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客户端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

|
重庆城口司法构建未成年人法治保护体系 为大山里的孩子凿出一束光
时间:2025-11-27 12:52来源:重庆长安网责任编辑: 李鸽


模拟法庭解锁学生学法新体验

“陈叔叔,我考上县一中了!”今年夏日的一个午后,重庆市城口县司法局坪坝司法所负责人陈久东接到这个电话时,泪水瞬间决堤。电话那头,是两年前那个在冬夜里蜷缩在警车角落、瑟瑟发抖的男孩小航。

小航在日记里写道:“如果没有那束照进我生命裂缝的光,我可能永远,都走不出那座囚禁我的大山。”这束光,来自大巴山深处一群沉默的“凿光者”。他们以法律为斧,以温情为火,为成千上万个“小航”的灰暗童年,硬生生凿出一束看得见的光亮与未来。

从“迷途者”到“点灯人”的救赎

“孩子们,如果时光能够倒流……”站在高观学校的讲台上,张明的声音微微发颤。台下,30多双清澈的眼睛望着他。这个曾因过失犯罪而接受社区矫正的中年男子,如今是城口县“1+25+N”普法队伍中最动人的“活教材”。

在参演的法治情景剧中,他扮演一名因不懂法险些铸下大错的父亲。剧终时,一个男孩突然举起手,眼眶泛红:“张叔叔,你演的那个爸爸,很像我的爸爸……他外出打工,3年没回家了。”一片寂静中,张明走下讲台,将这个瘦小的身体紧紧搂在怀里:“以后叔叔经常来看你,给你讲更多的法律故事,好吗?”

在这一刻,普法不再是冰冷的法条灌输,而是两个生命的双向治愈。这正是城口县司法局的破壁之举。据城口县司法局局长陈扬超介绍,传统的说教无法触及心灵,必须用生命影响生命。他们构建的“1个核心总队+25个基层支队+N元化力量”普法网络,其精髓就在于这个“N”——让像张明这样的“过来人”,让律师、法官、“法律明白人”都成为法治的“点灯人”。他们把课堂变成舞台,让法条融入故事,让法庭可以被“模拟”。法治的种子,就这样在欢声笑语与热泪盈眶中,悄然埋下。

做校园里“那棵不说话的大树”

城口县法院庙坝法庭庭长魏兴,是庙坝一小的普法联系人。不久前,他刚进校门,就遇到一场风波。两名男生因争抢篮球发生冲突,其中一名男孩的爷爷闻讯赶来,提着长凳怒吼道:“谁敢欺负我孙子!”

魏兴快步上前,温和地接过长凳:“老人家,咱们去办公室,我给您泡杯茶,慢慢说。”

一杯热茶,缓解了老人的激动情绪。他哽咽道:“魏庭长,我不懂法啊……娃的爹妈不在身边,我就怕他被人瞧不起,受了欺负……”

如今在城口县的校园里,法治工作者们就像“那棵不说话的大树”。树不语,却用法治的根系守护净土;树不言,却用法律的荫蔽滋养童年。

为将这份守护织得更密,城口县司法局发起了一场“法治播种”行动:在全县204个村(社区)培养了1026名“法律明白人”。这些扎根泥土的“种子”,用最地道的乡音,讲解法律、调解纠纷,确保法治的阳光能穿透最深的沟壑,照亮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

在“心灵驿站”画一朵向日葵

城口县司法局有一间名为“心灵驿站”的屋子,一面墙上绘满了金灿灿的向日葵。

少年小斌曾站在这面墙前,久久沉默。他是校园暴力的受害者,将所有的委屈锁在心里。心理咨询师李静没有催促,只是递给他一支画笔:“愿意画一朵吗?”小斌犹豫地画下第一道歪歪扭扭的黄色,接着是第二道、第三道……当第五朵向日葵在墙上“绽放”时,他突然转身,紧紧抱住李静,放声痛哭。那一刻,法律卸下了冰冷的面甲,送上了可以依靠的肩膀。

如今的小斌,已是县一中的“普法小明星”。在法治情景剧里,他总是扮演那个勇敢说“不”的少年。

“心灵驿站”与一条全天候的“法律援助绿色通道”相辅相成。城口县法律援助中心主任张静的办公桌玻璃下压着一张字条,那是她的座右铭:“每个孩子,都值得被温柔以待”。

3年来,这条绿色通道共办理未成年人法律援助案件187件,挽回经济损失320余万元。更令人欣慰的是,城口县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率下降41%,校园欺凌投诉下降63%,留守儿童辍学率降至0.2%。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一个被改写的人生。

从机制创新的“破壁”,到基层治理的“扎根”,再到心灵深处的“疗愈”,城口县司法局的这群“凿光者”,用脚步丈量山岭,用责任传递温情,用专业构筑防线。

陈扬超告诉记者:“我们所有的努力,只为让每个孩子都坚信:无论山有多高,路有多远,法治的光芒,终将抵达。”(文中学生均为化名)

相关报道
分享到:

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主办

Copyright 2015 www.chinapeace.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 14028866 号-1 中国长安网 © 2017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