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晨曦穿透滇中新区的薄雾,云南省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的操场上,拉祜民歌的悠扬唱腔正与傣族孔雀舞的轻盈步伐交织。在这片多民族聚居的红土高原上,司法行政戒毒工作者正以民族文化为钥匙,打开少数民族戒毒人员的心防——那些曾被毒瘾蛀蚀的“山茶花”,在芦笙的震颤与象脚鼓的节拍中,重获生命的韵律。
月琴叮咚处的心灵破冰
“哈尼梯田的水哟,洗得亮月亮……”哈尼族《栽秧调》在团体辅导室漾起涟漪。来自元阳的哈尼族戒毒人员伍某初入所时因汉语生涩而沉默寡言,在她的档案里,标注着“仅能听懂简单汉语”的特殊备注,直到听见熟悉的哈尼族旋律时,她第一次在泪水中卸下防备。云南省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的警察们深知,语言障碍如同无形的墙,为此,大队警察收集日常用语,多番查询少数民族语言的读音,并用汉语进行标注,将民族小调改编成遵规守纪口诀,用“摆时”对唱形式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沉默的伍某逐渐展露笑脸。
在主题的"民族音乐舞动"团辅上,白族姑娘阿月伴着三弦琴声哼唱白族小调,拉祜族戒毒人员们用“哦咧哦咧”的和声应和。当哈尼族《四季生产调》的旋律响起,她们自发用手工折出的“棕扇”打出节奏——文化基因的共鸣,正悄然瓦解毒瘾构筑的心理壁垒。
舞袖蹁跹中的生命重建
“脚步要像鼓点般利落,手臂要如银铃般灵动。”
带操警察黄梦颖手持彩绘霸王鞭,示范着传统舞蹈的飒爽姿态。在司法部“AI+康复训练戒毒技术”实践教学点,戒毒人员小胡的动作被智能传感器实时捕捉,系统根据她的肌肉激活度生成专属训练方案,而背景音乐则是经过节奏优化的白族《霸王鞭舞曲》。
云南省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通过长期深入的实践探索,成功编创出多套具备专业性、系统性与民族特色的健身操,其中《戒毒人员民族健身操——霸王鞭》获国家版权局“作品著作权登记证书”。组织戒毒人员习练所内自创少数民族工间操《踏歌行》,让戒毒人员在强身健体、增强肢体协调性与灵活性的同时,传承少数民族文化,促进身心全面康复。
“第一次觉得自己即使在戒毒,和民族文化也从未分离……”
哈尼族戒毒人员阿朵的话语里,透着久别重逢的感动。
山海为证的重生诗行
暮色中的戒毒所内,山茶花与杜鹃竞相绽放。每逢国家传统节日,民族歌舞汇演将如期举行:白族阿月的霸王鞭打得脆响,拉祜族阿倮的《牡帕密帕》唱得悠扬,傣族阿玉的孔雀舞掠过月光,哈尼族阿朵吟唱着自编的《戒毒春耕调》。台下,警察们欣慰的目光汇成星海,与警徽上的银辉遥相呼应,诠释着守护的真谛。
民族文化是刻在骨子里的基因,当我们用歌舞唤醒这份记忆,戒毒就不再是痛苦的剥离,而是生命的寻根。
云南省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警察的话语,道出了这场创新实践的本质。在云岭大地的群山之间,民族音乐与舞蹈如同一座座桥梁,连接着迷失的灵魂与故乡的热土,让那些曾被毒雾笼罩的生命,在文化的滋养中重写人生的诗行。
此刻,滇池的波涛拍岸,轻哼着少数民族的古老歌谣,仿佛在为这场跨越民族和苦难的重生作证。而戒毒所里,每一个跃动的音符,每一次舒展的舞姿,都在为平安云南法治中国的画卷绣上最鲜活的民族纹样。那是文化救赎的力量,为迷失的灵魂指引归乡的方向……
(云南省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