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迎来青稞的成熟与收割。在素有“农业大乡”“谢通门粮仓”之称的谢通门县达那答乡,田间地头一派繁忙的收割景象。
多年来,谢通门县公安局达那答乡派出所立足辖区实际,将预防警务、矛盾化解、为民服务与农业生产深度融合,用精准举措守护“粮仓”平安、服务农区群众,为辖区长治久安与农业高质量发展筑牢法治屏障。
针对农区生产安全、治安防控的特点,达那答乡派出所坚持“防患于未然”,打造“警农协同”防控模式,近三年辖区刑事案件“零发生”,治安案件发案数逐年下降,为农业生产营造了安全环境。
结合农区生产组织形式,达那答乡派出所推行“生产小组+警网融合”机制,组建“塔玛义勇平安志愿服务队”“塔玛三员”等群防群治队伍,吸纳种粮大户、农机手等力量共同参与治安巡逻,消除各类风险隐患。
针对农区酒后驾乘电动车易引发事故、农田饲草料堆积易致火灾、饮酒引发家庭矛盾等问题,达那答乡派出所联合乡政府、村委会开展专项整治。农忙时节,达那答乡派出所民警在村口、农机站等地设立劝导点,宣讲各类安全知识,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减少涉酒纠纷,消除安全隐患。
作为一个典型的农业乡镇,达那答乡的矛盾纠纷大多与土地租赁、农事协作、粮食收益相关,且往往涉及多个主体、需要多方协同调解。因此,达那答乡派出所构建“1+4+N”调解架构——以派出所为枢纽,联动乡党委政府、各村委会、达那答乡司法所、谢通门县人民法院达那答乡派出法庭“四方力量”,整合网格员、种粮大户等“N支农区骨干队伍”,形成覆盖田间地头的调解体系,破解以往单一调解力量不足的问题,提升矛盾纠纷化解效率。
达那答乡派出所还创新推出了“333”闭环调解工作法,以村级金牌调解室、村“两委”、网格员为“三方前端力量”,在春耕、夏收、秋收等关键时间节点,主动深入村组,加大矛盾纠纷排查力度。对排查出的纠纷,他们坚持“3次深度介入”,采用“法律宣讲+乡贤劝和+农事算账”的方式,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语言讲政策、析利弊,进行矛盾纠纷调解。
为了更好地服务群众,达那答乡派出所推行“下沉式”服务机制,民警辅警定期下沉村组,在田间地头、农家院落开展代办身份证、居住证等业务办理,为行动不便的老人、残疾人上门采集信息。针对农忙时节群众无暇办事的情况,派出所推出“错峰服务”“预约服务”,利用早晚农闲时段办理业务。
此外,达那答乡派出所还搭建“数字化”服务平台,通过“村级联络微信群”“商户服务微信群”,实时在线解答户籍办理、通行证咨询等问题,推送农机安全、农资打假等信息;推行“线上预审+线下即办”模式,实现高频业务“一次办”,切实为群众节省办事时间与成本。
达那答乡派出所将始终以农区需求为导向,将基层治理与农业生产深度融合,用扎实举措化解涉农矛盾、防控农区风险、服务农区群众,为辖区农业发展与平安稳定提供坚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