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客户端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

|
发出检察建议241份!赓续少数民族非遗文脉,贵州检察在行动
时间:2024-08-12 12:54来源:检察日报责任编辑:张婷

“好花红,好花红,好花生在刺梨蓬。好花生在刺梨树,哪朵向阳哪朵红……”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布依族民歌《好花红调》,唱出了黔南州各族儿女沐浴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阳光,幸福的日子像“好花”一样。

一山不同族,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地处我国西南腹地的贵州省,拥有3个自治州和11个自治县,56个民族和谐共生,成为中国民族文化的瑰宝之地。近年来,贵州省检察机关依法履行“四大检察”职能,推动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和创新发展,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注入检察动能。

守护活在口头上的民族瑰宝

苗族是我国古老的少数民族,由于历史上没有本民族文字,苗族文化主要靠口传心授。在丰厚的苗族口传文化中,国家级非遗、苗族长篇英雄史诗《亚鲁王》极具代表性。


图为紫云县检察官走访《亚鲁王》代表性传承人,了解非遗保护情况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最核心的是对传承人的保护。《亚鲁王》的传承人年龄偏大且生活在山区,传承方法又十分有限,曾一度面临传承断档的危机。直到检察机关向有关单位制发检察建议后,这部活在口头上的史诗才得以焕发新的生机。”6月20日,紫云县亚鲁王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肖仕芬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感慨道。

在2022年安顺市两会上,身为市人大代表的肖仕芬建议相关部门加大对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呼吁重视《亚鲁王》保护与传承工作。这一建议得到了紫云县检察院的高度关注。

经过深入调研,2022年8月10日,紫云县检察院依法向该县文体广电旅游局公开宣告送达检察建议书,建议加强《亚鲁王》非遗传承人认定、管理和考评工作,强化对传习基地的监督和管理,促进非遗项目的传承发展。该份检察建议同步抄送至县人大、县政府。紫云县政府高度重视,责成相关行政机关成立整改专班。

在《亚鲁王》26个传习基地组织300余名传承人开展苗文培训和史诗传授;投入专项资金用于《亚鲁王》研究、补助传承人;新认定45名县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扶持传承人在当地旅游景区展演,为传承人创业提供平台……2023年1月12日,紫云县检察院召开听证会,对该案整改效果进行评估,肖仕芬等听证员一致认为整改到位。

“作为被监督单位,压力固然有,但更多的是心存感激。”紫云县文体广电旅游局局长雷文润坦言,借助检察机关的力量,相关部门拧成一股绳,使紫云县非遗传承问题得到真正解决。

记者了解到,2023年10月,安顺市检察院就该案向市人大常委会专题报告,推动将《安顺市亚鲁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纳入2024年市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计划。今年3月,紫云县检察院督促保护国家级非遗文化《亚鲁王》行政公益诉讼案入选最高人民检察院代表建议、政协提案与公益诉讼检察建议衔接转化工作机制典型案例。

“制发检察建议不是为了给检察院‘争面子’,而是聚焦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通过依法履行法律监督职责,协同相关单位、聚焦同一目标,将优秀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好、发展好、传承好。”紫云县检察院检察长罗仕熙如是说。

记者注意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除了明确对传承人进行有效保护之外,对设置传承场所,支持传承人开展传承、传播活动也作出相应规定。


图为2023年3月,贵州省人大代表、“阿妹戚托”传承人文安梅(左一)向前来回访的检察官展示阿妹戚托舞蹈


图为晴隆县检察干警与群众共跳阿妹戚托舞蹈

6月29日,晴隆县阿妹戚托艺术团亮相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村超”足球赛场,表演国家级非遗“阿妹戚托”舞蹈,瞬间燃爆全场。

“阿妹戚托”发源于晴隆县三宝彝族乡,汉语意译为“姑娘出嫁舞”,是彝族农耕文化的结晶,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阿妹戚托”只蹈不舞,被誉为“东方踢踏舞”。

“作为曾经的贵州省极贫乡镇,三宝彝族乡于2017年整乡搬迁至县城近郊的阿妹戚托小镇。人搬出了山寨,但文化的‘根’不能被割断。”贵州省人大代表、国家级非遗“阿妹戚托”传承人文安梅说。

2022年,晴隆县检察院履职发现,三宝彝族乡搬迁后,相关部门未建专门的“阿妹戚托”收藏、展示、研究和传承场所,该项非遗未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遂依法向晴隆县文体广电旅游局制发检察建议。


图为晴隆县检察干警向阿妹戚托小镇群众开展法治宣讲

该局收到检察建议后高度重视,积极邀请10余家行政部门以及非遗传承人共商非遗保护事宜,最终推动设立多个“阿妹戚托传习所”,同时在阿妹戚托小镇和二十四道拐两个4A级旅游景区设立“阿妹戚托”舞蹈展示区。如今“阿妹戚托”已成为晴隆独有的文化品牌。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民族特色村寨拥有丰富的自然与文化资源,记录着农耕文明和一代代少数民族同胞的生活轨迹,也承载着乡愁。

6月21日,在兴义市乌沙镇普梯村村口的一棵百年金丝榔树下,布依族刘奶奶正在纳凉。见到记者一行人入村走访,刘奶奶的脸笑成了一朵花:“又来新客人了,都好好走一走、看一看。”

亿年的古生物化石、百年的夯土墙、悠长的茶马古道、成林的千年金丝榔、久经风霜的古桥、永不干涸的古井、悠扬的布依古调……“七古”文化印证着普梯村的悠久历史。

“普梯村整修过程中始终坚持修旧如旧、建新如旧,最大限度保护好村寨的原生态人文景观,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让村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委网信办派驻普梯村第一书记胡奇龙告诉记者,作为“贵州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普梯村之所以能够向善、向上发展,除了政府的有力扶持,还有赖于检察机关的“特殊关注”。


图为兴义市检察干警查看古树名木金丝榔挂牌保护情况

2022年6月,兴义市检察院在开展少数民族村寨保护专项监督工作时发现,普梯村部分民居古夯土墙损毁严重,存在坍塌风险;金丝榔古树挂牌保护不到位;道路基础设施老旧,路面狭窄、局部临空面高差大,存在安全隐患等。

随后,该院向乌沙镇政府、兴义市林业局制发检察建议,建议乌沙镇政府采取有效措施完善普梯村民族村寨特色元素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居环境整治,建议兴义市林业局依法对普梯村古树名木履行监管职责。


图为兴义市检察干警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整治情况开展“回头看”

在全面调研的基础上,乌沙镇政府牵头制定了《兴义市乌沙镇普梯村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发展规划》,规划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建设、垃圾污水处理、特色文化保护等24个项目。


图为普梯村整改前


图为普梯村整改后

一份检察建议,让普梯村乡愁犹在同时焕然一新。如今,24个建设项目如期完工,普梯村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地。

记者采访了解到,近两年来,贵州省检察机关立足公益诉讼检察职能,围绕村寨特色要素保护、民族文化传承、资源保护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整治、安全隐患消除等重点,找准办案切入点、着力点,持续开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专项监督行动,共立案办理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公益诉讼案件294件,发出检察建议241份。

支持起诉助力非遗项目知识产权保护

记者了解到,针对非遗项目存在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非遗商标被抢注盗用、商业化使用中非遗和传承人权益遭受侵害等问题,贵州省检察机关通过支持起诉等方式,推进非遗项目知识产权保护,为非遗系统性保护提供法治支撑。

6月23日,阴雨绵绵,雷山县望丰乡公统村“回生苗医堂”的门口早早就有几位患者在候诊。67岁的苗医药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王增世是这里的坐堂专家。

“回生苗医堂”墙上的锦旗层层叠叠,承载着患者对王增世的感激。“医生之本,仁心济世。作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我更应该谨言慎行,不能做任何玷污苗医名誉甚至是违法的事。”王增世说。

王增世从医不为名利,却被“名利”困扰过。2022年的一天,一名乡亲一脸怒气找到王增世,说他卖假货。王增世用手机打开这位乡亲购物的店铺主页,一款防脱生发液的产品页面上竟满是自己接受媒体采访和诊疗现场图片,商品还特别标注了“苗药非遗传承人”“自家医药、传承百年”“祖方防脱生发密发”等字样。事实上,该店铺与自己没有任何关系。

随后一段时间,王增世又陆续接到多个投诉,他百口莫辩。正当王增世彷徨无措的时候,他看到了正在开展民法典宣传的检察官,于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走进了雷山县检察院。该院在掌握基本侵权事实,厘清法律关系的基础上,告知王增世有权向法院提起诉讼并申请检察机关支持起诉。通过类案检索,雷山县检察院确定该案系全国首例针对苗医药非遗传承人的支持起诉案,遂将该线索移送黔东南州检察院。

“未经非遗传承人许可,借用非遗传承人的声誉和影响力对商品进行虚假宣传,不仅损害了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的合法权益,也损害了苗医药的声誉,不利于民族医药事业的振兴发展,也不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黔东南州检察院检察长金亦贱在出庭支持起诉时陈述道。

在大量的证据面前,网店老板文某后悔万分,承认了自己的侵权行为,表示愿意赔偿王增世的损失。在收到1万元的赔偿款后,王增世在耐心教导文某依法创业的同时,返还了5000元帮其解决经营之困,并将余下的赔偿款捐给望丰乡政府,用于苗医药的传承。

“有了检察官朋友的支持,我传承和发扬苗医药文化的底气更足了。”王增世笑道。


图为记者随同雷山县检察干警对王增世进行回访

同王增世一样,与检察机关结下深厚情谊的还有雷山县非遗代表性项目银球茶制作技艺传承人毛鹃。

雷山银球茶因其独特的圆球造型和优良的品质获批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2022年6月,毛鹃发现自己参与拍摄的雷山银球茶宣传视频被福建某贸易公司作为其产品宣传视频上传至某电商平台。后雷山县检察院经支持起诉,促成双方当事人达成和解,某电商平台及时删除商品链接,下架侵权产品,并将雷山银球茶作为乡村振兴农产品免费入驻该电商平台销售。

刚刚闭幕的大检察官研讨班强调,要围绕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深化完善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检察举措,加强文化遗产司法保护,守护中华文脉。

“每一名贵州检察人都会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历史文化遗产。”贵州省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王永金表示,贵州省检察机关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大检察官研讨班的部署,切实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立足该省民族文化遗产多样性、地域性等特点,与行政机关加强协作,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文化遗产保护案件。

让非遗文化守住“根”、传出“魂”

近年来,贵州省检察机关积极开展公益诉讼检察工作,在促进非遗保护和传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晴隆县检察院通过制发检察建议,让国家级非遗“阿妹戚托”守住了“根”、演出了“彩”、传出了“魂”,也让搬迁后的少数民族群众依靠民族传统文化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

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希望检察机关将少数民族非遗传承与保护作为公益诉讼重点领域持续关注,进一步加强与相关行政机关的沟通协作,构建少数民族文化大保护格局,同时加强案例宣传,以案释法,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非遗文化,引导更多人参与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工作。

相关报道
分享到:

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主办

Copyright 2015 www.chinapeace.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 14028866 号-1 中国长安网 © 2017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