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过去追薪在县城要跑好几个部门送材料,现在进综治中心一扇门就能解决。”近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凤山县砦牙乡村民牙某侯在县综治中心维权专区拿到28万元工程尾款后称赞道。这样的变化,得益于凤山县创新推行的劳动维权协同模式,通过资源整合、数据共享、联合调解等举措,构建起高效便捷的维权服务体系,让劳动者维权从“多头跑”变为“一窗办”“一站结”。
6月26日上午,牙某侯拿着房屋装修协议书到县综治中心维权专区求助,称2022年其在思源街道帮韦某某家装修房子,双方签订了装修合同,竣工后,韦某某向牙某侯支付了80%的工程款,工程尾款28万元一直未兑现。双方多次协商无果,牙某侯只能向综治中心诉求解决。
维权专区工作人员立即联合法官、司法行政人员和民警组成调解专班,组织牙某侯和韦某某面对面调解。通过2个小时的调解,双方达成协议,韦某某同意将余下工程款28万元一次性付给牙某侯。这是凤山县综治中心通过联合调解追回农民工工资的一个缩影。
对于复杂劳动争议,凤山县建立联合调解机制,由综治中心统筹人社、司法行政、公安等单位组成调解专班,通过集中研判推动纠纷高效化解。今年以来,全县欠薪案件同比下降32%,劳动纠纷调解成功率提升至85%,群众满意度达98%。
今年,凤山县针对劳动维权“多头管理、效率低下、预防不足”的痛点,构建“党委领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治理格局,在县综治中心设立200平方米的维权专区,组织法院、人社、信访等10个部门集中办公,实现“一扇门受理、一窗通办”,群众平均等待时间减少65%。同时组建劳动保障联合执法队,推行“一次检查、全面体检”,建立跨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形成“统一指挥、联合作战”闭环机制。今年3月,县政府分管领导督办乡村道路项目,为132名农民工追回被欠工资200.36万元;4月,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牵头协调乡村振兴示范项目,为77名劳动者追回欠薪216.1万元。截至目前,该县通过一体化机制联动处置劳动争议56件,平均办理周期缩短至15天,重复信访量下降42%。
依托全国根治欠薪线索平台,凤山县建立“1357”快速响应机制:1小时内签收线索、3小时内联系当事人、5个工作日内完成调查、7个工作日内反馈结果。同时,建立“三级督办”制度,对一般线索由维权专区督办,复杂案件由人社局分管领导督办,重大案件由县政府领导挂牌督办。今年以来,累计接收欠薪线索39条,办结36条,办结率达92.3%,为农民工追回工资260余万元,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该县还运用“桂薪宝”平台,对23个在建项目、800余名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进行实时监管,设置“红黄蓝”三级预警。今年5月,县妇幼保健院扩建工程因考勤异常触发蓝色预警,网格员及时督促整改,避免15名工人工资延迟支付;6月,林峒水库项目触发红色预警后,多部门48小时内为52名农民工发放工资128万元。该平台累计发出预警173次,准确率92%,推动欠薪案件同比下降32%,欠薪金额同比下降45%。
此外,该县构建劳务维权化解纠纷机制:设立“流动调解室”,组织人员深入企业、工地开展巡回调解,今年以来已上门服务6次,当场化解纠纷5起;创新“预约调解”“速调速结”机制,7日内结案率提升30%。
为实现调解专业化、精准化,凤山县综治中心设立“专门调解室”,组织法律援助工作者每日“坐诊”,组建行业调解团队专攻建筑等领域纠纷。综治中心调解团队与法院建立“调诉对接”机制,司法确认平均用时1.5个工作日。
该县创新“调解+信用”机制,推动纠纷化解。广西某建设有限公司承建的凤山中医医院项目拖欠14名工人工资5.5万元,经司法调解达成分期支付协议后企业二次违约。县人社局立即启动信用预警机制,联合住建部门对企业开展警示约谈并督促履约,最终促成企业3日内全额付清欠薪。
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凤山县通过劳务维权化解纠纷机制化解劳动争议32件,涉及金额125万元,调解成功率同比上升25%,仲裁结案率达100%,形成“调解不成的快仲裁、仲裁不成的快诉讼、诉讼终结的快执行”的良性循环。
(广西法治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