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客户端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

|
从 “小法官集训营” 到全链条守护,吉林榆树法院用 “法治温度” 为少年撑起成长蓝天
时间:2025-08-23 16:05来源:吉林省长安网责任编辑: 安羽

“法官阿姨,我真知道错了,以后再也不会欺负同学了。”圆桌法庭里,15岁的小林(化名)低着头,声音带着哭腔。对面的受害者小雨(化名)攥着衣角,在心理咨询师的轻声引导下慢慢抬起头:“我……我愿意原谅他,但希望他以后别再这样了。”这是发生在榆树市人民法院未成年人保护法庭里的一幕。

自2021年7月吉林省榆树市人民法院成立全省首个基层法院未成年人专门法庭以来,这样的“圆桌审判+心理干预”的场景便经常出现。4年来,榆树市法院构建了“1+2+X”工作法(即树立“1”项核心理念,健全“2”维协同体系,打造“X”项配套举措),将司法保护与社会治理深度融合,实现了664起涉未成年人案件100%结案。榆树市人民法院的未成年人保护模式,入选共青团中央典型案例。

在榆树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榆树市人民法院正以实际行动,为未成年人撑起一片法治“蓝天”,用法律的力量呵护他们茁壮成长。

创新审判机制夯实保护根基

走进榆树市法院的未成年人保护专区,温馨而庄重的氛围让人感觉很舒适,U型法庭、圆桌法庭、亲情调解室、书房式羁押室等硬件设施一应俱全。区别于传统法庭的严肃布局,这里是针对未成年人的心理精心布置的独特空间,能够极大地缓解未成年人的紧张情绪。

“我们以‘未成年人保护利益最大化’这一理念为核心,根据未成年人的身心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希望通过这样的设计,让孩子们在相对轻松的环境中面对调解和审判,感受到法律威严的同时,也感受到法律的温度。”少年法庭庭长孙利说。

自未成年人保护专门法庭成立以来,榆树市法院积极推进审判体系专业化建设,集中审理涉未成年人刑事、民事、行政案件,构建了“三审合一”审判模式。

在审理一起学生欺凌案件时,承办法官发现受害学生因长期遭受欺凌,心理受到了严重的创伤,便立即启动了心理干预机制,邀请专业心理咨询师为受害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同时,采用“圆桌审判”的方式,让加害方与受害方围坐在一起,以平等对话的形式,促使加害方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经过多次心理疏导和教育,加害方真诚悔过,主动向受害学生道了歉,并取得了谅解。

“看到孩子们能够解开‘心结’,重新回归正常生活,我们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承办法官欣慰地说。

为了确保未成年人审判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榆树市法院党组将未成年人保护作为“一把手工程”,先后出台了《榆树市人民法院未成年审判工作实施细则》《关于开展案件向前延伸调查与向后延伸帮教工作的规定》等18项制度。这些制度从案件的受理、审理到判后的帮教,都进行了详细规定,为未成年人审判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强化联动协作凝聚保护合力

不久前,在榆树市法院的会议室里,一场关于未成年人保护的联席会议正在进行。法院、公安、检察、教育等17家单位的代表齐聚一堂,共同商讨如何加强对未成年人的保护。这是榆树市法院建立横向协同机制,共同开展工作的一个缩影。

通过出台《涉案未成年人社会保障联动机制实施意见》,构建“1+17”联动工作格局,各单位在案件侦查、起诉、审判、延审观护、执行与减刑等阶段加强协调联动,形成了打击侵害未成年人犯罪的强大合力。

在某起性侵未成年人案中,联动机制发挥了重要作用:公安机关迅速侦查,检察机关快速起诉,法院依法严惩,最终判处被告人有期徒刑10年。

“这起案件的快速办结,得益于各部门之间的紧密协作。我们建立了快速通道,确保案件办理的每一个环节都不耽误,最大程度地保护了未成年人的权益。”榆树市法院未成年人审判法庭法官于长娟介绍。

在纵向联动方面,榆树市法院与共青团市委、教育局、民政局等部门及社会志愿者协会密切合作。在被告人孔某交通肇事造成被害人何某左腿截肢的案件中,榆树市法院会同长春市中级人民法院,协调联动各单位,对被害人开展联合观护。检察院启动了司法救助程序,市残疾人联合会为其办理了二级残疾证并落实了国家免费假肢政策,民政局将其纳入低保保障。

“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联动,为被害人提供全方位的帮助,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关爱。”一位参与救助的工作人员说。

此外,榆树市法院还整合10余家单位的社会资源,建立了“多位一体”的观护模式。在办理闫某甲、闫某乙变更抚养权案件时,法官会同社会联动单位代表,驱车60余公里到当事人家中,为他们提供物资支持、心理疏导和法律咨询等服务。当事人感动地说:“没想到法院和这么多部门会这么关心我们,真是太感谢了!”

打造品牌矩阵提升保护成效

“同学们,大家知道遇到学生欺凌应该怎么做吗?”在榆树市某学校的教室里,一名法官正在为学生们上法治课。这是榆树市法院“榆法同行”青少年普法行动的一部分。

主品牌“榆法同行”下设“法润花蕾、彩虹天地”未成年人社会联动观护行动、“筑梦明天、托起朝阳”小法官集训营行动等6个子品牌,形成了品牌集群。为了提高未成年人审判队伍的素质,榆树市法院打造了“沃榆”未成年人专业审判品牌。通过法官大讲堂、读书论坛、学术研究等多种形式,加强业务培训。一名法官撰写的王某某强制猥亵案案例入选全省法院十大刑事典型案例。

在“小法官集训营”里,孩子们通过“选拔—培训—实践—考核”四阶培养,亲身体验法官的工作。

“我穿上法袍的那一刻,感觉自己特别神圣,也更加懂得了法律的重要性。”一位参加集训营的学生兴奋地说。截至目前,已有2期70名学员结业,举办“少年模拟法庭”10场,旁听师生3000余人次。

榆树市法院还建立了“学校点单”“法院派单”“法官接单”的“三单”服务模式。针对学生欺凌问题,印制了8种不同内容的传单,开展了“开学第一课”法治教育,开设了“我的身体我做主”自护教育,以及“向欺凌说不”专题课程,形成了“线下体验+线上传播”的立体化普法格局。同时,建设法治实践基地,组织学生研学、参观,让青少年在“沉浸式”体验中学习法律知识。

深化社会治理彰显司法保护实效

在审理朱某、张某某等10人犯罪案件时,榆树市法院发现案外人团伙犯罪线索可能影响未成年人的成长环境,及时向公安机关发出司法建议。公安机关采纳建议后,加强排查和打击工作,有效净化了社会环境。

“我们要充分发挥司法建议功能,对案件审理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建议,促进社会治理。”办案法官说。

针对校园和校外机构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增多的情况,榆树市法院向市教育局发出了司法建议,加强校园管理,推动整治校外培训乱象。同时,加强法治宣传,增强青少年的自我防范和保护意识。在判决撤销“某教师被吊销教师资格证”行政处罚时,建议厘清教师惩戒权的尺度,依法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对于涉未成年人罪犯,榆树市法院坚持“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在徐某、王某等4人校园聚众侮辱案中,法官对4名未成年被告人均判处了缓刑,并进行了判后跟踪帮教。如今,4人均痛改前非,3人升入大学,1人成为企业工人。

“看到他们能够重新走上正轨,我们由衷地感到高兴。”负责帮教的法官说。

此外,榆树市法院注重未成年人犯罪源头治理。通过分析研判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和侵害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原因等,撰写了调研报告和论文,为社会治理提供参考。同时,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开展网络空间治理,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减少家长的监护失职。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榆树市法院以司法温情滋养少年心田,在少年审判工作的道路上,以坚定的步伐,不断探索创新,构建多方联动格局,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贡献着司法力量,让法治的“阳光”照亮每一个未成年人的成长之路。

相关报道
分享到:

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主办

Copyright 2015 www.chinapeace.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 14028866 号-1 中国长安网 © 2017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