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有一所特殊的学校——包头市第三十一中学,这里为曾经迷失青春的孩子们点亮了归航明灯。作为自治区唯一一所开展专门矫治教育和专门教育“迷途少年”的教育机构,学校秉承“教育、感化、挽救”的教育理念,开设了文化课、法律课、心理课等多门课程,为每位学生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
建立“二校合一”的教育机构是包头市在防范未成年人犯罪工作中的重要一环。近年来,面对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包头市委政法委、市公安局和市教育局等部门多措并举,从源头预防到末端治理,从校园教育到矫正教育,构建起一张严密的防范网络,有效遏制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发生,打出了一套防范未成年人犯罪的“组合拳”。
用感化暖心点亮归航明灯
“这里的孩子大多数因为家庭亲情缺失、无人看管等原因,一时冲动出现违法犯罪行为。为保障孩子们受教育的权利,他们可以在第三十一中学继续完成学业。”包头市第三十一中学教务主任张立巍介绍,“在校学习期间原学校保留学籍,经过专门教育指导委员会评估后就可以结业。离校后,学生回原学校继续学习或选择进入其他职业类院校就读,专门教育经历不计入学生档案,学习情况一律封存。”
第三十一中学于今年3月1日起开展接收“警送生”入学,目前共有101名学生,其中在这里需要学习6个月的学生有52名,41名学生需要学习12到18个月时间不等,其他需要学习6个月以下。学校实行军事化管理,不仅配备了授课老师、生活老师,还有法治老师和训练教官,市公安局、市司法局派驻的民警三班一运转,24小时跟班。
“开学至今,学校举办了5次家长探访活动,不少家长对学校工作给予了高度认可。”该校法治副校长胡江涛介绍说,“为了更好地开展法治教育工作,不少驻校民警考取了心理咨询师,帮助孩子们更好的开展心理疏导。”
还学生一片蓝天,还家长一个希望,还社会一份安定。在这里,孩子们一边学习知识一边自我反省,最终达到发自内心的感悟。老师、民辅警和教官通过平常关注、谈心谈话、家访等多种形式,每周开展2至3次的心理辅导课程,全方位掌握学生家庭情况、学业基础、兴趣爱好和罪错情节。学校还根据学生实际,设置特色教学课程,因人施教明确教育转化引导方向。
有数据显示,自专门学校学生送校以来,包头市社会面涉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大幅下降。数据显示,2025年二季度,全市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同比下降25%;治安案件同比下降18.23%。
从源头入手全面织密“防护网”
“初中生自主意识强、易冲动,是可能出现违法犯罪的高发人群。未成年人之间的矛盾通过‘调解超市’得以解决,避免了进一步冲突。”昆都仑区黄河西路派出所综合指挥室辅警张禄向记者介绍,“公安部门与学校教导处联合,形成了‘先发现再处置’的闭环。”
黄河西路派出所位于昆都仑区教育资源较为集中的区域,辖区人流量大,还拥有多个小型娱乐场所,属于“学区”+“老城区”结合区域,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防控压力较大。
派出所通过“调解超市”“普法教育”等方式,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民警不定期进入校园,通过主题班会和家长会的形式,向学生和家长宣传盗窃、殴打他人、故意损财、偷开机动车等违法行为的后果。
近日,包头市司法局在内蒙古承达律师事务所挂牌成立了“未成年人法律援助工作站”。工作站建立了未成年人法律援助服务流程和质量监督机制,同时开辟“绿色通道”,对未成年人法律援助案件优先受理、优先审查、优先指派,在承办未成年人法律援助案件时优先考虑采取“援调对接”调解方式解决,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包头市通过建立“调解超市”、开展“普法教育”、设立未成年人法律服务工作站等方式,在保护未成年人不受侵害的同时,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持续降低未成年人犯罪风险隐患。
在东河区公安分局杨圪楞派出所副所长董磊的日程表中,“进校园”是雷打不动的安排。每月深入辖区中小学开展反校园欺凌、预防犯罪专题教育,已成为社区民警的刚性任务。该所严格推行双重回访制度,一般案件5日内完成首次回访,复杂案件一月内二次回访,确保处置闭环、问题清零。
以联动赋能共筑立体防护体系
“我们从源头上进行引导,在接处警、走访中发现有涉未成年人案件后,会第一时间发布‘提示函’向未成年人所在的社区、街道综治中心及学校发出警示,形成‘警校社’联动管理机制。”董磊告诉记者。
土默特右旗是包头市的农业大旗,留守儿童比例相对较高,随着近年来城镇化加速推进,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在这里,一张由教育局联合学校梳理、公安部门审核反馈的动态更新“重点关注名单”,正精准识别逃课辍学、行为偏差学生,成为从源头阻断犯罪链条的关键抓手。
自今年3月28日以来,土默特右旗已有25名学生被送校学习。土默特右旗公安分局基础管控中心副主任牛福龙告诉记者:“4个月时间内,全旗治安警情中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警情显著下降,社会治安明显好转。”
记者了解到,土默特右旗公安分局在全旗44所学校配备了专职法治副校长,每半月开展一次法治讲座,普及各类法律知识。此外,全旗10家派出所已建立联动机制,针对未成年人犯罪流窜作案特点,实现信息互通,加快案件侦办。
萨拉齐第二派出所副所长张乐告诉记者,该所联合家长、学校、社区干部、司法所等建立微信群,通过每日调度实时掌握涉事未成年人行踪。每晚10点后,派出所在台球厅、网吧等未成年人易聚集场所增加巡逻警力,如发现未满18周岁者随即联系家长带回。
“我们与辖区各学校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及时掌握在校学生动态,对违法犯罪的苗头实现早发现、早干预。”阿尔丁大街派出所副所长王磊介绍,“同时,加强校园周边巡逻,防止学生放学后与社会闲散人员接触。”
不满14岁的少年砸碎车窗行窃,逃学少年在网吧彻夜游荡……曾经这些“问题学生”的标签几乎预示人生歧路,现如今,家庭、学校、社区、公安同向发力,以“找出路”替代“堵歧路”,精准施策、暖心帮扶。当派出所的案卷中,涉及未成年人的案件记录日益减少,这座城市收获的,不仅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精细化水平提升的深层回报,更为宝贵的是青少年在法治阳光下健康成长拥有的光明未来。(郭君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