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的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犀丽湾,海风拂过银沙,游人的欢笑声与海浪声交织。然而,这片曾获联合国点赞的沙滩,数年前还深陷风暴侵蚀、岸线崩塌及生态退化的困境。如今的华丽蜕变,背后是钦州市政法机关深度融入海洋生态治理的生动实践。
“检察院把听证会开到红树林边,守护碧海的决心可见一斑。”7月,茅尾海红树林湿地旁的一场公益诉讼听证会,为钦南区人民检察院两年多的海洋生态保卫战画上句号。
两年前,该院通过大数据分析比对,锁定沙井岛片区非法排污线索,随后运用无人机航拍、水质污染鉴定等手段固定证据,并向相关职能部门发出诉前检察建议,以法律监督刚性推动问题解决。
面对非法排污隐蔽难查、海漂垃圾反复出现、红树林破坏屡禁不止等治理痛点,钦州市检察机关驶入“数字检察”快车道,研发大数据监督模型,交叉分析自来水用水数据、居民小区信息、市政排污管网图,精准捕捉异常线索。同时,打破部门壁垒,构建“检察+行政执法+司法”协同机制,与海洋、环保等涉海单位签订协作协议,实现线索移送、信息互通与行动协同。
在典型案件办理中,检察机关同步对源头管控、管网建设、应急处置等环节涉及的单位开展立案监督,发出检察建议,推动形成“查处—治理—建设—预防”闭环;针对海漂垃圾顽疾,则聚焦源头治理与长效机制建设,推动责任部门从疲于应付的末端处置转向主动防控。
科技与机制的双重赋能,让海洋生态环境公益诉讼案件的办理质效显著提升,监督触角不断延伸至治理深层。
在钦州港天堂村海岸,8300株红树林幼苗迎风生长。这片6亩多的“海上森林”,是司法力量引领生态救赎的见证。
2022年至2023年,两家公司因非法砍伐830株红树林被查处。钦南区检察院海洋专班坚持“惩治与修复并重”,促成涉案人员及企业承担生态损害赔偿,在异地补种十倍数量的红树林苗木。如今,修复后的滩涂重现生机,弹涂鱼与招潮蟹穿梭其间,生机盎然。
不远处的金鼓江畔孔雀湾湿地,则上演着更大规模的生态重生。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无序养殖、采砂导致该区域约120公顷的红树林锐减。2020年起,依托“蓝色海湾”综合整治项目,在法治保障框架下,这里完成了90.12公顷红树林恢复、1.47公顷海鸟栖息地修复及5.3公里岸线生态化改造。如今,湾内水动力条件改善,湿地生态结构与功能得到有效恢复,新记录到的北红尾鸲、青脚鹬等多种鸟类在此栖息,生物多样性显著提升,红树林这一“海岸卫士”强势回归。
钦州海洋生态治理的系统性成效,离不开顶层法治设计的坚实支撑和执法司法的雷霆之力。《钦州市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钦州市全面推行湾长制实施方案》等法规政策密集出台,为海洋保护描绘了清晰的法治路线图。
执法层面,政法力量始终冲锋在前。2021年以来,钦州市公安局钦南分局联合海洋执法部门重拳出击,在茅尾海红树林区域抓获电鱼、私放地笼等嫌疑人50余名,收缴非法渔船5艘、电鱼工具300多件,清理蚝排500多个,挽回经济损失近500万元。旅游旺季,沿海派出所联合海警、海事部门构建“陆海空”立体防护网,“零容忍”打击涉海违法行为。今年以来,多部门在三娘湾海域查获非法抽螺船11艘,在茅尾海国家级海洋公园清除定置网119张(总长近53公里),为海草床、红树林及鱼类洄游繁衍扫清了障碍。
司法宣教同步发力。今年6月5日,钦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及钦南区人民法院联合开展世界环境日主题活动,干警结合非法捕捞、污染环境等案例以案释法,增强群众环保意识。3月5日,钦州市公安局团委组织青年民辅警开展“学雷锋,护海滩”活动,清理海滩污染物,排查安全隐患,并向游客宣传环保知识,凝聚起全民守护“钦州蓝”的共识。
普法宣传全域覆盖。钦州市司法行政系统严格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将湾长制相关法律法规纳入普法责任清单。利用“法律六进”活动,多形式普及湾长制及海洋保护知识,让法治理念深入人心。
法治护航之下,生态优势正加速转化为澎湃的经济动能。2024年,钦州市水产品产量64.59万吨,渔业总产值115.1亿元;今年上半年,海洋生产总值预估371.75亿元,同比增长7.6%,占全市GDP比重高达42.7%。昔日的生态痛点,在法治之光的照耀下,正蜕变为驱动未来的“金色引擎”。
(广西法治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