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高山寨子,一间木瓦老宅,一座新垒坟墓,一位忠诚法官。
清明时节,记者走进贵州省盘州市双凤镇松林村一个叫白泥塘的地方,采访贵州省贵阳市南明区人民法院员额法官王博的家人、同学及朋友,在特殊的时间节点追忆一位平凡的政法干警。
2024年9月18日,当人们在以各种形式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的时候,南明法院上下却多了另一重悲痛,一条“王博法官,一路走好!”的消息在全院干警朋友圈迅速传开。
一向乐观向上、待人谦和,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人民法官王博因病救治无效,永远离开了他牵挂的亲人朋友,离开了他热爱的工作岗位,生命永远定格在50岁。
坚守第一线以实绩创佳绩
“虽然知道他因病在医院ICU抢救,但得知他离去的消息心中还是极为震惊。”南明法院民二庭庭长闫化平想起昔日并肩作战的同事,难掩心中的悲痛。
“他说话略带地方口音,慢条斯理、气质沉稳,完全符合我心中老师的形象。”这是王博留给闫化平的第一印象。
闫化平第一次见到王博是在2012年法院的干警大会上,听同事说法院新考进来的公务员中,有一位在县城当了很多年的老师。
从激烈的竞争中上岸,从稳定的事业编破圈,而且是进入专业性相对较强的法院工作,大家都很佩服他。
法院工作神圣而艰巨,王博深知要干好法院工作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作为“新人”,他付出了比别人更多的努力:他坚持学习,桌子上的法律工具书已经翻旧甚至翻烂;他虚心求教,遇到有不清楚的法律问题就主动找别的法官请教;他勤勉踏实,只要不外出,每天他都会提前1小时到办公室。
2016年,王博调入民事审判二庭从事审判工作。民二庭管辖合同类、公司治理类案件,专业性非常强,疑难案件多,庭长闫化平对他能否胜任心存疑虑,便第一时间找他聊了聊,王博笑嘻嘻地说:“庭长,你放心,我会多向庭里老法官学习请教,保证不出差错,不拖全庭后腿!”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自己的努力钻研和同事的悉心帮助下,王博对民二庭的案件很快上手,结案数量逐步上升,案件质量不断提高,上诉率和发改率都比较低。
王博因此成了民二庭同事口口相传的“老师”,一是因为他当过10多年的老师,说话总是轻言细语,极具逻辑性;二是因为他在业务上勤于学习、善于钻研,对案件事实的把握和对法律适用的准确令人信服。
面对复杂案件,王博常常连续数日废寝忘食地研究案卷,不放过任何细节,争取把每一宗案件都做精做细。他经手办理的案件几乎都能让各方信服,真正实现案结事了人和。
曾有一宗历经一审、二审、发回重审、省高院指令再审,且当事人多方信访的疑难案件,在王博耐心细致的工作下,双方当事人最终达成了和解。当事人将一面锦旗送到他办公室,他却轻描淡写地说:“自己只是尽到了法官的职责,并没有多做什么。”
严谨、认真、坚韧、负责,南明法院人的职业精神在他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进入南明法院工作以来,王博始终坚守在司法审判一线,几乎将所有时间和精力都贡献给了自己热爱的司法事业,多次被评为办案标兵、优秀法官、调解能手。
办案排头兵以恒心践初心
“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宪法和法律,忠实履行法官职责,恪守法官职业道德,遵守法官行为规范……”2016年10月,王博成为南明法院首批员额法官,在鲜艳的五星红旗前许下铮铮誓言。
天下至德,莫大乎忠。王博时刻把党的事业和人民利益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踏踏实实干好本职工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如我在诉’不是一句口号,我们办的案子很可能会影响当事人的一生。”在案件办理中,王博始终充分保障原被告双方的合法权益,为了数据准确,他常常反复与双方当事人沟通,认真核对双方提交的证据。
“可以慢一点,千万不要出错。”这是王博对身边的办案人员说得最多的一句话,他对案件质量严格要求,书记员代写的判决书他都会逐字逐句仔细把关,每一个字、每一句话他都要反复斟酌,既要通俗易懂,又要准确无误。
王博深知,司法审判不是简单的“坐堂办案”。为化解当事人矛盾,王博坚持参与基层走访调查。在贵阳郊区二戈寨一小区,他与居委会工作人员一起,认真倾听业主、物业代表的心声,了解业主不交物业费的真正原因,耐心细致地做业主和物业的思想工作,引导双方既要从小区的实际情况出发,也要着眼长远,还给出了对双方都满意的意见建议。最终,双方达成调解协议,物业进一步提升和改善服务质量,大部分业主也主动履行了支付物管费的义务,小区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无论身在哪里,王博都把工作放在重要位置。有一次一位同学的父亲去世,他和同学们前往吊唁,结束后已是凌晨,大家都留下休息第二天返回,可王博却坚持要当晚乘车赶回贵阳,大家劝他留下,他说第二天有9宗案子要办,耽搁不得。就这样,他独自一人趁着夜色赶回贵阳,第二天又和往常一样,准时出现在办公室。
和王博一起进入南明法院工作的同事沈帅亲眼见证了他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的点点滴滴,“有一次我们在办案区遇到,他拉着我讨论一件申诉审查案件的处理思路,讲到动情处,他说要尽可能多做点释法析理工作,让当事人感受到司法的温度。”
“他当时显得有些疲惫和虚弱,我以为是太忙没有休息好,还叮嘱他要注意身体,现在想来那时候他应该已经病得不轻了。”提及往昔并肩作战的情景,沈帅不禁一阵酸楚涌上心头。
进入南明法院工作以来,王博坚守公正与效率,他废寝忘食、精益求精,竭尽所能让审判公道、让当事人信服。
青春铸忠诚以生命赴使命
“他以前也住过院,但出院后很快又投入工作中。没想到这次去就再也没回来。”从2018年5月起,龙福星就担任王博的书记员,提及王博的离世,他十分悲痛。
特发性肺纤维化、血小板减少症、左肺下叶切除、左肺尖胸膜下肺气肿并肺大泡、I型呼吸衰竭……王博的疾病证明书显示,他的肺部出现了严重问题,这是导致他不幸离世的主要原因。
早在2015年,王博的肺部就出现了健康问题。后来,他瞒着所有人做了开胸大手术。出院后本应多加休息,但没多久他就回去上班了。
王博经常给身边的人说“慢一点”,但他却似乎总是在与时间赛跑。只要不开庭,他的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办公室伏案写文书或研究案卷,他工作时全神贯注,有时候眉头微皱,有时又会稍微舒展,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同事找他要喊几声他才能从案件中回过神来。
午饭时,大家会趁吃饭的间隙暂停手里的工作,但他为了多一点时间处理案子,总是请人给他带午饭到办公室,工作忙完了再随便吃上几口。
他经常是最晚离开办公室的人,同事提醒他不要加班太晚,他总笑着点点头说一会儿就走,但转头就忙得忘记了时间。
在全院人少案多的情况下,2019年,王博办理的案件达872件。但也是在那一年,长期超负荷工作的他病情加重,又一次住进了医院。
住院期间,王博仍坚持完成自己的工作,经常打电话和书记员沟通案件,他让书记员把拟写的判决书送到医院亲自修改,“能早一天是一天,有了判决书,案子就算有了个结果,对当事人也有个交代。”
知道他身体不好,庭长找到王博提出在他身体康复以前要给他减少案子,但王博却十分坚定地说:“庭长,大家工作都这么忙这么累,我怎么好少办案呢?放心,我心里有数,治疗和工作都不会耽误。”
南明法院每年新收案件数万件。王博深知每个法官身上的任务都很繁重,他不想给其他法官增加负担,也不想因为生病影响案件办理进度,只要身体稍微好转,他就又开始没日没夜地工作。
2020年,南明法院案件数量激增,王博每天开庭的案件数达五六个,有一次,他发烧一个星期仍在坚持工作,下班后才匆忙赶到医院输液。
同事见他脸色不好,都劝他及时去医院检查,他却总说:“我这是老毛病了,输点液就会好些,不影响工作。”
2024年7月底的一天,龙福星陪着王博出差到遵义市习水县良村镇举行听证会,那是他生前最后一次出差。
案件当事人是一个盲人,代理人是其年过七旬的老母亲。原本需要她到法院进行听证,但老人说孙子没人带。
考虑到老人的特殊情况,王博提出上门听证。
贵阳到习水,开车往返要7个多小时,再加上夏日高温,这对正常人来说都是一种煎熬,而此时的王博已重疾缠身。
听证会在良村镇综合治理中心举行,开了1个多小时,当天习水的气温高达38摄氏度。主持听证会时,王博说每一句话都很艰难,整个听证会他都是在咳嗽中度过的。
听证会结束,当事人一个劲儿感谢,称赞他是个好法官。
回贵阳的路上,王博几乎没说什么话,靠在座椅上闭目养神。
几天后,王博病情加重住进了医院,而这一次,他再也没有回来。
在与病魔抗争的9年里,王博始终以乐观积极的态度应对困难和挑战,他以钢铁般的意志支撑着自己对法治事业的执着追求。
善举存敬意以真心换人心
王博平时工作刻苦,生活上也十分节俭。因为是肺部的疾病,病情加重后,王博的生活和工作总是伴随着阵阵咳嗽声。医生建议家里要准备一台制氧机,咳嗽厉害呼吸困难时能得到缓解。于是他特意嘱咐妻子买了一台最便宜的制氧机。
打那以后,他就经常一边吸着氧气一边坐在电脑前办案。妻子劝他不要再累了,他说案子积压太多对法院整体工作会造成影响,必须要如期完成。这样的状态一直持续到住进重症监护室的前几天。
“我现在每次走进他的书房,脑海里还浮现出他坐在电脑桌前一边吸氧一边办案的情形。”王博的妻子李支乔说。
病情恶化后,王博常年需要药物维持,再加上两个孩子都在读书,他的工资根本就入不敷出。但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王博首先想到的都是自己扛,从不愿给他人增加一点麻烦。
住院治疗期间,不少亲友前去探望,王博总是对妻子说:“亲友同事来看望我已经很麻烦人家了,千万不要收人家任何钱物,不要增加别人的经济负担。”
有一天,一桩已了结的旧案当事人来到医院看望王博,离开时悄悄将一个红包放在了枕头下,次日被他妻子发现后,王博打电话坚决要当事人回来拿走。
最后一次住院,为了给他筹集住院费,家人曾想向一些募集平台求助,希望能通过众筹的方式解决,但却被王博断然拒绝:“向他人和社会求助,这样会增加别人的负担,再艰难我们也要自己扛!”
2024年8月底,因病情加重,王博被送进ICU抢救。法院领导得知了他的实际困难,积极设法帮助,组织法院系统内部募捐。得知他的事,贵阳市法院系统认识他的人和不认识他的人都伸出援助之手,涓涓细流汇成江海,很快,近十万承载着深情厚谊的爱心捐款送到了王博的家属手中。
从领导手里接过爱心捐款时,李支乔百感交集、泣不成声。后来她让大儿子王警孝给法院的领导和同事们写了一封感谢信。
2024年9月18日,在医院抢救月余的王博永远地离开了,人们震惊、惋惜、悲痛,他的故事在筑城的大街小巷流传开来,越来越多的人被他昂扬向上的干劲、攻坚克难的拼劲、滚石上山的韧劲深深感动。
2024年9月25日,白泥塘老家的院子里站满了人,王博年少攻读时的同学来了,一起工作过的同事来了,他当老师时教过的学生也来了……大家聚在一起,送了王博最后一程。
白泥塘垂首致哀,南明河奔腾呜咽。在他出生的地方和工作的地方,人们都在以不同的方式追忆着、怀念着这位平凡法官,默默地呼唤着他的名字:魂兮,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