还得修缮房子的老人,便拨通了回访电话。
“李老伯,您的房子都修好了吧,确定不会漏水哦?”“都好都好,让你们费心了,案子过去这么久还记着我呢!”电话那头,李老伯爽朗的笑声让法官也安了心。
修不了的漏水天花板
其实李老伯一开始也没想过要打官司。
虽然楼上小刘装修导致自家天花板开裂、发霉、起泡,但他不想折腾,只想跟小刘一起到居委谈谈怎么修补,小刘也很配合,还带上了装修师傅。
“现在修不了,要等楼上的水完全渗透后,才能动工,具体还要等多久很难说。”装修师傅给出专业意见。原本设想的以修代赔暂时实现不了,李老伯心里开始打鼓。

“小刘,不如你赔老伯一笔钱,等可以修了让老伯自己找人来修。”为了安老人的心,居委工作人员从中调解,很快便谈好由小刘赔偿李老伯4000元,双方还签了一份调解协议。
结果这一签李老伯就发现了问题——调解时并没有明确赔偿金包含哪些维修项目,但是调解协议上却写着4000元是铲底、防水、刮墙、打磨、底漆、面漆六个维修项目的总费用,这些只能解决天花板因漏水发霉的问题,裂缝怎么补?吊顶还得拆掉重装,钱又在哪?
李老伯越想越觉得被糊弄了,气冲冲找上居委和小刘。小刘也很恼火:“怎么刚谈好转身就不认账,是不是看我好说话,就想多要点?”
话说到这里,两人再也沟通不下去。
第一次调解“归零”
2024年年中,李老伯诉至岐山法庭,要求小刘承担全部赔偿责任。
承办法官詹湘銮分析认为,李老伯的诉求金额并不大,如果走审判程序,还需鉴定天花板开裂漏水的原因和修补费用,增加两到三万元的鉴定费用。
“而且,广东雨季会持续很久,如果李老伯要等判决出来再修房子,今年可就不好过了。”思来想去,詹湘銮决定引导双方先进行调解,邻里之间也少点积怨。
为此,詹湘銮先联系了此前对两家进行调解的居委,却被告知居委已经销毁了当时所签的调解协议原件,正因此,李老伯越发不承认原来的赔偿方案。
因调解不到位激发的矛盾,又雪上加霜,让詹湘銮笃定这次不能就案办案。
“邻里间的小矛盾如果不能就地化解,出了社区容易被放大,因耗时耗力打官司多出许多问题。”詹湘銮思索着,该如何给居委“补课”,帮助他们做好基层解纷工作?
上好指导课
“问题暴露在李老伯和小刘这件事上,那便带着居委再调解一次,划好重点。”詹湘銮说干就干。
当事人有分歧?先抓矛盾焦点——
在两人没有怨只有气的诉说当中,詹湘銮慢慢看出来:“两人对天花板的损毁情况和成因并没有实质上的分歧,问题出在天花板的吊顶有没有必要拆了再重装。”
赔偿金怎么算?和诉讼风险一起讲清楚——
“重装吊顶的钱绝对不会多过鉴定费。”当法官算清这笔账,小刘立马松口,他心里清楚责任大头肯定在自己,没必要花钱赌气。
而李老伯在法官引导下,也意识到了雨季是个大问题,不仅房子渗水面积会扩大,自己的风湿腿也受不了。
双方情绪都平复下来之后,詹湘銮抓紧就全部维修项目及金额进行明确,一项一项掰开来讲清楚,让两人再无疑虑,最终定下由小刘赔偿李老伯共1万元,并当场履行。
“要早讲明白不就没这些事了嘛。”李老伯感慨道。
从头到尾认真观摩的居委工作人员,也从法官的“示范”调解中对比出了自身问题所在,认为修正刻不容缓,“欲速则不达,用心把调解工作做细,才能真的让居民省心省事。”
之后,岐山法庭立足该案,总结出《贯穿调解、从理性人角度向当事人分析调解与多种可能的判决结果间的利弊》,与法庭联动调解的“朋友圈”共享调解与类案处置经验。
“每一步都向着更好更快为当事人解烦忧努力。”詹湘銮表示。
牢固树立双赢多赢共赢理念,把纠纷实质性化解、一次性解决作为目标,积极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主动履行指导调解的法定职责,助推矛盾纠纷源头化解,2024年全年,金平法院调解成功案件1126件、撤诉515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