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提出的针对性建议非常细致,有助于我们完善公司制度,防范涉诉风险。”在2024年4月召开的“法治体检进企业司法助企零距离”座谈会上,看完陕西省西安市鄠邑区人民法院发出的首份清单式企业法治体检表后,某参会公司负责人当场表态,一定会对照法官建议,完善管理制度,做好风险防范。
从探索清单式体检表到创新全省首家信用修复工作体系,从制发全市首份“133”金融类借款合同法律提示书到探索建立“四预”执行工作机制……2024年,鄠邑区法院坚持前端重预防、中端提质效、末端优治理“三端齐驱”“全链条”服务辖区企业,以优质高效的审判活动,跑出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加速度”。
鄠邑区法院法官在共享法庭为企业介绍《信用修复证明》相关机制。
前端:出实招求实效
“上周刚‘点单’,希望系统学习企业合同订立的法律知识,没想到这周法官就给我们送来了线上‘法治大餐’,真是收获满满!”听完由鄠邑区法院法官讲述的线上法治课后,西安高新区科技企业加速器某科创公司员工说道。
为切实提升企业法律风险防控意识与能力,鄠邑区法院从“法院思维”向“企业视角”转化,聚焦企业实际需求点,创新实践出“线上线下一体化”企业风险防范化解体系,多角度为企业出实招求实效,助力企业良性发展。
为提升线上“对症开方”便利度,鄠邑区法院紧抓数字赋能,结合园区实际,在西户科技企业孵化器设立“共享法庭”和秦创原法律服务站,通过定期开展“共享课堂”线上普法、答疑,“法治体检”,云端纾困解难等常态化司法服务,助力园区企业健康发展。
为提升线下“把脉问诊”精准度,鄠邑区法院通过分析总结所审理的辖区近5年涉企案件中反映出的,企业经营过程中存在的“共性+个性”风险点,创新制定包含合同签订常见风险点排查、实体问题类、程序问题类等5大类38项“体检指标”的清单式体检表,对企业经营合同、劳动用工、融资活动、安全生产等方面事项进行风险评估,提出针对性、专业性意见,向企业反馈书面体检结果,并联合企业主管部门督促相关企业及时整改。
2024年以来,鄠邑区法院共对80家企业开展“法治体检”,整理并向企业反馈个性化防范建议260余条。
不仅如此,鄠邑区法院还通过出台司法惠企十项措施、邀请企业代表开展“法企恳谈会”、创新发放保险合同、企业用工合同等相关合同领域法律风险防范告知书等方式,拓宽司法服务范围和形式,帮助企业有效预防风险。
鄠邑区法院为西户科技企业孵化器内科技企业介绍法院“要素式”起诉状。
中端:“程序+实体”实现互利共赢
“多亏了法院这么快为我们执行回来300多万元欠款,谢谢你们。”近期,经营保温板等建筑材料的王先生将一面锦旗送到了鄠邑区法院办案法官的手中。
为防止涉诉企业被拖“瘦”、拖“垮”,鄠邑区法院始终把推动涉企案件“程序+实体”全方位提质增效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切口,切实以高质量审判服务高质量发展。
为不断优化和提升涉企纠纷化解效能,鄠邑区法院在辖区4个人民法庭推行“立审执”一体化,让企业可以用最短的时间实现财产保全、达成调解、申请执行等诉讼服务,尽快兑现胜诉权益,减轻企业诉累。
针对金融等重点领域,鄠邑区法院总结辖区金融借款合同纠纷案件特点,创新“要素式”起诉状,全面适用“要素式”裁判文书,压缩诉讼时间,有力推动高效解纷效能再释放。
“除了程序上的快立、快审、快执,我们在案件实体办理过程中,在平等保护双方合法权益的基础上,也会加大调解力度,灵活适用分期履行、分批分段解封的‘滚动解封’、探索建立‘四预’执行机制等方式‘放水养鱼’,最大程度实现双方互利共赢。”鄠邑区法院法官张云说道。
据介绍,为最大限度保护经济主体合法权益,鄠邑区法院创新建立健全“预拘留”“预罚款”“预失信”“涉嫌拒执犯罪预告”,即“四预”执行工作机制。以预留空间的方式,通过法律文书的形式向相关被执行人、协助义务人发出“惩戒预警”,若相关责任人在法院指定的时间内配合执行,则不采取强制措施,否则,将进行实质处罚。
截至目前,以“四预”机制促使被执行人主动履行案件36件,主动履行金额552万元。
后端:消隐患防漏洞
“感谢法官给我们提出这么多的建议,我们一定会根据建议好好完善俱乐部的相关经营管理制度。”2024年3月18日,鄠邑区法院法官为辖区3家涉及违反安全保障义务责任纠纷案件的马术俱乐部送去了司法建议。
针对案件审理过程中发现的行业领域存在的监管漏洞、风险隐患,鄠邑区法院积极延伸审判职能,通过及时向相关主管部门等制发司法建议,努力维护行业市场健康秩序。
为精准掌握企业法治需求,改进司法服务质量,鄠邑区法院还认真贯彻落实案后回访制度,通过上门走访、电话询问等方式,进一步做好判后答疑工作。
为引导企业及时纠正失信行为、重塑信用,鄠邑区法院发布关于被执行人信用修复有关事项的实施办法,在全省率先建立信用修复工作体系。
“我们在严惩失信行为的同时,通过对符合条件的被执行人发出信用修复证明,激励被执行人主动履行法定义务,并及时为主动履行法律文书义务的涉案企业屏蔽失信信息,帮助企业擦除‘信用污点’,助力企业发展。”鄠邑区法院党组书记、院长董刚说。
工作中,鄠邑区法院了解到很多企业失信是因为对不履行生效裁判文书的后果缺乏认知,于是,该院在原先信用修复体系基础上,积极探索建立“三书一促”(即《不履行法院生效法律文书风险告知书》《自动履行证明书》《信用修复证明》和《执前法院督促履行告知书》)制度,努力消灭“失信”隐患。
2024年,鄠邑区法院曾向56名未纳入“失信”名单的企业出具《自动履行证明书》,依规为85名曾纳入“失信”名单的企业出具《信用修复证明》,助力20余家企业获银行贷款750余万元,30余家企业成功参与招投标,实现涉企执行案件同比下降41.26%,“失信”企业同比下降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