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至10月,陕西三级法院(以下简称“陕西法院”)诉前调解案件33.09万件,同比去年增长133.03%;诉前调解成功22.24万件,同比去年增长99.82%,行政、民事一审新收案件同比分别下降12.89%和4.58%。其中,西安铁路运输两级法院新收案件同比去年降低19.32%;安康两级法院新收案件同比去年降低8.29%……
“面对近年来诉讼案件高速增长的严峻态势,陕西法院应势而动、克难攻坚,全面加大诉源治理工作力度。”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韩德洋表示,虽然推进的时间还比较短,但已经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向好态势,取得了一定成效,在工作模式上从注重诉前调解向矛盾纠纷的源头预防化解转变。
近年来,陕西法院始终把新时代“枫桥经验”落实到审判执行和诉源治理工作中,着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践贡献陕西司法智慧与力量。
能动司法优化城市新“枫”景
10月17日,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区某地产公司将需要退还的报警器费用合计5万余元当场向某小区215户业主退还,200余起纠纷既未进入诉讼程序,也未进入执行程序,更避免了群体性上访事件。至此,这场近十年的“恩怨”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事情要从2014年说起。案涉小区系西安某地产公司开发的城中村改造项目,因天然气未安装报警装置,交房时该地产公司遂向业主代收了该笔费用260元,并承诺两年内安装。由于金额不大,为不影响正常收房,业主们纷纷支付了该笔费用。几年过去了,某地产公司却迟迟未见动静。因早已超过承诺的安装时间,业主们多次找该地产公司沟通均无果。
“本是小纠纷,我们几番奔走却未能得到明确答复,多年来在地产公司、天然气公司、物业公司‘来回打转’!”业主们纷纷表示,小矛盾长时间得不到解决,导致大家的“心结”越来越深……
2023年7月,恰逢西安市未央区人民法院开展诉源治理法治宣传和矛盾纠纷排查,社区工作人员向法官反映了小区的上述情况,未央法院速裁审判庭负责人韩霞立即与业主代表进行沟通,力求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诉前。
同时,速裁审判庭法官积极与社区、楼栋长、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联系,经过大家群策群力进行疏导,有效平复了业主们的情绪,大家一致同意与某地产公司协商处理。
韩霞经过了解得知,该公司近年来因大量商品房销售合同纠纷案件涉诉,企业经营困难重重,陷入恶性循环,这让许多矛盾的化解走进了“死胡同”。
通过法官耐心地向某地产公司进行释法说理,鼓励企业重拾信心,并适时表达业主们已缓和的态度和调解意向,经过长达两个多月的反复沟通与“背对背”调解,某地产公司最终同意向持有票据原件的业主退还代收的报警装置费用。
西安未央法院成功将两百余起诉讼隐患止于未发、化于未诉,实现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和护航企业高质量发展“双赢”,得益于未央法院以诉源、执源、访源的“三源共治”模式,持续推进诉源治理取得实效。
11月3日至5日,2023全球硬科技创新大会在西安圆满举办。这场铭刻着创新创造烙印的盛会,不仅展示了国家硬科技创新示范区建设3年来取得的成效,还向世人传递着西安高质量建设国家“双中心”的坚定决心。数据显示,2022年,西安市输出技术成交额达2881.3亿元,位列全国副省级城市之首。
创新立市、产业强市,离不开坚实有力的法治保障。如何创新发展“枫桥经验”,发挥法院在保护市场主体、服务高质量发展、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等方面的效应是西安两级法院一直以来重点关注的问题。
在西安,遇到国际商事争端该咋办?西安中院的答案是:“融解决。”
“国际商事争端有诉讼、仲裁和调解三种主要解决途径,‘融解决’就是融合多种途径解决争议纠纷。”西安中院知识产权法庭法官郝杰介绍。
2021年,一家外国软件公司因陕西某企业侵犯其著作权,向西安中院提起诉讼。征得双方同意后,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丝绸之路仲裁中心资深仲裁员单文华成为该案的特邀调解员。
析得失、陈利害,法官和特邀调解员在破解争议纠纷的除法运算中寻找“最大公约数”。最终,原、被告不仅达成了和解,还签订了合作协议,调解方案达到了让双方满意的效果。
据了解,西安中院近年来持续深化诉源治理,推动诉讼与仲裁、调解衔接,强化协同治理。该院先后与多个部门、机构签订协议,建立起“诉讼—仲裁—调解”有效衔接争议解决机制,知识产权司法、行政保护衔接机制,让调解工作贯穿于案件审理全过程,有效化解知识产权纠纷。
“西安法院将扎实推进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以开放的态度、发展的眼光、进取的精神,不断加大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力度,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司法服务和保障。”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赵雷表示。
新“枫”化雨暖民心
“马锡五审判方式”是以陕甘宁边区从事司法审判工作的马锡五同志的名字命名的。他曾说:“作为法官,当你下乡找老百姓调查了解情况,恰好遇到他下地归来,这时候,你应该把他手中的牛绳接过来,帮他把牛拴好,让他在一旁喝喝水、抽抽烟,好生休息后,才跟他了解情况。”
近年来,陕西法院大力弘扬和践行“马锡五审判方式”,一批批“新时代枫桥式人民法庭”“新时代马锡五式好法官”在服务乡村振兴、融入基层社会治理、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传承红色司法文化等方面作出了新贡献。
什么是“马锡五审判方式”?如何践行“马锡五审判方式”?践行“马锡五审判方式”有何意义?陕西省定边县人民法院综合审判庭法官党翠琴通过其办理的一个案例对前述问题进行了回答。
定边是陕西省特色农牧业发展资源优势大县,农民人均耕地居陕西省第一位。曾几何时,这里的土地确权类型矛盾纠纷激增。2022年4月,北部滩区白泥井镇某村民小组因土地确权纠纷将定边县政府诉至定边法院。
“这类案件涉及群体利益,社会影响大,遗留问题多,土地问题是老百姓眼中的头等大事,审理起来更需要慎之又慎。”党翠琴回忆起当时的情况,依然很感慨。
为了弄清事实,党翠琴联合相关行政部门人员多次实地走访,双脚几乎走遍了该村每个田间地头。在调查的同时,同步研究《土地权属争议调查处理办法》等文件,对土地权属确权争议如何调查取证、如何审判等厘清思路。
考虑到该案村民关注度高,又具有典型性,为做好以案说法工作,在庭审中,党翠琴罗列数据、依法审理、居中裁判,最终让双方服判息诉。
“党法官是我们见过能吃苦、真心真意为我们做事的干部。将心比心,我们相信党法官!”村民们被党翠琴吃苦耐劳和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所折服。
其实,深入现场、调查研究,实事求是地了解案情,以理以据服人,对办理的每一个领域的案件都深入研究等,就是党翠琴的办案“秘籍”。“我经常用‘医者仁心’类比法官的‘初心’。”在党翠琴眼里,案件无论大小、难易,办的都是百姓的冷暖人生,解的都是群众的急难愁盼。
“马锡五曾说:‘当审判工作依靠与联系人民群众来进行时,也就得到无穷无尽的力量,不论如何错综复杂的案件或纠纷,也就易于弄清案情和解决。’”在陕西省榆林市横山区人民法院执行局局长张海峰看来,只有扎根在最基层,耐心倾听群众声音,才能办好案件。
2022年8月,为劝解一位被执行人主动履行义务,张海峰带领团队赶赴内蒙古。
经验丰富的张海峰决定先到被执行人家里了解其财产状况。当看到被执行人家里养的牛和猪后,张海峰提议其可以“以畜抵债”。但被执行人顾虑此时行情不好,卖了损失会较大。考虑到当事人的实际情况,张海峰决定找更好的解决办法。
面对被执行人的抵触情绪,张海峰没有直接强制执行,而是坚持“善意文明”执行理念,耐心为当事人讲清其中的利害关系,通过换位思考,站在群众的立场思考问题,最终妥善化解了当事人之间的纠纷。被执行人同意在三个月内还清全部案款,如不能如期履约,法院可以将他的牛卖掉抵债。案件成功调解后,双方当事人纷纷夸赞张海峰“真是心系群众的好法官”。
秉承“马锡五审判方式”精髓,从不就案办案、机械办案,而是熟悉案情、一案一策、注重调解,张海峰是这么想的,更是这么做的。
在陕西,像党翠琴、张海峰这样的法官还有很多。他们继承和发扬“马锡五审判方式”,把庭审开到城市街角、乡村阡陌、山里山外,用有温度的新时代司法回应人民期盼……
乘“枫”播撒法治“种子”
“夏季风大,路边和房前屋后的树应该加强防护,防止造成损失。请将最新的天气情况信息予以转发。”今年6月12日,在收到气象部门短信提醒后,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区人民法院黄官人民法庭干警随即在“黄官法庭诉源治理工作群”中发出了温馨提示。
当晚,看着窗外肆虐的狂风,考虑到辖区多丘陵多植被的山区地貌,黄官法庭庭长徐剑及时梳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简称《民法典》)相关法律知识,开启“线上普法”模式,提醒各村高度重视并及时向村民转发。
连日下雨,辖区内果然发生一起树木倒塌造成相邻房屋受损的事件。村干部打开微信群现学现用,与法庭干警第一时间到现场进行调处,成功将该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避免了邻里间因“一阵风”“一棵树”引发纠纷。
据了解,为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黄官法庭创建了“村村调”多元解纷工作机制。黄官法庭总结出了纠纷“未发—未讼—将讼—已讼”四种时态,创新推出诉源治理“四种时态”工作法:将矛盾纠纷防患于“未发”之态,消弭于“未讼”之际,化解于“将讼”之时,息诉于“已讼”之间。
黄官法庭的创新做法是陕西法院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播撒法治“种子”的生动实践。
今年5月,陕西高院在全省法院部署开展为期三年的《民法典》“三讲三进”普法宣传活动,在全社会掀起《民法典》宣传工作热潮。
“您好,这是我们的法律宣传单,您在旅游期间遇到法律难题可以随时拨打宣传单上的电话联系我们,我们将会为您提供法律咨询服务。”今年4月27日至5月3日,陕西宜川县人民法院旅游巡回法庭的干警们走进位于宜川的壶口瀑布景区,开展“送法进景区”普法宣传活动。
在游客服务中心,干警们向来往的游客发放并详细讲解《民法典》宣传手册、宜川县旅游宣传册等,向游客关心的人身、财产安全、旅游服务合同等问题进行现场普法;向游客、旅游经营者们发放《旅游纠纷受案范围》《旅游纠纷诉讼服务指南》等宣传资料,并耐心解答他们的问题。该举措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获得了游客们的一致好评。
“《民法典》中,婚姻家庭、民间借贷、网络消费者维权等问题都与军人军属工作生活密切相关……”
今年8月1日,陕西省安康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展《民法典》“三讲三进”暨“送法进军营”活动,向武警安康支队官兵赠阅《民法典》,为全市600余名武警官兵举办了一场内容丰富、实用性强的法律讲座。通过法官赠送《民法典》书籍、讲授《民法典》知识、现场答疑解惑等形式,《民法典》更真切地走近军人身边。
为护航青少年健康成长,用法治浸润校园,今年8月,随着开学季的到来,陕西法院干警走进校园,为同学们送上了“法治大礼包”。
“今天的法治教育让我深受启发,今后要学以致用,学会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争做懂法、守法的中学生。”8月31日,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人民法院法官干警走进蓝田县初级中学,为该校师生送去了以“遵纪守法、杜绝校园欺凌”为主题的“开学第一课”。活动中,法官干警结合司法实践中遇到的涉言语羞辱、肢体殴打、网络攻击等方面的校园欺凌案例,分别阐述了校园欺凌的概念、社会起因、严重后果、法律责任及预防措施,引导学生遵纪守法、恪守底线、与人为善,正确处理校园矛盾、学会自我保护、远离违法犯罪。
今年8月24日,来自曲江第一小学、莲湖区西电实验小学、航天城第三小学的20名小学生走进西安市碑林区人民法院,“零距离”感受法治庄严,“沉浸式”体验法院文化,开启了一场新奇的法院之旅。
活动中,法官干警通过生动有趣、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同学们介绍了《民法典》是什么,以及小学生应知的法律知识,以校园霸凌、宠物伤人、高空坠物为切入点,告诉学生们如何加强自我保护、通过合法途径妥善应对侵害,引导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