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客户端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

|
民族文化融入教育改造!在高墙内种下名为“希望”的种子……
时间:2025-07-22 17:37来源:云南长安网责任编辑: 安羽

云南省临沧监狱积极探索将民族文化融入教育改造的新模式,在文化滋养中汲取力量与智慧,不断提升教育改造工作质效。

困境 寻钥

初入监时,罪犯岩嘎(化名)沉默寡言,眼神里充满疏离与抵触,常规的思想教育和文化课对他收效甚微,改造进展缓慢。责任警察李春荣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决心找到一把能叩开岩嘎心门的“钥匙”。

得知岩嘎入狱前生活在以佤语为主的村寨,李春荣不断咨询佤族同学和同事,开始自学佤语。当他第一次用略显生疏的佤语向岩嘎道出“maimeng”(你好)时,岩嘎警惕的眼神中掠过一丝惊讶。

这微小的信号给了李春荣极大的鼓舞,他坚持每天用简单的佤语同岩嘎打招呼,渐渐岩嘎开始回应,聊起家乡和佤族习俗……他知道,那把“钥匙”找到了。

转机 “打跳”


春节前夕,监狱计划组织活动,要求各监区参与,李春荣意识到这是一个契机。他立即向监区建议,让岩嘎参加打跳舞并担任领队。起初岩嘎拒绝,李春荣鼓励道:“监区里你最熟悉,这正是你作为佤族小伙的优势……”

最终,监区的表演获得了第二名。当岩嘎代表监区领奖时,他不再是那个格格不入的“异类”。他的才艺得以展示,特长受到认可,文化获得了尊重。

融合 蜕变

这次成功尝试后,李春荣进一步将文化知识教育与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元素相融合,引用佤族谚语“树木弯了要趁嫩修”,引导岩嘎思考:这与接受法律惩处、进行自我改造的道理相通——都是为了“修正”自我,未来能“挺直腰杆”重新做人。李春荣用这些易于理解、产生共鸣的“语言”阐释改造意义,效果远超生硬说教。


岩嘎的变化日益显著:他不再抗拒学习,主动查阅字典尝试给家人写信;积极参与监区文体活动,用歌舞展示佤族文化……如今,他脸上的笑容多了,整个人变得积极乐观。

岩嘎的故事,是高墙内无数转变的缩影。还有许多像李春荣这样的监狱警察,在罪犯教育改造道路上的探索从未止步。他们不断尝试着用新的方法,在高墙内种下名为“希望”的种子,静待它破土而出,向阳生长。


(云南省临沧监狱

相关报道
分享到:

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主办

Copyright 2015 www.chinapeace.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 14028866 号-1 中国长安网 © 2017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