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3日,广东全省中小学、幼儿园喜迎春季开学,沉寂了许久的校园再次响起孩子们的欢声笑语,焕发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小杨,开学感觉怎么样?新学期课程还跟得上吗?”
“特别开心!老师表扬我寒假作业做得很好!新学期我一定好好学习,不让你们失望!”
开学第一天放学后,梅州中院法官拨通了小杨家中的电话,耳边笑意不断……她们一家正如感谢信中所说,开启了新的人生旅程。
这份感谢信写于两个月前,小杨家里收到法院的温暖救助之时。
2020年,小杨的母亲不幸遇害,留下9岁的小杨和年迈的外公外婆生活。2024年5月,小杨和外公外婆提起的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进入执行程序,但被告人名下无财产可供执行。
无法拿到赔偿款,脆弱的家庭濒临崩溃。“记得那时,家里的经济状况极其困难,外公打零工挣来的钱只能勉强维持日常基本开销。”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6月16日,平远县遭遇特大暴雨,小杨一家居住房屋受损较为严重,本就举步维艰的小家庭更是雪上加霜。
经济压力骤增,小杨家急需一笔钱,一笔能够渡过难关的钱。
“小杨父母离婚多年,父亲失联且未支付过抚养费,外公外婆又体弱多病,基本没有劳动能力。小杨一家缺乏收入来源,生活困难。”
“如果执行案件就此终本,小杨一家的权益如何得到保障,要如何才能渡过难关?”……
经过充分研讨,执行法官决定,启动针对困难群体的司法救助案件线索甄别机制,引导小杨家申请司法救助,补位“执行不能”困境。
小杨家提交相关申请资料,案件受理后,承办法官立即依照司法救助程序,奔赴小杨家所在地开展入户调查,核实具体情况。
斑驳的墙面,遍布锈迹的门窗,诉说着这一家多年来的不易……室内唯一鲜亮的色彩,是墙上那一张张被外公外婆细心张贴的奖状。
“我这外孙女学习好,法官你看,墙上全是她的奖状……”提起小杨,外婆疲惫的脸上难得露出了笑意。
“哎,只是苦了这孩子了,我俩身体不好,没法给孩子过上好的生活。”外公难掩愁容。
“我们这次过来就是希望能尽一份力,帮助小杨尽快重拾生活信心。”承办法官宽慰道。
经现场核实、村委会出具家庭困难证明,确认小杨家符合司法救助条件。梅州中院严格救助标准,综合考量申请人的实际需求、当地生活水平与案件特性,最终决定发放司法救助金,让司法救助在规范框架内传递法律温度。
=
“在那段艰难的日子里,是法院的叔叔阿姨用公正和温暖的力量,为我们撑起了一片天。”
今年春节前,为了解小杨一家后续生活和居住情况,承办法官再次开展案后回访工作。
“感谢党和政府,暴雨灾害后帮我们重新修好了房屋,感谢法院的司法救助金,解了我们燃眉之急。最艰难的日子总算是过去了,小杨在学校也能安心学习了。”外婆眼角含泪,表达着心中的感激之情。
寒冬生暖意,微光抚人心。薄薄的书信,承载了小杨一家对于未来生活的美好期盼,亦见证了梅州法院践行“如我在诉”理念,主动担当作为,以优质高效司法救助为困难人群救急解难、传递司法温暖的不懈努力。
2024年以来,梅州法院共对146名困难人群进行司法救助,救助金额124万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