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说得有道理,我听你们的!”
在四川省南充市营山县绿水镇,社区两委、综治中心调解人员与村民围坐在一起,以“坝坝会”的形式,讲老百姓听得懂的“龙门阵”。随着纠纷双方在坝坝会上签订《调解协议书》,一场由邻里口角引发的纠纷,在综治中心联动介入下,最终化干戈为玉帛。
别开生面的调解场面,正在四川各地上演着......
今年3月在厦门举办的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规范化建设现场会指出,综治中心是推进平安中国建设的重要平台,是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重要载体。四川省委政法委按照抓市促县带乡的工作思路,先后召开全省现场会、工作调度会,研究制定《全省乡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建设规范参考》,绘制县级综治中心处理矛盾纠纷事项流程图,制作常用文书模板,有力指导推动县、乡两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全面构建起“一站式”解纷体系,让老百姓化解矛盾纠纷“最多跑一地”。
聚焦矛盾纠纷“一站式”化解,让我们一起翻开这本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的“秘籍”。
剑拔弩张的三方,在这里握手言和
“今天不赔钱,哪个都莫想走!”今年2月,成都海霸王西部物流园商户委托乙公司运送一批总价值20余万元的货物。乙公司因运力不足,又将货物转包给丙公司。未曾想,运输过程中,丙公司因未掌握运输特性导致货物全部损毁。
商户要求乙公司全额赔偿,乙公司一口咬定责任在丙,丙公司则认为:“乙公司未告知运输条件,双方均有过错!”多次调解未果,商户带领人员滞留丙公司办公场所“跟随盯守”,矛盾持续激化、风险一触即发。
万般无奈时,丙公司得知园区里有个“品牌调解室”,赶紧抓住这根“救命稻草”。原来,为了应对物流园区内5000户食材经销商、30000人次日均人流量,涉市场管理、消费维权等矛盾纠纷多发的复杂情况,“海霸王西部物流园区品牌调解室”就此成立。
接到丙公司的求助后,郫都区综治中心统筹协调“调解室+派出所+司法所+保安部”联防联调机制开展调查,同时劝导商户撤离丙公司办公区。
成都市郫都区综治中心速裁法庭庭审现场
为保证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相统一,调解团队启用“三心和鸣”调解法,召集纠纷三方来到调解室。一方面,向商户释明法律风险,教育引导其使用正确维权方法;另一方面,向乙、丙公司剖析纠纷久拖不决的不利后果,以及可能对企业征信等带来的负面影响。
法治建设要抓末端、治已病,更要抓前端、治未病。“我们把调解室前置到纠纷总量大、治安防控压力大的物流园区,就是为了做到发现早、介入快、化解稳,避免矛盾恶化升级。”郫都区综治中心负责人表示。
经过5小时的三轮调解,三方最终达成了赔偿方案,一起商事纠纷解决了,群体性冲突事件也消灭于萌芽。
7年的扰民纠纷,在这里化堵为疏
“根据您的诉求,请到1号住建窗口办理。”成都市郫都区综治中心内,愁容满面的李女士正在申请调解。
7年来,李女士和周围居民长期受临街商铺噪音困扰,导致睡眠不足、精神恍惚。“2楼足浴店供水设备和员工生活噪音极大,我们已经接近崩溃边缘。”备受折磨的李女士把目光投向了综治中心。
综治中心了解情况后,立即启动“中心呼叫、部门报道”联动调解机制,“呼叫”生态环境、商务、消防、街道、社区、物业到中心参与联动调解。
接下来的日子里,调解员多次分工实地走访,详细了解住户夜间休息、身体健康及商家经营情况等,与住户和商家深入交流,展开调解。面对调解员的一次次到访,商家许下承诺,立即整改员工生活噪音。但因刚接手店铺,暂无经费整改供水设备,调解工作再次陷入僵局。
当“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时,以心换心、将心比心便是突围的关键。调解人员联系上商家负责人,“邀请”他一起在夜间“沉浸式”感受噪音侵扰,并咨询装修公司了解隔音方法。经过调解团队不懈努力,商家真切感受到了居民的困扰,最终克服困难,自愿更换新式无声供水设备、铺装静音棉,并调整夜间员工活动区域。
纠纷的高效化解,离不开对基层治理痛点的精准洞察。郫都区综治中心多部门联动发力,调解员精准施策,诠释出“调解一起矛盾,和谐一片社区、稳定一方百姓”的善治密码。
一墙之隔的邻居,在这里冰释前嫌
“我要打官司!”今年1月,张女士怒气冲冲地走进达州渠县综治中心,手里拿着一纸诉状。原来,邻居郑某改造房屋,把院坝围了起来,不让人走,致使她93岁的老母亲摔倒两次。一气之下,张女士推倒了郑某的围墙,双方矛盾激化。
原本关系融洽的邻居,却因一条路产生隔阂,甚至几次差点大打出手?这起邻里纠纷若处理不当,不仅影响两家的关系,还可能对整个社区的和谐氛围造成不良影响!于是,县综治中心工作人员耐心细致地向张女士说明优先调解的好处,引导她接受调解。
受理后,县综治中心立即组织调解人员实地踏勘,发现郑某建立围墙等杂物确实影响张女士家的出行和生活,还存在诸多安全隐患。
眉山市彭山区综治中心商事调解组织正在协调当事双方
为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调解员组织两家人进行面对面调解。起初,双方见面情绪激动,各执一词,互不相让。让人不禁担心,调解还能顺利进行吗?
“大家平时低头不见抬头见的,不要为小事伤了多年和气啊!”调解人员并没有急于给出调解方案,而是从邻里情分入手,再经过多番释法明理,双方情绪逐渐缓和。郑某随之认识到错误,表示愿意整改减少过路影响,张女士也向郑某道了歉。
事后,张女士长舒一口气说道:“本来对综治中心没抱太大希望,还想着‘打持久战’,没想到几天就解决了一年多的矛盾,有纠纷来这儿解决,有公道!”
一般矛盾“三三调”,80%问题化解在基层
治未病,重在基层。这种“矛盾纠纷最多跑一地”的生动实践,只是四川推进矛盾纠纷“一站式”化解的缩影。
“竹板一打声声响,法治社会正气扬,矛盾纠纷别犯难,综治中心来帮忙……”仲春的酒城泸州,凉爽宜人。上午9点,尧坝古镇大鸿米店内茶香四溢,10余张八仙桌早被新老茶客坐得满满当当,这是泸州叙永县、乡综治中心工作人员联合到法治茶馆开展调解工作的场景。群众围坐在一起,讲述自己遇到的法律问题,找到解决办法。
泸州市合江县探索“法治茶馆”一站式法律服务工作新模式
将“德法相济、因法便民、人法并重”等法治理念融入调解过程,实现了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疑难矛盾“专业调”,专业力量优势突出
在眉山市仁寿县综合中心的“吴满意工作室”,调解员吴菊芬正处理一起医疗纠纷。当事人因赔偿金额僵持不下,她调取类似案例判决书,结合情理法耐心劝解,最终促成和解。
在吴菊芬看来,人民调解工作要注重“情”的因素。“在调解过程中,要从‘情’的角度出发,逐一化解双方的纠葛,使大事化小、小事化无。”隔壁的商事调解工作室,刚化解完某本地知名品牌的一起知识产权纠纷。“企业纠纷涉及法律条款多,需要专业力量介入。”调解员说,我们发动法律工作者通过“调解之家”平台抢单调解,为企业民商事纠纷提供专业服务,做到“优化营商环境,为企业化解矛盾服务靠前一步”。
专业调解力量的集聚效应,正在眉山市各级综治中心建设中显现。环顾仁寿县综治中心,各行业领域专业调解工作室映入眼帘。每个调解室门口都标注着调解员的专业背景和擅长领域。仅去年,眉山市各级综治中心共调处化解各类矛盾诉求1.9万余件,成功率98.9%。
重大矛盾“联动调”,多元共治探索创新
社会治理一头连着国家和社会的长治久安,一头连着千家万户的生活冷暖。综治中心建设不仅是物理上的聚集,更意味着治理“触角”的延伸,是探索多元共治最小单元的“中枢”。
“基层治理不是‘独角戏’,而是‘大合唱’。”自贡市自流井区东兴寺街道相关负责人说,针对物业纠纷涉及人员多、对抗性较强等特点,他们整合社区物业党组织,建立“联合党支部”,推行组织联建、问题联治、纠纷联调、文化联心的四联共治“红色物业”新模式,实现物业纠纷同比下降20%,小区居民幸福感不断提高。
这些协调制度像一张细致缜密的网,覆盖了东兴寺街道的每一个角落。无论是噪音扰民、养犬纠纷、侵占绿化等物业纠纷,还是小区停车、外卖进出等问题,都能通过这张“网”得到及时有效解决。
“以前,我们处理矛盾纠纷都是单兵作战,现在有了联合支部,大家可以协同作战,效率提高不少。”东兴寺街道网格员说,通过参加“紫檀夜话”“兴顺茶馆”等治理培训,他学会了更多处理矛盾纠纷的方法。
当前,四川在推动所有县级综治中心实现“五有”阶段性目标的基础上,围绕“五个规范化”建设要求,靶向发力、持续用力,不断提升矛盾纠纷吸附率、办结率、满意率,降低反复率,确保群众每一项诉求都有人办、依法办。面向未来,综治中心将发挥更大作用,成为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重要平台,让难事在“调”中办,难题在“调”中解,努力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创造更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罗松 黄雨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