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化浪潮席卷而来的今天,贵州省黔东南州紧跟时代步伐,积极探索网络普法新路径,以创新思维和多元手段,让法治之光照亮网络空间,为构建平安黔东南、法治黔东南筑牢坚实根基。
在黔东南州雷山千户苗寨的法治芦笙广场,一场别开生面的普法活动正在火热进行。民族歌舞团的演员们身着绚丽的苗族服饰,唱着普法苗歌,吹着芦笙,跳着欢快的舞蹈,吸引着众多游客和村民驻足观看。
“遵纪守法人人夸,邻里纠纷莫冲动,调解和谐乐融融。”这是演员们正在演唱的原创苗歌《法治苗寨美如画》中的歌词。黔东南州的普法工作者们充分发挥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将法律知识融入朗朗上口的旋律中,创作了600多首普法苗歌、侗歌。这些歌曲不仅在景区、社区、村寨、学校广为流传,还在体育赛事的现场唱响,让法律知识在少数民族村寨里代代相传。
“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接地气的方式,让法律知识走进百姓的心里。”雷山县司法局副局长文贞珍在现场说道。
为了适应新时代的传播需求,黔东南州借助新媒体矩阵,打造了苗侗普法抖音号、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创作普法苗歌、短剧,并实时解答百姓法律问题。在千户苗寨的法治芦笙广场,一场线上直播互动答疑正在进行,老百姓们通过屏幕积极提问,法律专家和律师为群众提供专业咨询,打破时空限制,实现法治宣传“零距离”服务。两年多来,苗侗普法已经在各个平台同步发布作品近6000个,累计播放量超30亿次,获赞超3000万次,新媒体宣传阵地在全国司法行政新媒体普法阵地建设中都走在了前列。
黔东南州在普法工作中既注重线上渠道的拓展,又强化线下举措的落实,多维度发力推进普法工作。
西江千户苗寨是世界上最大的苗寨,也是贵州著名的旅游目的地之一,2024年这里接待旅客人次就达到520多万。为了预防和有效化解村民与游客、游客与商户之间的矛盾,景区还建设了西江美丽·初心调解中心,通过讲述一个故事、说三句好话、唱一首苗族调解好歌,实现4个回归,形成了独具特色的“1314美丽调解法”,实现了“小纠纷不出村寨,大纠纷与复杂纠纷不出镇”。
普法与民族文化相结合,搭建了政府与群众的沟通桥梁,让法律知识深入人心,化解矛盾于萌芽。未来,黔东南州还会继续创新普法模式,为基层法治建设注入新活力,服务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