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不断深化新时代“枫桥经验”本地实践,积极探索符合农牧区矛盾纠纷集中受理调处的新路径、新方法,聚焦群众“最多跑一地”目标,全力推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规范化建设、实体化运行,着力打造矛盾纠纷调处“终点站”,实现矛盾纠纷化解群众“只进一扇门、一次办成事”。
强化资源整合 建强矛盾调处“主阵地”
海晏县认真落实省委打造矛盾纠纷化解“中央处理器”工作要求,高标准推进县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
全要素整合。县级综治中心统筹整合综治维稳信息中心、县法学会基层服务站、县矛盾纠纷调解中心和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县信访接待中心、诉讼服务中心六方面有关功能和资源力量,坚持在法治轨道上化解矛盾纠纷。
高标准建设。坚持“因地制宜、便利群众”原则,在原有综治中心建设基础上提档升级,科学合理设置综合受理、矛盾调解、劳动争议仲裁等9个服务窗口的“一厅四区九室”共14个功能区块,极大地满足了日常集中办公和服务群众各方面需求。
规范化运行。县级综治中心以“常驻+轮驻+随驻”方式运行,共安排常驻工作人员10名,其中配备专职人民调解员2名、法官1名、律师2名。对受理事项严格按照“做优一窗受理、形成工作闭环、推进业务协同、强化上下对接”的基本工作流程,及时分门别类受理和办理各类相关案事件,推动实现基层群众矛盾纠纷化解“最多跑一地”。
强化力量聚合 凝聚多方协作“向心力”
坚持“以调为主、协同联动、依法办理”的工作理念,推动各类矛盾纠纷和信访事项“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
深化协同联动。坚持“无差别”受理信访、矛盾纠纷、公共法律服务等事项,按照“小事快办、急事特办、烦事细办、难事共办”的“四事分流法”进行分流转办、督办问效和跟踪回访,确保各类事项一次性办结。特别是对涉及责任主体多、跨区域、跨行业的疑难复杂问题和信访事项,建立公安、信访、人民调解等多元参与的联合调处工作机制,通过联席会议集体分析研判、共同会商解决、协同联动办理,争取将矛盾纠纷调处到位、不留隐患。截至目前,共受理办结信访案件13件,调处法院转办诉前调解案件15起,受理并成功调处矛盾纠纷65件,挽回群众经济损失132.5万元。
强化法治保障。充分发挥海晏县法学会基层服务站、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工作站作用,按照“一事一首席”“一事一专班”“一事一方案”的方式,选派专家组成专家小组,团队式参与重大和复杂矛盾问题、信访事项化解,开展集体研判分析、法律咨询、出具法律咨询意见书、提出权威工作建议等。截至目前,安排专家小组协同化解重点涉众矛盾纠纷2件。
加强法律宣传。始终将法律宣传贯穿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全过程各环节,切实发挥村(社区)法律顾问、法律明白人的基层堡垒作用,常态化组织开展进村入户调处矛盾纠纷、线上线下法治宣传教育、法治体检进企业等服务活动,着力提升广大群众学法、懂法、守法以及依法办事能力。同时,树牢法律援助“助弱扶贫”理念,做到“应援尽援”。截至目前,共办理民事、刑事法律援助案件12起,免费代写各类法律文书70份,提供法律咨询61人次,办结公证事项8件,发放宣传资料1300余份。
强化机制融合 拧紧高效运转“责任链”
将组织领导、日常管理、后勤保障等作为综治中心高效运转的关键,切实强化制度机制建设,保障中心高效快捷运转。
切实完善领导体制。在海晏县委的统一领导下,由县委政法委书记统筹协调,分管副书记具体负责,扎实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同时,常驻单位以“联席会议”形式,集体研究处理日常重点重大工作,确保综治中心工作方向不偏、思路行动统一。
着力健全制度机制。结合岗位职责和工作内容,健全完善首问责任、归口办理、联系协调、分析研判、联动接访、考核评价等九项工作制度,落实联席会议、综治中心周例会、跟踪回访等工作机制,推动综治中心日常管理运行日趋规范高效。截至目前,综治中心累计接待来访咨询群众196人次,矛盾纠纷当日调处率达85%以上,按期办结率、回访满意率均达100%。
全面加大保障力度。先后研究制定《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及运行管理工作方案》《关于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规范化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指导性文件,积极协调增补4名事业编制、5名公益性岗位有效充实工作力量,统筹调剂60万元工作经费加强综治中心硬件设施提档升级,不断强化中心运转经费保障,多措并举全力推进县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实体化运行。